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我來給大家盤點壹下我們這壹代人見過的農村工具。可惜我們繼承不了,以後也用不上。至今能保存下來的不多。
1,洗衣單
中空的圓形竹制品主要用於從地面收集谷物並將其帶回家或盛放需要幹燥的谷物。洗衣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使用,尤其是在西南地區。形狀大小也不壹樣。有的可以用來背,有的可以用手背,有的還可以用桿子跳。這是農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當我們搬運東西的時候,我們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常坐在裏面,讓父母搬運到山上。今天,壹些地區仍然被保留,但是越來越少的人使用它們。
2.竹籃
顧名思義,竹籃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籃子,叫竹籃或竹簍。它是多用途籃子的總稱。
竹籃用途廣泛,可以用來裝菜,洗衣服,裝東西。在古裝電視裏,我們是不是經常看到有人用這個竹籃給別人送飯?這個挺常見的,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了。現在竹籃的用途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用途外,還可以作為各種產品的外包裝。但制造工藝不同於手工,替代了傳統的紙盒包裝,即環保又時尚,產品使用後還可以作為家居裝飾用品和收納盒,可以說是包裝的壹次革命。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竹籃作為產品的外包裝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效果明顯。
3、簸箕
有兩種物品叫做簸箕。壹種是鏟狀器具,用來搬運大米等雜糧。第二種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條制成的大撮,是壹種提起水稻、去除谷殼的器具。編織簸箕用料極為考究,做工精細。簸箕有很多種,用途很廣。它的優點是窩深、掌平,簸箕不散糧、不揚塵。手掌平放有利於廣播雜物,不留殘渣,以變應萬變。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壹個簸箕可以省吃儉用很多代,至少十幾年。
4、麻纖維,帽子
最早的時候,農村還沒有傘。如果下雨,我們應該做什麽?那麽這個麻纖維帽子就是必備的了。這個歷史演變也比較長。帽子是遮陽擋雨的帽子,邊緣較寬,用竹條夾油紙或竹葉與棕絲編織而成。在江南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帽子。出門的時候,無論晴雨,都戴在頭上。已經成為妳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劉唐宗元的《江雪》:“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寒冷的江雪中釣魚。小時候在農村,經常看到村裏的老人穿著這套裝備上山下山。當時覺得自己很帥,有壹種天下第壹高手的感覺。我自己試過穿。麻纖維重,草有點刺,戴帽子有壹種居高臨下的氣派。可惜這玩意現在很少穿了~
5、米桶
米桶是壹種用於脫粒的傳統農具。半個世紀前,在早稻和晚稻的收獲季節,農民們總是輪流用米桶舂米。我小時候在農村,曾經體驗過用米桶打米的農活。在我的記憶中,米桶是圓的,齊腰高,桶口略大於底部。有的底部配有H型粗平行竹檔,稱為“米桶拖”或“泥拖”,方便在稻田中拖行;如果稻田是幹的,就不用“拉米鬥”,用手拉米鬥更容易。
因為米桶體積大,不便於攜帶。農夫把米桶倒過來,把壹根扁擔、壹根木棍或壹根竹竿撐進桶裏,這樣米桶就可以牢牢地扛在人們的肩上。人渾身都是桶,從遠處看像壹個巨大的蘑菇在動。把米桶放在田頭的位置,把米桶梯放在裏面。
6.給汽車裝風扇
風扇車主要用於去除谷物顆粒中的谷殼,由機架、外殼、風扇、進料鬥和調節門組成。工作時,將谷物放入上進料鬥,轉動風扇,風將吹到進料鬥下方,打開調節門,谷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下落,低密度的谷殼和輕質雜物被風吹出機外,而高密度、飽滿的谷物則直接從下出料口流出。這樣,谷殼就從谷物中分離出來了。
小時候很喜歡搖風扇,看著谷殼從出風口被吹出來就很興奮。那種快樂是現在這樣的孩子無法理解的。
7.木犁
用牛牽引翻土,鏵和墻用鐵,其余用木。80年代後,機耕主要用於平原,但仍用於山區。用於在農田或旱地耕作。2000多年前的西漢農具圖,記載的是犁。當時中國農民制作的木犁已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高水平。犁鏵由犁尖、犁鏡、犁床、犁架、犁柱等組成。,並配有水平的8字形犁軸。無論是貫入角度,還是土壤轉彎曲線牽引點的選擇,都完全符合力學原理。目前,世界各國已制造出數百種機耕犁,但其主要結構和基本設計都跳不出西漢木耕犁的基本原理。
8.竹耙
竹子做的耙子,前耙齒用火烤彎尖,冷卻後就固定了。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種水稻,大家會選擇壹個好天氣,用竹耙把水稻平鋪在村子寬闊的地面上,讓水稻充分晾幹。場面非常巨大,米飯鋪在地上,黃燦燦的到處都是,非常壯觀。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傳統的農業工具伴隨了人類幾千年。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工具逐漸取代了傳統工具。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工具將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傳統文化的消亡。現在這些東西能用的地方不多了。壹些民族部落還在流傳,但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他們的名字。而新壹代人對這些東西更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