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臨時使用繳獲的對方武器外,極少會出現交戰雙方各國軍隊都正式裝備同樣武器的情況。但有壹個例外,那就是被同盟國和軸心國都廣泛使用並被視為標準防空武器的瑞典 40 毫米(1.57 英寸)博福斯 L/60 高射炮(以下簡稱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自 20 世紀 30 年代誕生後,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就被大量出口、特許生產、仿制或改進,由此成為二戰中使用得最為廣泛的壹種高射炮。 博福斯公司成立 1894 年,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為了加強祖國的國防工業,出資 130 萬瑞典克朗收購了位於韋姆蘭省的博福斯-古爾斯邦公司並將其更名為博福斯(Bofors)公司,主要制造鋼鐵和炸藥。在諾貝爾的苦心經營下,博福斯公司逐步壯大,開始生產多種武器並向國外出口,使得博福斯這個歷史可以追溯至 17 世紀中葉的北歐小鎮借此揚名於天下。 到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瑞典保持中立國,使博福斯公司能夠方便地向戰爭雙方出售武器,因此壹躍成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制造商。壹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受限於《凡爾賽協定》不得開發任何新式大威力殺傷武器。20 世紀 20 年代,著名的德國克虜伯(Krupp)公司收購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並轉入了壹些生產技術,與博福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設計和研制各種新式火炮。 這對於博福斯公司而言,無疑是難能可貴的機會。瑞典設計師們從德國設計師處獲得了全新的設計思路和寶貴的設計經驗。但實際上,由於博福斯和克虜伯兩家公司的設計理念存在重大區別,瑞典設計師們壹直專註於輕型火炮的研制,而德國設計師們則偏向研制重型火炮。30 年代中期,待到國際上對於德國開發武器的限制逐漸放松後,兩家公司的合作隨即中止。分道揚鑣後,德國克虜伯公司研制出了在二戰中為德軍立下赫赫戰功的 FlaK-36 型 88 毫米高射炮,而博福斯公司則開發出了著名的 40 毫米博福斯 L/60 高射炮。 M32 型和 M34 型 1925 年,博福斯公司受瑞典海軍的委托開發壹種 20 毫米(0.79 英寸)口徑的全自動艦載型高炮,但後來軍方發現小口徑高炮的威力有限,於是便醞釀開發更大口徑的高炮。1928 年,瑞典海軍要求博福斯公司設計壹種威力足以壹發即可致敵機於死地的艦載型高炮,口徑被設定為 40 毫米。1932 年,第壹門 40 毫米樣炮完工並被安裝在艦上進行了試射,被命名為 M32 型。 在得到海軍的認可後,博福斯公司又開始以 M32 型為基礎改進適合陸軍裝備的牽引式 40 毫米野戰高炮。兩年後,樣炮完工,采用水冷式炮管,實際身管倍徑比為 56 倍,習慣上稱為 60 倍(即 L/60)。這種樣炮壹經面試就引起了當時世界各國軍方的關註,尤其是正在著手組建裝甲部隊的各國陸軍。這種新型陸軍牽引式高炮具有兩大優點:1)具有較強機動性,能夠伴隨裝甲部隊壹起行動;2)添補了長久以來輕型高炮和重型高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其威力和射高均優於 20 毫米輕型高炮,射速又高於 76.2 毫米以上的重型高炮,能夠有效對付中、低空的空中目標。 從左至右依次為博福斯公司生產的 40 毫米 L60 高炮彈藥、L70 高炮彈藥、57 毫米高炮彈藥 1934 年,眾多國外軍事代表團先後抵達瑞典進行考察,他們都對博福斯公司剛剛研制的陸軍牽引式高炮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紛紛提出了采購意向。然而,國外代表團對樣炮采用水冷式炮管提出了意見。於是,博福斯公司針對其改進出使用氣冷式炮管的牽引式 40 毫米野戰高炮,這便是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基準型號——M34 型。 基準 M34 型簡介 M34 型 40 毫米高炮擁有壹個輪式炮車底盤,炮架和所有操控部件全部置於其上。開放式的結構給予炮手極大的操作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防護性差的缺點。上部炮架同炮身相連,包括高低機、平衡機、瞄準機構和耳軸;下部炮架呈十字型,主要包括旋轉機構,與底盤連為壹體。其中,前部和後部支撐架為箱形鋼梁,左右兩側支撐架為可收放式,安裝有可調節高度的千斤頂,以確保整個底盤保持平穩和水平。 