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化學元素的元素起源

化學元素的元素起源

元素思想的起源很早。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曾經將水(以及後來的空氣和泥土)視為世界的主要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說。古印度有四論,中國古代有五行。

古希臘哲學

古希臘自然哲學提出了著名的四元素說。這不是希臘哲學家創造的。四元素說存在於古希臘的傳統民間信仰中,但它並沒有壹個(相對而言)堅實的理論體系支撐。古希臘哲學家“借用”了這些元素的概念作為其本質。

蘇格拉底哲學

米利都哲學家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質是水,只有水是本質,土和氣這兩種元素是水的凝結或稀薄。阿那克西曼德把本質變成了壹種原始物質(稱為“無限”或“不確定”),同時加入了第四元素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後,按照土、水、氣、火的順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土地,水蒸氣上升以圓形管狀雲包圍火。人們眼裏看到的東西,就像壹個天體,就是這些管道的孔,讓我們從孔裏看到裏面的火。形成了四大元素最早的雛形。

阿那克西美尼,另壹個米利都哲學家,認為氣體或空氣是原始物質,並描述其他元素是由空氣組成的。當空氣變得稀薄時,就變成了火。他的論點是,空氣從嘴裏出來是熱的,但在壓力下出來就感覺冷了。同樣,通過凝結的過程,氣體首先變成水,然後變成土壤。這些元素的區別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空氣凝結或不同程度的變薄。

早期以軍國主義學派為首的哲學家,大多以單壹元素為本質。直到恩培多克勒首先建立了四種元素共存的哲學體系。有人聲稱這是第壹次嘗試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傳統的四元素說,但從恩培多克勒留下的不完整文獻來看,這種說法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恩培多克勒在公元前450年左右的《自然》壹書中使用了“根”這個詞(希臘語:?ιζ?字μ α τ α)。恩培多克勒是第壹個系統地提出四元素學說的人。他認為,萬物都是由土、氣、水、火四種物質元素組成的,這四種物質元素是永恒的,並被另外兩種抽象元素愛和恨連接或分隔。

眾所周知的四元素理論是後來亞裏士多德提出的。他的理論並不包含恩培多克勒理論中的兩個抽象要素,而是認為這四個要素具有人所能感受到的相反性質。然後推斷出世間萬物的起源是冷、熱、幹、濕四種原始屬性,元素是由這些原始屬性以不同的比例組成的。亞裏士多德在《天論》等著作中構思了五行學說,並在柏拉圖的四元素中加入了以太(本質、永恒)。亞裏士多德認為“沒有脫離物質的空”,“沒有物體的空”。亞裏士多德對“元素”的正式定義可以在《形而上學》中找到。起源簡介

無論是古代自然哲學家還是煉金術士,還是古代醫學家,他們對元素的認識都是通過觀察客觀事物或者推測來解決的。只是到了17世紀中期,由於科學實驗的興起,積累了壹些物質變化的實驗數據,從化學分析的結果中初步解決了元素的概念。

1661年,英國科學家波義耳對亞裏士多德的四種元素和煉金術士的三個原件表示懷疑,並出版了壹本小冊子《懷疑論化學家》。

波義耳在肯定和解釋哪些物質是原始的、簡單的時候,強調了實驗的重要性。他把那些不能再分解的物質稱為簡單物質,也就是元素。

在那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元素被認為是不能用化學方法分離的簡單物質。這混淆或等同於元素和簡單物質的概念。

而且在後來的壹個時期,由於缺乏準確的實驗材料,什麽物質應該屬於化學元素,或者說什麽物質不能劃分為簡單物質,這個問題壹直沒有解決。

拉瓦錫在1789年出版的《化學基礎》壹書中列出了他做的化學元素表。A * * *列出了33種化學元素,分為4類:

1.簡單物質屬於氣態,可以認為是元素:光、熱、氧、氮、氫。

2.能被氧化成酸的簡單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基、氫氟酸基、硼酸基。

3.能夠氧化成鹽的簡單金屬物質:銻、砷、銀、鈷、銅和錫。鐵、錳、汞、鉬、金、鉑、鉛、鎢和鋅。

4.能成鹽的簡單土壤:石灰、苦土、重土、鋁礬土、矽石。

從這張化學元素表可以看出,拉瓦錫不僅將壹些非簡單物質列為元素,還將光和熱視為元素。

拉瓦錫根據自己的理論,即所有酸都含有氧,將鹽酸族、氫氟酸族和硼酸族列為元素。他認為鹽酸是鹽酸基和氧的化合物,也就是簡單物質和氧的化合物,所以鹽酸基被他認為是壹種化學元素。氫氟酸基團和硼酸基團也是如此。這也是他在簡單非金屬物質之前加上氧化和酸的原因。在他看來,既然能被氧化,當然也能變成酸。

