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北京青年報》的編輯結構

《北京青年報》的編輯結構

改版不僅是報紙本身的變化,更是報紙組織結構的壹次深層次改革。《北京青年報》建立了采編分離的編輯導向采編模式。新編輯部分為三個部分:編輯中心、采訪中心和相關部門。

采編中心下設10版群,包括新聞版群、地方版群、財經版群、行業專版群。采訪中心* * *有9個部門和辦公室,包括都市新聞部、體育部、特寫部和攝影部。記者的新聞采集是壹個獨立的工作階段,編輯對報紙的編輯是壹個獨立的工作階段。工作關系是編輯指導記者收集、制造和報道新聞。

新制度規定,編輯不得為自己的版面寫文章,記者不得撰寫版面;記者對稿件質量負責,編輯對版面質量負責,記者的采訪活動由相應版面的編輯進行協調和指導。編輯和收藏者圍繞“報紙質量”這個核心進行互動。

采編分離,記者和編輯分工明確,有利於培養他們成為某壹領域的專家;另外,在新聞處理上多了壹個把關人,可以在信息上互補,豐富報紙的信息內容;“采編分離”形成了壹定的約束機制,即在采編過程中,記者和編輯相互制約,這在壹定程度上為目前的有償新聞和相關稿件設置了障礙。

此次改版並未增加報紙版面,報紙廣告版面占總版面的平均比例仍保持在40%左右。北青報的大佬們明確表示,改版後,廣告數量不會減少。但專版消失後,“每日新聞版”(即A棧)刊登的廣告含金量會增加,相應的廣告價格也會按壹定比例上漲。

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表示,《京華時報》以新聞為主,不辦專刊副刊的做法,必然會導致北京報業出現反副刊風潮,回歸報紙的本質——新聞紙。這至少在《北京青年報》上得到了驗證。

在經營策略上,北京青年報社長張艷萍指出,壹個好的媒體應該包括強大的傳統媒體、先進的第四媒體和現代物流配送體系,三位壹體的經營才能發揮最佳效益。網絡和傳統媒體都離不開物流配送系統。所以媒體壹定要抓住價值鏈的這個下遊環節,也就是銷售終端。

在北京的綜合性日報中,《北京青年報》第壹個告別郵局,自己發行。他們發起了在北京很有名的小紅小紅帽,現在已經發展到2800多人。五年來,北京青年報的發行量從654.38+0.2萬份增長到60多萬份,為自出版做出了巨大貢獻。

報社自行出版,既節約了成本,又控制了管理層的主動權,避免受制於人。北京青年報首次引入物流配送的概念,不僅送報紙,還送書、水、奶、票。這份報紙的60萬讀者是壹張“黃金網”。2001,該領域的營業額已經達到5000多萬元,並且還在快速增長。如果市場大,從中賺取的利潤甚至可以支持免費給讀者壹份報紙。2002年,IBM幫助該報搭建了壹個信息服務平臺,幾十萬讀者的信息儲存在電腦裏——這個平臺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此外,《北京青年報》還提出“把成本變成資本”。該報利用其大規模消費的優勢,將消費行為轉化為經營行為,涉足新聞紙、油墨,甚至林地等經營領域,獲利頗豐。北京青年報每年用紙3萬噸,相當於壹個造紙廠年產量的1/3。這樣,他們可以在紙張交易中占據主動,利用大規模購買來壓低紙張價格。然而,許多中小型報紙無法壓低價格。《北京青年報》敏銳地發現了這壹市場機遇,並成為這些報紙的報紙代理商。每年代理總量達到65438+萬噸,相當於3份《北京青年報》的用紙量。目前,他們可雙面彩印的高檔新聞紙代理銷量已達全國1/10。接著,北京青年報又將代理權延伸至ink,獲得了全球最大PS版廠商富士公司的北京代理權。也做過紙漿生意,報社給造紙廠提供紙漿,造紙廠按照他們的要求生產薄新聞紙;接下來北京青年報要去買林地了。在這個產業鏈上,他們的思路是抓住兩端——林地和銷售市場,把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紙漿生產和新聞紙生產交給工業制造。《北京青年報》的目標很明確,要在中間獲得高附加值。

2003年初,北京青年報持股90%的北青傳媒發展有限公司上市計劃再次啟動。其實早在2001的五六月份,北京青年報的上市就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同年8月,北青傳媒進入上市前輔導期,由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擔任輔導。但由於種種原因,上市計劃擱淺。這次北京青年報試圖繞過香港上市還不確定,但已經表明該報已經度過了初創後的整合期,開始了新的征程。

  • 上一篇:募資33億元,“玻璃大王”進軍光伏市場,是否是雷聲大雨點小?
  • 下一篇:十大最神秘的史前文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