M34 型高炮的炮車底盤采用雙軸式 4 輪布局,從牽引狀態轉為戰鬥狀態時需要將炮輪收起,但遇到緊急情況時也可在牽引狀態下立即投入戰鬥。底盤通過牽引桿與牽引車輛相連接,車軸前部裝有壹套阿克曼(Ackerman)式轉向系統。在行軍狀態下,炮口轉向後方,被底盤後部的行軍固定架鎖住。 下部炮架在火炮兩側分別設有壹個座墊,2 名炮手坐於其上操作火炮。其中,右側副炮手負責操控旋轉機構,左側主炮手負責操控高低機構並踩下腳踏板擊發火炮。M34 型高炮的瞄準系統由壹套反射式光學瞄準具和博福斯公司研制的用於快速追蹤空中目標的簡易機械式計算機構成。這套瞄準系統能使炮手對飛行速度達到 563 公裏/小時(350 英裏/小時)的空中目標進行有效的修正,從而大大增強了射擊精確度。但它也增加了操縱難度,炮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高炮的射擊要領。此外,下部炮架還在副炮手後方設有壹個指揮官座墊。指揮官負責觀測目標和射擊效果,並命令炮手開火。指揮官通過喊話下達所有命令。 M34 型高炮的火炮部分包括了炮管、炮身和供彈機構。炮管采用氣冷式冷卻方式,長度為 56 倍徑比。炮膛後部是直立楔式炮閂,開關炮閂的動作壹般情況下通過火炮後坐自動完成,但必要時也可由人工完成。首發炮彈必須由裝填手手工裝填。位於炮膛上方的供彈機構擁有 3 排導軌,每排能夠容納壹個 4 發炮彈的彈夾。彈夾會被自動移除,每次只有壹發炮彈被壓入炮膛。射擊後,通過後坐力將炮閂打開,拋出空彈殼,另壹發炮彈進入炮膛,炮閂再度關閉,以此周而復始實現全自動裝填和射擊。在射擊過程中,主炮手只需踩下擊發腳踏板,裝填手負責在壹旁以站姿或坐姿及時裝填炮彈。壹個訓練有素的炮組能在壹分鐘內完成炮管的更換工作。 M34 型高炮的理論最高射速可達到 140 發/分鐘,但由於受到裝彈速度限制,實際最高射速只能達到 80 發/分鐘。最初,M34 型高炮只配備高爆曳光彈壹個彈種。其彈頭安裝著發引信,重量為 1 公斤(2.2 磅),連同彈殼和裝藥整發炮彈重約 2.15 公斤(4.74 磅)。後來,博福斯公司又逐漸為 M34 型高炮研制了高爆彈、訓練彈以及穿甲彈等新彈種。 博福斯公司很快在 M34 型的基礎上,對炮聲部分略微進行了改動,產生了專供出口的 M36 型 40 毫米高炮。 現存於博物館內的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早期的出口和仿制 首批訂購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是波蘭海軍、奧地利陸軍和比利時陸軍,他們的采購數量都非常少。1935 年,波蘭和匈牙利獲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許生產權,開始在其國內制造。至 1936 年,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采購數量開始增加,新客戶包括了英國和荷屬東印度,他們分別采購了 203 門和 72 門。 波蘭國立兵工廠在獲得特許生產權後制造了 500 多門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中大部分裝備了波蘭陸軍,有 168 門出口給了英國、羅馬尼亞和荷蘭。 波蘭特許生產的 APW-36 型 40 毫米高炮 匈牙利是獲得特許生產權後制造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數量最多的國家。其生產工作主要由匈牙利鐵道部工廠(簡稱 MAVAG)負責進行,在戰前生產了至少 767 門。匈牙利陸軍十分欣賞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出色性能,但對於其僅僅依靠輪式車輛牽引的機動能力略感不足,於是委托位於布達佩斯的甘斯兵工廠負責在「 ”38M 托爾蒂 II”輕型坦克底盤的基礎上改進自行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由此產生了 「 ”獵手”(Nimrod)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 在二戰中,加入軸心國集團的匈牙利總***為納粹德國提供了 262 門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以及多達 735 根的備用炮管。而且,匈牙利對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改進,並最早將其與火控雷達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射擊準確度。在 1943 年提茲河(River Tizer)的壹次戰鬥中,1 個配備了火控雷達的匈牙利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營將蘇聯空軍出動的所有 25 架 Pe-2 型轟炸機全部擊落。