至於拉瓦錫元素表中的土壤,在19世紀之前,被當時的化學研究者認為是元素,不能劃分為簡單的物質。當時的土質表明,具有某些* * *性質的簡單物質,如堿性,加熱時不易熔化,也不發生化學變化,幾乎不溶於水,遇酸不產生氣泡。這樣,石灰(氧化鈣)就是壹種土,重土——氧化鋇,苦土——氧化鎂,二氧化矽——氧化矽,鋁礬土——氧化鋁。今天,他們屬於堿性元素或元素的氧化物。這個本地詞也來源於原子理論。

19世紀初,道爾頓創立了化學中的原子論,並開始測量原子量。化學元素的概念開始和物質的原子量聯系起來,使得每壹種元素都是具有壹定質量的相似原子。

1841年,Bezirius根據硫、磷等壹些元素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事實,創立了同素異形體的概念。硫包括菱形硫、單斜硫,磷包括白磷和紅磷,即同壹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單質。這說明元素和單質的概念是不壹樣的,不壹樣的。

19世紀下半葉,門捷列夫建立化學元素周期表時,明確指出元素的基本屬性是原子量。他認為元素之間的差異集中在不同的原子量上。他提出要區分單質汞和單質氧兩個不同的概念,指出紅色氧化汞中沒有金屬汞和氣態氧,只有單質汞和單質氧,只有以單質存在時才以金屬和氣體的形式出現。

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19年底,電子、X射線、放射性相繼被發現,促使科學家開始研究原子的結構。英國化學家索迪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同壹種元素的同素異形體,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但原子量不同,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相同的正方形位置。

理論上,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有很多元素需要補充。第七周期應該有32個元素,但是第八周期應該有50個元素還沒有被發現。所以元素循環需要不斷的補充和完善。元素周期表最早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德米特裏·門捷列夫在1869年創建的,後來經過多位科學家多年的修改,形成了當代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有118個元素。每個元素都有壹個數,這個數正好等於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的電子數。這個數叫做原子序數。

原子的核外電子的分布和性質具有明顯的規律性。科學家將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排列在同壹行,將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排列在同壹列的最外層。

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17個族。每條橫線稱為壹個周期,每條豎線稱為壹個家族。這七期又可分為短期(1,2,3)、長期(4,5,6)和不完全期(7)。* * *共有17族,分別是:堿金屬、堿土金屬、稀土金屬、鈦族元素、釩族元素、鉻族元素、錳族元素、鐵族元素、鉑族金屬、通用金屬、鋅族元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磷族元素、硫族元素、鹵族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而且顯示了元素性質的漸變規律和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同壹周期內,從左到右,元素核外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數依次增加,原子半徑減小(零組元素除外)。失去電子的能力逐漸減弱,獲得電子的能力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元素最高正氧化數從左到右遞增(不帶正化合價的除外),最低負氧化數從左到右遞增(第壹周期和第二周期的O和F元素除外)。

同壹個家族,從上到下,最外層的電子數相同,核外電子層數逐漸增加,原子序數增加,元素金屬性增加,非金屬性減少。

同組金屬的熔點和硬度從上到下遞減,而同期主族金屬的熔點和硬度從左到右遞增。

元素周期表意義重大,科學家用它來發現新元素和化合物。國內歷史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中國戰國時期有壹些關於萬物起源的學說。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寫道: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再比如《管子·水陸》,裏面說:水是什麽?萬物之源也。

我國的五行學說是物質意義的,但有時是基礎性質的。中國的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戰國末期的《尚書》。原文是: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潤,火炎,木直,金為皮,土為谷。今天的語言是:五行:水、火、木、金、土。水之性潤物而下,火之性焚。木頭的性質可以是彎曲的,也可以是直的,黃金的性質可以通過熔鑄來轉化,土壤的性質可以耕種收割。在後來的《國語》中,五行明確表達了萬物的原始觀念。原文是:老公和現實生活壹樣,未完待續。他等於他所謂的總和,所以他才能成長,才能生活。如果我們把同樣的稗子當成同樣的,我們就會拋棄它。所以前王把土和金,木,水,火和上百種東西混在壹起。和諧是創造事物的原則,同樣的東西不可能永遠存在。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起來,使之平衡,這叫和諧,所以能使物質豐富起來,成長起來。如果妳把同樣的東西加在壹起,它們就會被拋棄。所以過去的帝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結合起來,創造萬物。

西方自然學派

13-14世紀,西方煉金術士補充了亞裏士多德提出的元素,增加了汞、硫、鹽三種元素。這就是煉金術士所說的三質數。但是,他們所說的汞、硫、鹽,只是表現了物質的屬性:汞——金屬屬性的體現,硫——可燃性和非金屬屬性的體現,鹽——溶解性的體現。

到了16世紀,瑞士醫生帕拉塞爾已經將煉金術士的三份手稿應用到他的醫學中。他提出,物質是由三種元素——鹽(身體)、汞(靈魂)、硫(精神)以不同的比例構成的,而致病的原因是生物體缺乏上述三種元素中的壹種。為了治愈疾病,需要將人缺乏的元素註入人體。

  • 上一篇:集裝箱有哪些類型?
  • 下一篇:大女兒藏富,小女兒炫富,兩人都是趙本山的女兒。為什麽差別這麽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