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形復雜多樣,景觀豐富多彩。該區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3/4以上。西部和北部為武夷山、南嶺山、雲開山,海拔1,000 ~ 1,500m。還有海南島的戴雲山、博平嶺、蓮花山、羅浮山、青雲山、吳韻山、殷娜山、五指山等山地丘陵,地表形態破碎,平原、山谷星羅棋布。較大的平原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漢江三角洲,河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盛產糧食、甘蔗、(亞)熱帶水果、淡水魚和花卉。丹霞地貌、花崗巖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是山地丘陵中最典型的地貌,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地貌。丹霞山、武夷山、桃源洞、觀之山、金湖、五指石是丹霞地貌。羅浮山、紅樹林巖、孤山、清源山、太姥山、海壇島、日光巖、天涯海角為花崗巖地貌。七星巖、鱗隱石林、保靖宮是喀斯特地貌。廣東的西樵山、湖光巖、福建的雨花洞、海南的馬鞍山都是火山地貌。
3.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孕育了繁茂的森林景觀。這個地區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和熱帶氣候。低緯度,地勢向南傾斜,東臨東海,南臨南海,西南臨印度洋,受東南亞季風環流控制,形成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夏長無冬,春秋相連,夏季長達6 ~ 10個月。南海的島嶼壹年四季都是夏天,旅遊季節很長,淡季和旺季差別不大。春天和秋天最宜人,冬天成為避寒的勝地。
在濕熱的氣候下,該地區植被種類繁多,生長良好,四季常青,森林覆蓋率高,森林景觀獨特。椰林搖曳,木棉似火,芭蕉葉承雨,藤蘿攀援,單木立於林中,枝幹開花結果,樹木披上植被,花木傲然挺立於絕壁,形成了郁郁蔥蔥的熱帶亞熱帶森林景觀。海南、福建西部、廣東北部等地還保存著原始森林或原始次生林和壹些獨特的生態系統,許多古老的物種,如苔類、蕨類等被保存下來,並據此建立了壹系列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
4.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融的城市景觀。福建泉州和廣東廣州憑借面朝海洋、對外聯系便捷的優勢,早在宋元時期就是著名的通商口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這壹地區在“因落後而挨打”的同時,也受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洗禮。上世紀80年代,以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站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上,吸引外資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湧現出廣州、深圳、廈門、福州、海口、佛山、珠海等壹大批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交錯的高架橋梁、交織的高速公路、潮汐式交通、便捷的地鐵和城際輕軌、大型商場和主題公園、大型工廠車間、眾多的博物館和科技館,無不體現著現代城市文明,其發展水平與西方國際城市相差無幾。不同的是,這裏還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廣州的飲食文化和粵劇、粵繡、佛山的工藝陶瓷、廣東的廣東端硯、潮州的潮劇、武夷山的烏龍茶、漳州的水仙和布袋木偶戲、福州的漆雕和閩劇、海南的椰雕和椰酒、福建的永定土樓、廣東梅州的周邊民居和客家山歌、開平的碉樓等等。
5.南北兼容、中西合璧的嶺南文化,多位於武陵之南,故稱嶺南,古為“百越”或百越之地。在民主之前,捕魚、狩獵和開山是他們的產業。秦漢以後,中央王朝開始加強對這壹地區的管轄。在擴張疆域的同時,大量由北向南的移民與嶺南土著混雜在壹起,特別是唐宋以來幾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南遷活動,使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與閩粵土著相遇融合,形成了以閩方言為特征的閩海文化、以粵語為特征的廣府文化和至今仍保持中原古音的客家文化。客家標誌性的傳統民居,土樓,圍屋,體現了中原地區群居的傳統。嶺南園林兼容北方園林和江南園林的風格。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商業關系,嶺南自古以來就與西方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系。早在唐宋時期,阿拉伯商人就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帶了進來,廣州的懷聖寺和泉州的麒麟寺就是歷史見證。鴉片戰爭後,廣州等地被迫轉為對外貿易口岸,打上了英、葡、日等殖民文化的烙印。舊社會數百萬窮人遠赴海外謀生,使廣東的梅州、潮汕、珠三角地區,福建的廈門、晉江、泉州、南安、漳州,海南的海口、文昌、瓊海等地成為海外僑鄉。海外華人因其木本水源和愛國主義精神,與祖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引進了先進的外國文化。開平的碉樓和廈門的集美學村建築群是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築代表。
6.旅遊配套服務完善,旅遊資源以人造景觀為特色。這個地區大部分地方經濟發達,城市人口多,旅遊市場廣闊,旅遊設施和配套服務完善。有便捷的海運、鐵路運輸、空運和高等級公路,也有地鐵和新建的高速鐵路、城市輕軌;星級酒店的數量和檔次也處於全國前列;餐飲娛樂行業全國領先。所有這些都為該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旅遊景觀方面,這壹地區橫跨熱帶和亞熱帶,山面臨海,山、海、島自然風光完整,人文歷史古老。中原文化、古越文化、福建文化、客家文化、華僑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江河文化、海洋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種文化的長期交融,使得該地區旅遊資源完整,尤其是最具影響力和特色的人造景觀。這壹地區的省份,尤其是廣東,經濟實力雄厚,旅遊優勢巨大,其人造主題公園以開發早、數量多、規模大、效益好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