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7.農村經濟改革分析與理論經濟學研究

7.農村經濟改革分析與理論經濟學研究

農村經濟改革分析與理論經濟學研究

?徐紅

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經濟學的進步和成就,以及如何應對國內外經濟大變革,理論經濟學出現了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如經濟危機、通貨膨脹、CPI指數、體制轉型、新農村改革、土地流轉等。、以及壹些長期討論的問題,如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貧富差距的擴大、中國經濟學的構建方法和模型等,繼續進行研究和探討。

經濟趨勢2009(2):21-2

首先,農村經濟改革給理論經濟學研究帶來了廣闊的新領域。

?20世紀80年代初,歷經千辛萬苦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似乎突然遇到了壹系列重大的歷史機遇:黨的工作重心的大轉移;現代化的全面發展;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經濟體制改革;開放政策等等。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給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深刻而迅速的轉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村地區發生了巨大的經濟變化。

?中國14億人口中,有10億是農村居民。僅此壹點就決定了農村的事情做不好,中國的事情也做不好;農民窮,國家不可能富;如果農村停留在古代,中國不可能現代化。因此,農村經濟改革絕不是壹項可以輕易完成的重要任務。它不僅是農業經營形式的創新,也是生產關系的調整。在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多的嚴格約束下,啟動中國農村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為建立具有相應機制的農村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這壹變化響應了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召喚。因此,它既不會在艱難險阻面前退縮,也不會因第壹次成功而固步自封。然而,這壹農村經濟改革目標的宏偉和深刻內涵並沒有壹開始就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實踐中,它走在了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前列,並以壹種開拓性和上升趨勢不斷為其他戰線的改革提供靈感和鼓勵,遠遠超出了人們最初的預期。回顧歷史,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壹方面,農村承包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社員的生產生活太困難。當時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最唯物的現實問題:人民的糧食、為動物儲存的草料、繁殖的種子和肥料、救災等等。嚴峻的現實不允許人們做太多的聯想和推論;人生經不起建立壹個關系到“權宜之計”和現代化的復雜方程。另壹方面,長期以來,農業問題被簡化,以滿足工業和城市增長的需要;看來國家工業化必須先完成,農業才有光明的前途。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被簡化為農業生產的管理。看來農民問題在社會主義時代只是壹個很簡單的問題。由於歷史的遺留和某些政策形成的習慣,在我們的社會意識中壹直存在著壹種根深蒂固的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輕視。各種偏見甚至阻礙了對農村經濟變化的簡單評價和判別。因此,盡管農村大變革的當事人——生產隊的幹部和成員——為了選擇合適的承包制而經歷了許多激動人心的不眠之夜,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場變革的發起並不驚天動地。幾乎是“默默”的,這就是農村改革的魅力。事情好像突然越過了某個臨界點:生產定額要擴大;權宜之計應該是長期的;家庭管理應該是普遍的。先驗模式被打破,“異常”事件大量出現。巨變像潮流壹樣把很多人卷進了漩渦。激烈的爭論伴隨著反復的調查,讓我們意識到,過去我們對農村真的知之甚少。然後變化的進程令人目不暇接:農民的熱情空前高漲;多方面展示創造能力;承包制在各地區的推廣;創建專業承包表格;財團的雛形;農民工的出現;貿易的繁榮和交換的發展;新農村經濟建設的興起;人才、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和結合;農民對科學技術興趣的高漲;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成長;發展管理的熱潮。處處充滿活力,財富的增長,人才的湧動。新情況層出不窮。輿論關註農村,決策權再次向農村移動。新聞界、經濟界、理論界,甚至文化藝術界的人士,對新農村經濟變化的發展、報道、調查、贊美和表現,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很多年。農村好像是壹個高速的反應釜。人們往往來不及對大量的觀察材料進行沈思默想,產生全新的思想和概念,新的實際變化已經發生並推進。農村改革似乎顯示了它的深刻性和徹底性。後來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化,早已超出了休息和權宜的限度,整個變化已經不能滿足於經濟政策和形式在困難時期的恢復;它要面向農村經濟發展的今天和明天,創造新的形式,尋找新的機制,形成新的政策。這壹切都需要建立在系統的理論研究之上。農村經濟改革的豐富深刻內容,億萬農民的創造性實踐,大量新的迫切問題,都是理論經濟學發展的難得機遇。其意義顯然大於成立十所經濟學大學。因此,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和討論有望進入壹個前所未有的廣闊領域。

第二,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要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的變化。

