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四牌樓的東南大學為西式建築,其為中式學堂,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建築上也遵循西式的建築風格,而像南京大學的前身金陵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金陵女子大學均為西方教會創辦的學校,為了展示出本身的“低姿態”,體現中西融合的寓意,大多的選取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
據不完全統計,南京的民國建築***有900處,1500座,其中頤和路公館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有225座,大多以西式建築為主,像馬歇爾公館就是純西式建築的代表,建築材料、形式、風格完全西化。少量采取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則是建造了中國式的庭園,水池花草與別墅本身遙相呼應。
民國建築中大多是象征的傳統平民文化的老城南民居以及寺廟,老南京把他們當成是傳統文化和南京文脈的延續。從清代到民國,南京建築兼容並包的吸收了西方的建築材料,經歷了從單層到雙層,由磚木結構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轉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棲霞寺,從它的屋頂造型、空間布局以及墻的材料皆可看出。
另外,南京的陵墓建築也比較多,在全國可謂是獨領風騷。南京陵墓的建築種類齊全,包含了西方古典主義建築、近代派建築、現代派建築、新民主主義建築、資本主義建築等,兼收並蓄,開風氣之先。明朝的明孝陵使用石材與混凝土的建築材料,以其獨特的風格形式,文明中外。
然而,在南京近幾年的現代化發展中,對於傳統建築的保護也面臨著壹些嚴峻的問題。對於這些傳統建築的現狀,前幾年壹些著名學者也都聯名簽字,呼籲大家加強對此類建築的保護。南京著名的地方史專家盧主任認為,考慮到這些建築的壽命只有七十年,壹味的去保存是不現實的,我們要抓重點,務實的對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築進行保存。盧主任指出,在南京市政府以及規劃局組織的實地調查中,像老城南的壹些大多為磚木結構的傳統民居,超過七十年的“壽命”後,大多出現了開裂、漏水、滋生白蟻的問題,而且民居中設施供應條件也較差,本來以前壹家人居住的四合院現在變成了幾家混居的大雜院,居住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渴望改善居住條件。如對這類建築完全保護的話,面臨著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困難,修復難度較大,得不償失。“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壹種淘汰”,針對上述情況,盧主任提出了幾條挑選具有代表性建築的標準:
1. 在建築學上具有傳統意義,能夠體現承上啟下的時代傳承作用,表現當時建築文脈風格,具有壹定研究價值的建築
2. 壹些名人故居
3. 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地
4. 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建築
南京的傳統建築是歷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傳承,文脈延續的“活化石”,對於南京傳統建築的保護,從官方到民間,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百姓,都深切關註著對這些建築的保護工作。早在2006年7月21日,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就制定了《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築和近現代建築風貌區保護條例》,由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2006年9月27日批準,自2006年12月1日起開始實行。2009年1月21日,又審議通過了《南京傳統民居保護名錄》,主要收錄了1840年以後的南京著名傳統建築。此外,相繼出臺的《近現代建築保護條例》、《文物保護法》也都體現了國家文保單位對傳統建築的保護采取高度關註。當然,現實中,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傳統工作的保護工作任道而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