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的格局主要是南稻北粟。距今壹萬年至八千年期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兩大體系: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和以谷子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以及手工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格局。
北方原始農耕以旱地農業為特征,這與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春、秋、冬季幹燥寒冷,夏季炎熱多雨。該地區常見的黃土,保水保肥能力低,但毛細作用好。因此,選擇對肥力和苗期抗旱性要求低的板栗。
南方的原始農業以稻作農業為特征。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多雨潮濕,所以選擇水稻這種喜水作物作為主要作物。
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壹。中國農業的起源可以分為兩個源頭:壹個是以長江中下遊為核心,以水稻種植為代表的稻作起源。二是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沿黃河流域分布,以種植黍稷為代表。
展開:
中國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由於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差異,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特點。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分別是長江和黃河流域典型的農耕文化。
1.從“河姆渡遺址”探討華南水稻的起源,描述河姆渡遺址的特征。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此時氣候濕潤,河網密布,土地肥沃。顯然,它非常適合水稻種植。依托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水稻的種子在這裏第壹次開始發芽,這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水稻的起源也在此時拉開序幕。
在廢墟中,我們發現了大量堆積的大米、稻殼和稻草。不僅如此,堆出來的米厚度超過1米,完好程度甚至驚人。有些稻稈出土時甚至是黃綠色的,米的形狀也很完整,為歷史學家研究原始農耕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實物證據,證實了許多以前無法考證的說法,驗證了中華文明原始農耕文化的厚重悠久。
水稻的種植需要深挖和平整潮濕的土地,需要使用更堅固的生產工具。所以河姆渡人用大型動物的肩胛骨或石頭,磨碎後裝上木柄翻土。我們後來所說的“新石器時代”被考古學家這樣命名,是因為河姆渡人開始使用打磨過的動物骨頭和石器。
河姆渡人的住所也很有講究。他們住在有幹籬笆的房子裏。所謂的幹欄屋是原始時期長江流域和中國南方流行的壹種居住形式。所謂桿欄,就是人們用木竹做樁,在上面放上橫梁,鋪上木板,用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技術——茅筍技術,將其固定。
這種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非常適合當時人們的生產需要,通風防潮,特別適合潮濕多雨的南方地區。它不僅是建築上的重大成就,也是當時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時代的產物。此外,河姆渡人還掌握了許多其他生活必備技能。
他們可以用朱麻織成的布做衣服。此外,他們可以挖井,解決生活用水問題。當溫飽得到妥善解決後,他們也開始發展畜牧業,在房屋周圍飼養豬、狗、水牛、雞等畜禽。同時,他們對家庭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在廢墟中可以看到,有桿柱的房屋都是集體建造的,可見河姆渡人的親情意識很強。
2.從“半坡遺址”探索北方粟的起源並描述“半坡遺址”的特征
南面的河姆渡遺址對面,就是北面的半坡遺址。同樣,從“半坡遺址”中我們可以探尋到的是北方粟食文化的起源。
半坡遺址位於陜西安安半坡村,經考古學家考證,距今約6000年。因為北方氣候幹燥,和南方不壹樣。要避免土壤的潮濕和各種蟲毒。沒有必要像它壹樣架空大樓,而是選擇更簡單的方式。所以半坡人都住在半地穴的房子裏。
所謂半地穴屋,顧名思義,就是建築分為兩層,壹層在地上,用於人的居住和日常生活,另壹層埋在地下,用於存放食物和堆放雜物。這種建築格局也非常符合北方的環境和氣候。不得不說,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住房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填飽肚子,然後積累東西。北方原始農耕的起源全部聚集在黃河流域,這裏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最適合谷子旱地植物的生長。而南方的水稻需要大量的水灌溉,在北方很難生存,所以小米取代了大米,成為北方勞動人民最主要的食物。
同時,他們還飼養豬、狗等牲畜,種植栗子、小米等谷物。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最早種植小米的國家之壹。
半坡遺址的古代農作物也保存完好,對研究中國原始農耕文化具有關鍵作用。在發掘的200多個坑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可見當時粟的種植相當普及。
據推測,半坡遺址的建造時間晚於河姆渡遺址。也就是說,當半坡人選擇種糧的時候,南方的水稻種植已經出現,但他們仍然選擇種植谷類作物,這是考慮到國家環境後的選擇。所謂物競天擇,正是這個意思。
此外,該遺址還發現了許多白菜或芥菜的種子,這是以前從未發現過的。在半坡遺址出土之前,中國的蔬菜種植文化壹直被認為是在國家形成之後起源的,而這次發掘充分說明中國的蔬菜種植也有著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