?當人們想用理論經濟學提供的認知框架(包括概念、範疇和規範)來把握極其宏大的新農村經濟改革的現實時,就會發現這項工作不僅受到感性認識不足的限制,還受到現有理論思維的某些缺陷的限制。目前人們公認的理論明顯滯後於現實,既要加強對實際材料的發現、收集、分類、概括和抽象,又要對研究實際問題的理論經濟學作出恰當的評價。後壹項任務同樣艱巨而重要。如果說我們的理論經濟學還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對經濟活動如何運行的研究太單薄。這不僅體現在理論經濟學成果的形式上,也說明對運行問題的解釋太少,概括不夠,似乎有壹種偏見,認為理論經濟學根本不需要研究經濟的運行問題。關於新農村經濟改革的爭論清楚地表明了這壹點。迄今為止,理論解釋幾乎都集中在農村各種經濟現象的社會經濟屬性和後果上。不同的觀點往往只是對同壹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如果我們換壹個問題,即討論這些經濟活動已經和將要如何運行,我們會發現,相反的答案往往傾向於同樣模糊的假設,甚至是壹致的沈默。因此,當實踐的發展已經跨過為變革制造輿論的階段,進入深度發展過程,當“是什麽——為什麽是”的問題在思維上轉變為“如何操作”的問題時,傳統理論的缺陷所導致的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把握上的無力,引起了包括筆者在內的壹代人的苦惱和思考。這裏提出的問題似乎順序顛倒了。在經濟現象的本質還沒有搞清楚之前,我們應該談什麽操作問題?誰在管理它?比如定額制度到底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如果妳討論它是如何工作的,問題的順序就會顛倒過來。但這就是生活的秩序。家庭配額的普及不是解釋性理論普及的結果;指導農村改革的壹系列正確有效的政策,絕不是建立在“萬能”的原則之上的。事實上,推動變革的真正秘密是產出和收入,即凝結了勞動態度、管理能力、生產方式、交換規律、分配制度、社會關系等壹系列因素的變革的物質成果。許多舊觀念沒有被批判;大量過時的論點並沒有因為辯論而丟失,而是被迅速實行的將生產配額固定到戶的做法作為無意義的問題擱置壹旁,最終被忽視。改革之所以能夠進行,在於其增產增收效果明顯。根據調查發現,真正困擾農村改革當事人(農民及其幹部)的,不是對大方向的模糊指責,而是對改革引發的壹系列非常具體的問題的切實解決。比如如何轉包土地,如何統壹增產和養地的矛盾,如何為剩余勞動力尋找出路,如何扶貧。正是這些問題的切實解決,才保證了定產定額的牢固樹立,並有資格成為榜樣,引起廣泛的連鎖反應。可見,變化作為壹個動態的過程,並不能事先提出壹個穩定的經濟現象供人們堅定地定義和討論。新現象、新形式幾乎都是偶然出現的,只有真正解決了如何操作的部分,才能在宏觀上穩定下來。在稍縱即逝的選擇時刻,試圖先定義“什麽”再說別的,必然會失去很多重大的機會。從更深層次思考“秩序”問題,還可以得到其他啟示。當人們試圖窮盡性地探索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許多經濟現象和經濟形式是否是社會主義時,首先會遇到標準問題,即什麽是社會主義。必須肯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許多科學預言和解釋,對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事實上,包括中國在內的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就是結合國情運用這些科學原理的結果。同時,三十年的實踐反復表明,用經典作家的經典論斷來直接衡量當代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每壹個具體事物,都會遇到兩個問題:壹般的科學抽象規定和豐富的具體規定之間存在著許多思維的中間環節。沒有人能要求經典作家完成所有這些中間環節。比如,在按勞分配原則和聯合生產的考核評分、報酬等具體形式之間,存在著許多思維的中間層次,而關於這些中間層次的理論解釋,在現成的書中是找不到的。沒有中間層次的描述、解釋、分析和驗證,抽象的壹般規定就不能上升為具體。“脫節”的判斷本身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2〉關於社會主義本身的最壹般的規定,需要進壹步細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指出:“最壹般的抽象總是產生於豐富具體的發展場所,在那裏壹物為多物所有,* * *為萬物所有(1)”。因此,在社會主義的具體形式得到充分發展之前,關於它的最壹般的抽象事實上是無法獲得的。現在很多試圖構建社會主義壹般經濟理論體系的研究者會發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經典理論分析是建立在對象的成熟性基礎上的。所以,根本的困難在於無法創造出應該經常出現在理論體系面前的社會經濟主體。與其苦於不能做出最壹般的抽象,不如先下定決心對具體的發展形態做出特殊的思考。歷史證明,把壹種具體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誤認為是社會主義最概括的抽象規定,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人們只能解決可以解決的歷史任務,理論經濟學也不例外。因此,理論經濟學目前能做好的,似乎就是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各種具體模式的存在條件、發展癥結和運行機制,以及調整和改革開放的可能方向。同時,也需要比較不同模式的具體體驗和形式。這些工作已經做得比較充分了,再談壹般的“法”乃至“法統”可能更有成就感(2)。只有這樣,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最壹般的規定性,即標準尺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細化和發展,成為人們把握社會主義豐富具體形式的思維武器。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經濟學家對具體的經濟運行沒有把握,那麽他們所建立的社會主義的壹般理論體系就肯定沒有說服力。