此外,匈牙利還將少數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改裝為航炮,並安裝於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為匈牙利空軍生產的 Me 210Ca-1 重型雙發戰鬥轟炸機上。 匈牙利高炮部隊和他們裝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1935 年,比利時陸軍從博福斯公司訂購了 8 門 M34 型 40 毫米高炮,並開始在比利時國家兵工廠(Fabrique Nationale,簡稱 FN)仿制。1937 年,FN 將仿制的 34 門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出售給法國,後者又於 1940 年向 FN 增購了 8 門。這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被用於法國首都巴黎的防空,法國原本打算直接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購買特許生產權,但隨著法國的戰敗,這項計劃也隨之落空。 1936 年,同屬北歐地區的挪威開始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訂購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並於 1940 年開始獲得特許生產權。隨後不久,挪威便被納粹德國占領,其生產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連同生產線全部落入了德軍之手。 納粹德國的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納粹德國在二戰前對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並沒有太大興趣,大部分德軍軍官驕傲地認為 Flak-36 型 88 毫米重型高炮和 Flak-38 型 20 毫米輕型高炮構成的防空火力組合已經近乎完美。但德國空軍中壹些頭腦清醒者認識到這種組合具有很大的火力空白,而最適合用來彌補這種空白的就是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1938 年 3 月 12 日,奧地利與德國合並。此前,奧地利已從博福斯公司取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許生產權。合並時,奧地利剛剛生產完 24 門,另有 26 門接近完工狀態。 合並後,雖然德國空軍希望能夠將剩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全部生產出來裝備德軍防空部隊,但德國陸軍卻執意要利用奧地利所有兵工廠陸軍生產需要的地面野戰火炮。直到 1939 年 5 月 1 日,在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格林的親自過問下,奧地利部分兵工廠才重新開始為德國空軍生產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德軍將其改名為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與 M34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相比,Flak-28(Bofors)型唯壹的改動在於安裝了德國哥慈(Goerz)公司制造的瞄準具。 德國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到 1940 年 7 月,隨著大部分西歐國家為納粹德軍所侵占,這些國家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特許生產廠家也全部落入德軍之手。不過,其中僅有挪威康斯堡(Kong *** erg)兵工廠始終在為德軍專門生產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余廠家均被德軍要求生產其他火炮。在 1942 年 10 月 1 日的《德國空軍裝備報告》中,記載了德軍防空部隊裝備有 340 門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4 年 6 月時,康斯堡兵工廠又為德國空軍新造了 94 門並維修了 234 門。 德國海軍也大量使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1 年 7 月 1 日為止,德國海軍裝備了 247 門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它們被廣泛地安裝在海岸防空炮臺和各種輔助艦只上。