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名人故事

中國名人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藝術大師徐悲鴻在重慶江北盤溪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活動,有不少傳聞甚廣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畫貓贈“馬”這兩件小事能鮮明地反映他的個性和人品。

1941年,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立中央大學的進步師生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紛紛口誅筆伐。在中大藝術系任教的徐悲鴻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盤溪籌辦的中國美術學院後,滿懷悲憤畫了壹幅《怒貓圖》,圖中壹只小老虎似的雄貓立於巨石上,豎起兩耳,怒睜著壹雙像電燈泡壹樣閃閃發光的圓眼睛,貓須挺直如利錐,咬牙切齒,微張巨口,面向紙外作捕鼠狀。圖上沒有題詞,只寫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個小字,並蓋上了悲鴻名章。不久田漢來訪,悲鴻將此畫給他看,田漢贊不絕口,當即吟詩壹首,用遒勁的書法寫在畫幅的右上角。詩雲:“已是隨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連宵,***嗟鼠輩驕橫甚,難怪悲鴻寫怒貓。詩中對徐悲鴻愛憎分明的正義感給予褒揚。

也就在這個期間,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許多國立學府隨政府遷來重慶,僅沙坪壩就集中了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重慶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學校。遺憾的是沙坪壩學校雖多,卻沒有壹家像樣的書店,更不見有能出版和銷售進步書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學子壹再呼籲,渴望有人來玉成這件好事。當時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順應民心,辦壹個“正風出版社”,但苦於缺乏開辦經費。怎麽辦?李公樸教授給陳汝言獻上壹計,說:“要錢只有找徐悲鴻。他的畫是熱門,壹匹‘馬’就賣了500元。”陳汝言聽後很高興,因為他深知徐悲鴻的為人,也知道自抗戰以來,徐悲鴻大師在新加坡、吉隆坡、新德裏、檳榔嶼等地舉辦畫展賣畫的行情及他把畫展收入捐獻給離鄉背井難民的義舉。他想,只要這個小小書店徐悲鴻認為辦得有價值,他就壹定會慷慨解囊的。於是陳汝言便從沙坪壩過江來到江北盤溪找到徐悲鴻,大膽講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悲鴻聽完這個小同鄉的坦誠之言,沈思片刻,用鄭重的語氣回答說:“妳想辦個出版社,我支持。我雖不是富翁,但出點錢是辦得到的。不過要辦就得辦出自己的特色,應多出版些世界名著和國內的好作品。妳回去找中央大學的壹些知名教授擔任編委,他們答應了再來找我要錢。”幾天之後,陳汝言把編委會組織好了又來到盤溪,徐悲鴻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給陳汝言作開辦費,並說:“這是我賣的兩匹‘馬’的價錢。”不久,“正風出版社”就在沙坪壩正式開張了,出版了很多享譽文壇的世界名著和國內進步書籍,於是徐悲鴻贈“馬”辦書店的事跡便被傳為佳話。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壹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幹,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壹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壹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壹。"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壹名好官吏的誌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壹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壹年俸二百石的小史,壹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壹個豪強地主稱霸壹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壹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禦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誌不渝,不阿諛奉承,壹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壹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狄仁傑--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壹),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禦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壹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壹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壹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壹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誌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禦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壹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壹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壹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壹樣;對貪汙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壹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汙,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制壹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壹硯歸";他壹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壹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壹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余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況鐘--況鐘(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鐘壹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註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壹個日程表,每天勘問壹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壹提起況鐘,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裏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壹方的好事。況鐘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鐘,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壹片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註。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壹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壹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汙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壹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占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註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湯斌--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壹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註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壹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壹代清官。

於成龍(1617-1684年),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於任上。為官二十四年,廉名傳天下,康熙帝曰:“鹹稱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壹”,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

順治十八年,於成龍授羅城知縣。柳州羅城,地處萬山叢中,偏僻荒涼,少數民族雜居,世代械鬥。於成龍至羅城縣時,居民僅六家,縣衙草屋三間。他“插棘為門”,“累土為幾”。後諸仆死逃殆盡,成龍“萬裏壹身,生死莫主。夜枕刀臥,床頭樹壹槍以自防”。他殫精竭慮,肅清匪盜,數年,羅城大治。

羅城民眾憐憫於成龍獨身壹人滯留南疆,晨夕環集問安,並嘆其度日過於清苦,間斂些微金錢跪進,以供其鹽米等生活費用。成龍微笑答謝:“我壹人何須如許物,可持歸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民眾皆怏怏持去。羅城民眾得知於成龍家人自北方來探視,大喜,“奔嘩庭中”,言於公家人來,“好將物安家去”,又饋贈金錢。成龍含笑答謝說:“此去吾家六千裏,單人攜貨,適為累耳。”揮手令去,民皆伏地飲泣,成龍亦為之感泣。

於成龍在回顧羅城七載生涯時說:“日二食或壹食,讀書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無復官長禮。夜以四錢沽酒壹壺,無下酒物,快讀唐詩,痛哭流涕,並不知杯中為酒為淚也!”其苦可知,其情可想。因成龍治績斐然,康熙六年晉升為四川合州知府。

於成龍後歷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都是勵精圖治,竭心盡力,廉潔奉公,政績斐然,在為官之地都留下了極佳的口碑。辭別羅城時,父老遮道呼號:“耶今去,吾儕無天矣!”竟追送數百裏,痛哭而返。離黃州赴福建時,“民遮送至九江,凡數萬人,哭聲與江潮相亂”。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康熙二十年,於成龍受命為兩江總督。成龍受命之日,即自直隸啟程,直赴江寧,與幼子租驢車壹輛,各袖錢數十文,自投旅舍,從未煩擾沿途府縣。將抵江寧時,官吏畏其嚴明,出城遠迎,至黃昏時猶不見人影。正在驚疑打探之際,邏卒來報,新總督早已單車入府了。

於成龍到任後,斷然拒絕居住為他裝修壹新的府第,拒受禮品,謝絕接風洗塵之宴會,江寧為之震動。

於成龍就任兩江總督,頒發《興利除弊條約》,在條約中他鄭重聲明:“本部院下車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壹毫饋送。”

於成龍總督江南,雖身為封疆大吏,但喜接民眾,了解下情,絕少官僚習氣。他平時生活儉樸,每天只食用粗米、青菜,江南人呼為“於青菜”,遇災荒之年,“屑糠雜米為粥,舉家食之。”還以此招待客人,並說:“如法行之,可留余米賑饑民也。”

康熙二十三年,成龍病逝於任上。將軍、都院察看他的遺物,“見床頭敝笥中,惟綈袍壹襲,靴帶二事,瓦甕中粗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於成龍去世後,“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廉名遂傳天下。

  • 上一篇:請問山西最正宗的陳醋是什麽牌子的?
  • 下一篇:什麽是插花?我不知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