三、理論經濟學研究要適合農村經濟運行規律。

?總之,研究經濟如何運行絕非易事。研究如何操作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理論經濟學本身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工作性質對理論形式本身提出了許多特殊要求。

?首先,這類研究側重於發生過程。首先,理論要明確物體形態的存在條件、產生發展的動力、進化的特征和進壹步進化的可能性空間。正如恩格斯所說,理論經濟學是壹門歷史科學③。沒有時間過程,它就不能把握對象。相應的,這裏也不能缺少最起碼的歷史感。

?其次,這種研究是基於對經濟運動的真實感受。這裏所謂的真實感受,是指對真實經濟活動的真實感受和總體感受。因為即使概括了具體的模型,也離不開必要的抽象(雖然如前所述,可能不會壹下子達到最壹般的抽象和概括),任何抽象總是整體的片面,總是從某個角度對現實進行整體的縮寫或簡化(4)。這些抽象壹旦從整體上脫離現實,就無法得到驗證和修正,這樣建立起來的概念體系最終也無助於對經濟運動問題的把握。

?第三,這種研究非常重視經濟機制。因為經濟機制是壹個比經濟規律更具體的範疇,她往往揭示了經濟活動在幾個經濟規律共同作用下的運行機制,甚至揭示了偶然因素對經濟運行的隨機影響。經濟機制的闡述可能不是經濟規律和條件的嚴格表述那麽簡單,更重要的是解決操作問題。此外,新的科學方法為繪制全面的運動定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所以,即使目前不能描述最抽象的規律,也可以開始研究經濟運行機制。

?最後,這種研究不僅認為分析只能聯系生產力的運動來進行,而且試圖引入對經濟活動有重大影響的非經濟因素,這是政治經濟學即理論經濟學爭論多年的老問題。但問題的根源在於理論研究的目標。對於決心研究問題的理論經濟學來說,不可能從分離的而不是統壹的對象中獲得最必要的知識。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壹位鮮為人知的理論工作者就寫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造性地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研究當時自然科學最新成果的精神和態度,這不能不使我們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這往往會提醒我們,對於研究對象是否有太多的爭論。與其抽象地爭論研究對象,為什麽不多學習壹些關於對象的科學知識呢?(5)“遺憾的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壹呼籲在當時未能得到應有的響應和重視。歷史和政治障礙已經轉化為知識結構的陳舊和知識結構更新的障礙。今天的理論經濟學已經不能對這壹點視而不見了。對於農村經濟的研究來說,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統壹起來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裏的主體運行在經濟過程和自然過程的交織中,“純生產關系分析”毫無益處可言。

?因此,研究經濟運行並不缺少理論內容。它需要在實事求是的精神火焰中反復錘煉理論思維,排除壹切形而上的幻想,從事非常艱難的研究和探討。理論經濟學只有推出自己的變化,才能把握農村和中國經濟制度的變化,並不斷從後者中汲取豐富的養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實踐中的發展,從壹個側面為理論經濟學確立了研究經濟運行的目標。雖然遵循這壹理論目標的道路並不平坦,但時代告訴我們,從事探索和研究是值得我們努力的。

註意事項:

① ②周其仁:經濟學中“再現具體”的追求。

③ ④經濟科學1993第2期

⑤ ⑧ ⑧羅:“試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農業生產的壹些特點”

⑨ ⑩新華文摘1990第6期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2-110頁。

③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5—107頁。

(5)恩格斯:《論反都靈》,人民出版社,1970,第144頁。

  • 上一篇:化工安全生產管理問題分析
  • 下一篇:印度婚禮習俗怎麽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