1942 年 12 月 1 日,德國海軍增購了 800 門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但當時挪威和匈牙利的生產廠家難以達到如此之高的產量,到 1944 年 7 月為止,只完工了 578 門。這批高炮成為了德軍艦艇的標準防空武器。大約 60 艘後期型德軍高速魚雷艇(簡稱 S 挺)將其作為主炮,許多德軍大型戰艦比如「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也紛紛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替換了原先的 37 毫米高炮。 德軍「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上安裝的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蘇聯的 M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盡管蘇聯沒有購買或經特許制造過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但蘇軍在二戰期間廣泛使用的 M1939 型 37 毫米(1.46 英寸)高炮卻同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具有非常親近的血緣關系。博福斯公司 M34 型 40 毫米高射炮壹經誕生,蘇聯就以其為模板縮小口徑試制了壹小批 25 毫米(0.98 英寸)高炮,它們曾出現在衛國戰爭初期的少數戰鬥之中。1939 年,在取得 25 毫米高炮的試制經驗後,蘇聯又將其口徑放大到 37 毫米,並於當年投產,定型為 M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相比博福斯 M34 型,蘇聯的 M1939 型的炮身結構幾乎與之完全相同,只是零部件的制造工藝要粗糙得多,並改用了簡易式炮車底盤和瞄準具。另外,部分 M1939 型高炮還安裝有防盾。盡管其口徑縮小導致彈藥威力下降,但與此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射速。實戰表明做工粗糙的 M1939 型高炮極其適於當時蘇聯的國情,其「 ”偷工減料”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非常有利於在戰時批量快速生產。 英聯邦陸軍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英國陸軍開始尋求壹種能夠有效對付低空高速飛行目標的防空武器。最初的選擇對象是壹種由英國維克斯公司為皇家海軍開發的艦載型 2 磅高射炮。然而,其體積和重量過大、機動性極差,根本不適於當時已經高度機械化的英國陸軍使用。英國陸軍隨即將註意力集中到了瑞典博福斯 M34 型 40 毫米高炮上,他們對其機動性強、射速快和精度高的優點大為贊賞。1937 年 4 月,英國陸軍正式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訂購了 100 門 M34 型 40 毫米高炮。 為了滿足整個英聯邦陸軍的需求,英國陸軍又於 1938 年分別向瑞典博福斯公司、匈牙利鐵道部工廠和波蘭國立兵工廠訂購其原產或特許生產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總計 300 門。這些高炮不僅在英聯邦陸軍中大受歡迎,而且還受到了皇家海軍的青睞,他們千方百計地從陸軍手裏搞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用於換裝原先的維克斯 2 磅艦載型高炮。 1939 年初,來自陸軍和海軍的巨大需求量使得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紛紛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購買了特許生產權。負責生產的主要有 3 家制造商,分別是:位於英國考文垂附近的諾非爾德(Nuffield)公司、位於加拿大漢密爾頓附近的多明尼婭橋(Dominion Bridge)公司以及位於墨爾本附近的澳大利亞兵工廠。同年 6 月,諾非爾德公司完工了第壹門由英聯邦國家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為了縮短生產工時,英國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采用了簡化的 Mk II 型炮架。與瑞典 M34 型高炮相比,Mk II 型炮架的主要區別在於大量使用了管狀支架、去除了平衡機構和快速追蹤目標的機械式計算機。