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華僑——中國經濟的推動者
明朝晚期,中國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海外移民現象。到了晚清,移民更由東南亞擴及美洲和大洋洲。從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壹直到現在,華人華僑對近代和當代中國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曾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在居住國從苦力到主人翁的成功轉變,華僑華人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角色日漸凸顯。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分布在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僑聯主席林兆樞說,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的海外移民不是最多的,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海外移民對祖籍國滿懷深情的愛。
中國改革開放正是抓住了華人華僑眾多的基本國情,4個特區全部設在僑鄉,從引進僑資“壹馬當先”,到各種因素的“萬馬奔騰”。在“引進來”方面,華商僑資最早進入內地,也是最主要的海外投資來源;在“走出去”的新階段,他們又與內地企業結伴,壹起開拓世界市場。
在中國制造業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60%以上的外來直接投資來自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而世界級企業的紛紛落戶也與他們的牽線搭橋密不可分。中國“三大僑鄉”之壹的廣東江門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陳衛國說:“祖籍在江門的華人華僑有370多萬,近年來前來投資的僑資企業有近300家、資產約20億美元,他們還想方設法引來了日本三菱重工、法國達能、新加坡金鷹集團等國際巨頭,華僑華人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企業與產品“走出去”成為勢所必然,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憑借遍布世界的華商網絡走遍全球。早在1995年12月,新加坡華商總會就正式推出了世界華商網絡,這壹大型華商資料庫,包括53個國家和地區10多萬華人企業的信息資料,幫助許多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地區打開了局面。
在將大量中國名牌產品引入全球市場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成為中國資本“走出去”的領路人。最近,由中韓企業和旅韓華僑***同籌建的坐落在韓國首都的“壹山中國城”先後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尋找合作夥伴,而這已經是兩年內第二家到中國招商引資的韓國“中國城”。
華人華僑——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壹部完整的華人華僑史就是壹部中華文明傳播史。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周南京說,華人華僑通過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館,讓全世界認識和享受了中華美食,也通過會館社團把儒家哲學介紹到海外,還通過興建華文學校、創辦華文報刊、出版華文書籍將中國語言、文學、戲曲等等傳播異域,而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也因他們的努力而得到了東南亞、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許多國家的承認。
華人華僑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廣東開平碉樓古建築群,是從19世紀20年代起出現的特殊文化景觀,從五邑僑鄉走出去的老華僑對它格外鐘情。中***開平市委書記趙瑞彰介紹說,為了讓凝聚中華文化的碉樓藝術得到世界的認可,海外鄉親自己掏錢舉辦碉樓專題攝影展、畫展,在英文主要媒體刊登大幅廣告,桑梓之情令人動容。
眼下,新壹代華人華僑對於向居住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不減。今年初,在美國星橋藝術中心和舊金山的“中國和平統壹促進會”等華人社團的幫助下,中央電視臺《同壹首歌》“我的中國心”大型晚會在美國聖澤西體育場舉行,這是中國的電視臺首次在美國舉行大規模演出,近兩萬海外觀眾與中國文化“親密接觸”。
旅居海外的美國星橋藝術中心總裁於靜江說,我們有責任把中國最燦爛的文化,最好的文藝品牌推薦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