此外,Mk II 型炮架還安裝了防盾。 1941 年 4 月 11 日,加拿大多明尼婭橋公司生產車間的工人正在加工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零 英聯邦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均采用電力驅動,因而壹般都攜帶有配套的發電裝置。與瑞典博福斯 M34 型相比,英聯邦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去除了原來的機械式計算機,取而代之以壹套英國「 ”凱瑞森”(Kerrison)電子-機械混合型火控系統。射手在發射前只需設定射程、目標速度和射角,該系統便能自動完成對空中目標的瞄準和跟蹤,並不斷作出修正。從 1943 年起,英聯邦陸軍裝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還安裝了英國「 ”斯多奇”(stookey)型自動修正瞄準具。 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載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英國皇家海軍也在二戰中廣泛使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並先後改進出 5 種氣冷式型號和 2 種水冷式型號。其中,水冷式型號主要由位於諾丁漢(Nottingham)的皇家兵工廠負責制造。皇家海軍的艦載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實際上就是英聯邦陸軍型的簡化版,去掉了輪式炮車底盤,直接安裝於艦艇之上。通常小型艦艇上依靠人力轉向和調整火炮仰俯,大型戰艦上則采用電力驅動。 澳大利亞海軍的「 ”悉尼”號巡洋艦上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正在射擊中 在皇家海軍裝備的各種型號博福斯高炮中,Mk IV 型雙聯裝 40 毫米高炮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高炮。它最初由西門子公司下屬的荷蘭「 ”海斯梅爾”(Hazemeyer)子公司在二戰前完成設計,以瑞典博福斯 M32 型艦載高炮為基礎,增加了包括雷達在內的全套火控系統,在當時屬於超前設計。1940 年,在荷蘭即將為德軍占領前,唯壹壹門「 ”海斯梅爾”公司試制的樣炮被安裝在壹艘荷蘭海軍掃雷艇上,連同設計圖紙壹起駛到了英國。英國將其投入生產並命名為 Mk IV 型雙聯裝 40 毫米高炮。以其為基礎,英國又改進出結構較為簡單的 Mk V 型雙聯裝 40 毫米高炮。後者既可以使用自身的火控裝置,又可以由 RP50 型遙控火控裝置操控。 英國在「 ”海斯梅爾”高炮基礎上仿制的 Mk IV 型 40 毫米高炮 由於艦載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供不應求,皇家海軍曾將壹批陸軍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安裝在運輸商船上作為防空武器。另外,在艦載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正式定型前,「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上也安裝過陸軍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此外,皇家海軍還裝備過壹些特殊改進型號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中結構最為復雜的是壹種穩定測距型(簡稱「 ”STAAG型 ”)高炮。這種高炮包括了 262 型雷達、自動目標截獲裝置、預警裝置、雷達追蹤裝置、穩定裝置、測距儀以及備用發電機。再加上其安裝有重新設計的防盾和液壓驅動系統,使得整門炮的生產成本、重量和結構復雜程度都大幅度攀升。STAAG 型由於外形古怪而被皇家海軍水手們戲稱為「 ”多角怪獸”。 結構極為復雜的「 ”STAAG 型”40 毫米高炮 相比之下,Mk VII 型雙聯裝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則小巧得多,非常適合於安裝在快速巡邏挺和掃雷艇之類的小型艦艇上。尤其是加拿大制造 Mk VII 型,借用了雙聯裝 20 毫米厄利空艦載高炮的炮座,體積極為狹小,因而只能容納炮手、裝填手和指揮官 3 人,配有液壓操控系統,該型號僅裝備了皇家加拿大海軍艦只。 英軍空降部隊裝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英國為 Mk II 型炮架減輕重量並改進為專門裝備空降部隊的 Mk IV 型。Mk IV 型炮架擁有 4 個支撐架,能被快速取下連同炮身壹起裝進英國「 ”哈米爾卡”(Hamilcar)式重型滑翔機,隨同滑翔機機降部隊壹起空降。英軍空降部隊裝備的重量最輕的博福斯高炮炮架是壹種由加拿大制造的綽號為「 ”矮腳雞”(Bantam)的雙輪炮架。它僅有 3 個支撐架,能夠被 1 輛美國「 ”威利”(Willy)吉普車拖運或由 1 架道格拉斯 C-47 型運輸機空運。 英聯邦國家的 40 毫米博福斯自行高炮 英聯邦主要生產過兩種 40 毫米博福斯自行高炮。最初壹種型號是由諾非爾德公司為英國國土防衛部隊設計的 Mk I 型 「 ”莫裏斯”(Morris)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它以「 ”莫裏斯”式火炮牽引拖拉機為底盤。該自行高炮在壹次射擊示範中引起了英軍將領們的註意,其投入戰鬥的反應時間遠遠短於壹般的牽引型號。諾非爾德公司改進的這種自行高炮被定型為 Mk I 型 40 毫米「 ”莫裏斯” 式自行高炮。其車組乘員由 1 名駕駛員、1 名車長和 2 名炮手組成,可以攜帶 120 發彈藥。炮架基本上和英聯邦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壹樣,只是略微更換了些部件。另外,除遇緊急情況外,為了達到精確射擊效果,「 ”莫裏斯” 式自行高炮在射擊前仍然需要放下 4 個圓錐形支撐架。 「 ”莫裏斯” 式自行高炮在諾曼第登陸前裝備了英聯邦軍隊並在西線戰場上壹展身手。但其弱點也暴露無遺,由於直接采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原來的炮架,它毫無任何裝甲防護。於是,在 1944 年初,1 輛英軍受損的「 ”十字軍”(Crusader)Mk III 型坦克的底盤被加裝了敞開式炮塔和 1 門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成為了「 ”十字軍”I 型自行高炮(英軍習慣稱為「 ”防空坦克”)。 「 ”十字軍”I 型防空坦克裝有壹個頂部敞開的炮塔並配備了壹套自動裝彈機,廢棄的彈殼從前方直接拋出炮塔。車組乘員由 1 名駕駛員、1 名車長和 2 名炮手組成。與匈牙利「 ”獵手” 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相比,「 ”十字軍”I 型采用電力驅動炮塔旋轉和炮管仰俯,因而極為靈活。然而,「 ”十字軍”I 型的裝甲防護仍未能滿足英軍的要求,因而未被投入量產。但在其基礎上,英國改進出安裝有全封閉炮塔和體積較小的雙聯 20 毫米瑞士厄利空(Oerlikon)高炮的「 ”十字軍” II 型和 III 型防空坦克。它們在二戰中後期裝備了英軍和自由波蘭的機械化部隊,成為其最有效的防空武器。 匈牙利「 ”獵手”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 「 ”獵手” 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改自於「 ”38M 托爾蒂 II”輕型坦克,後者實際上就是匈牙利獲得特許生產的瑞典蘭德斯沃克(Landsverk)L-62 輕型坦克。在其底盤上安裝了壹個由傾斜裝甲板構成的敞開式炮塔,其內部容納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架和炮身,以及 1 名指揮官、2 名炮手和 1 名裝填手。炮管通過壹道垂直的細槽伸出炮塔,擁有極大的射擊仰角。其最大缺點在於完全依靠人力旋轉炮塔和調整炮管的仰俯,使火炮靈活性受到很大限制。1941 年 10 月,首輛「 ”獵手”式自行高炮的樣車完工並接受了測試,其最初設計意圖是成為既可防空又能反坦克的多用途自行火炮。但 1942 年正式服役後,在實戰中表明其反坦克效果甚微,於是最終被當作了專門的自行高炮。值得壹提的是,40 毫米「 ”獵手”式自行高炮是第壹種擁有裝甲防護的 40 毫米博福斯自行高炮。 我國的 55 式 37 毫米高炮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曾從蘇聯購買了大量 M1939 型高炮。其輕便、靈活的特性被中國人民誌願軍高炮部隊發揮到極致。誌願軍將其直接裝載到運輸戰略物資的列車上,有效地抵禦了美軍戰鬥轟炸機的空襲。曾經有壹個誌願軍高炮班用壹門 M1939 型高炮先後擊落了 10 架敵機,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擊落過 10 架敵機的蘇制 M1939 式 37 毫米高射炮 1955 年,我國在 M1939 型的基礎上仿制出 55 式 37 毫米高炮,它是解放後新中國裝備的第壹種國產高射炮,被我軍壹直列裝到 20 世紀 80 年代,後來逐步為 62 式和 88 式 37 毫米雙聯高炮所替代。
上一篇:創新和成功的三個例子下一篇:73㎡日式室內空間看起來比100㎡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