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的花鼓形式多樣。據史料記載,* *有對地花鼓、駐馬店花鼓、衛龍花鼓、蚌殼花鼓、板凳花鼓五種形式。目前,除已失傳的蚌殼、板凳花鼓外,還有“堆底花鼓”、“駐馬店花鼓”、“外狄龍花鼓”三種表演形式。
“對地花鼓”又叫“單花鼓”,作用是壹旦醜了,無論是女演員還是小醜都是男扮女裝(後來發展成壹男壹女)。小醜頭戴紅色絲巾,帶辮子或草帽(草帽剪到頂),以帽子和酒(帽子形狀像酒壇的沙袋蓋)為頭飾,身穿淺藍色或深黃黑相間的服裝,手持芭蕉扇、紙扇或絹扇為道具,在眼睛和鼻子上畫三朵白粉,形似“小”。丹嬌戴絲帕,紮毛巾,或裝扮成仙女頭(黑布模仿黃花姑娘的卷發,配以花朵的古典發型)和巴巴頭(根據古代壹種打扮的發型),著紅黃相間的飾物,穿著壹套用絲綢和被面布做成的大紅內衣或連衣裙,手持絲織的紅綢或紅布手帕和酒杯作為道具。載歌載舞,他們根據《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望妹》、《采茶》、《插花》、《扇調》、《給錢之歌》等十余種曲調和含義,表演了《套子》、《巢》,特別註意用扇子和手帕來表現情緒和人物。
“竹馬花鼓”是在“花鼓落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禮服化妝及演唱內容和表演節目與“花鼓落地”基本相同,但表演節目增加了“8”、“牽手”、“走位”四個字,要求手、眼、身、袖。手執馬鞭,肩上或腰間掛滿彩色竹馬的竹子,穿插著地花鼓的醜態和醜陋,有的還伴有筋鬥。用多匹馬的時候,壹般都是三五匹,以8字形繞圈行走,玩套套,以示場面的可怕。
“花鼓繞龍”是現場最壯觀的花鼓。丹醜的表演節目與堆花鼓略有不同,更豐富。進門要送錢,出門要與龍共舞。龍頭和龍尾用11或13個龍柄連接,配合花,鼓勵妳玩珠、出井、套柱、頂蝶、睡羅漢等。,還是貼了豐收的字樣。南縣地花鼓在自身的形成和發展中,以其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作為湖區人民過年的壹種藝術表演形式,無論是打擊樂器還是打擊樂,無論是服飾還是藝術形式,無論是手、眼、身、步的技巧,還是演員對手帕、花扇的運用,都在固有的表演程序中得到規範,並呈現出四個基本特征:
第壹,表演技巧標準化。首先是鑼鼓的規格。壹般來說,迪化鼓的鑼鼓由“長錘”轉“橋鈸”再“挑五錘”入嗩吶吹進門。特別曲調有《十二月望郎》、《十月望姑娘》、《采茶》、《插花》、《範調》、《給錢之歌》。老爺爺們是怎麽唱的?師徒代代相傳,傳承不變。其次,歌詞的規範化。《迪化谷》的歌詞壹直保持七句為主體,每句七個字,四句為壹段,音節為“223”。比如“正月初壹,我的腳落在姐姐面前,十個指尖的指尖都被拉起來。我妹妹是哪年生的?”很好記,聽起來很清爽,看起來也很活潑。再次是動作規範。地花鼓的行動仍然是基本的。醜八怪和丹的手腳都很講究“三結”和“六河”的運用。手分三段:尖、肘、肩,腳分三段:尖、藤、襠,頭分三段:頭、腰、襠。表演時,三個部分必須協調壹致。“六合”分為“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位壹體”是指要求演員在表演時達到靈與神的軟結合;“外在三位壹體”就是外在運動協調,形神兼備。把開窗、搬凳子、倒茶、劃船、插秧、過溝、撐傘、望月、騎馬、抱年貨等日常活動規範成藝術活動。
二是表現形式非常豐富。南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表演者少則兩個,多則五六個、七八個、十幾個、幾十個。演出的服裝是白色、紅色、黃色和藍色的。表演方式有花扇、手帕、板凳龍、長布龍、草龍、蚌殼、竹馬、鞭子、酒杯、筷子等。演奏的樂器有鼓、鈴鼓、漢鑼、大鈸、小鈸、雲鑼、編鐘、嗩吶、大鼓等。,演唱的曲調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采茶調》、《東頌》。特別是表演形式非常豐富,有“對地花鼓”、“外狄龍花鼓”、“竹馬地花鼓”、“板凳龍地花鼓”、“蚌殼地花鼓”等。“堆底花鼓”每壹場都可以有壹對醜醜的戲份,而“駐馬店花鼓”、“蚌殼花鼓”、“圍龍花鼓”的表演則豐富多彩,各有特色。“龍戲珠”、“漁翁戲蚌”、“竹戲馬”壯觀雄渾,氣氛濃烈高昂,讓人享受到工作之余的愉悅。
第三,模式和板塊簡單。雖然地花鼓常用的曲調很多,但調式和板塊都不是很復雜。這是因為落地花鼓的表演簡單,也形成了它的定盤節奏的簡單。如《十二月望郎》、《拖板凳》、《給錢之歌》,曲調都是結構均衡對稱的,每句都是四小節壹組,包括後八小節的花腔,也是四小節均衡對稱的結構。這個聲腔結構很好記。不管唱幾段,每段四句,每句四小節。根據歌詞的情、聲、音、字的有機結合,形成固定的板塊(節奏型)來表現歌詞的規律。肖丹和小醜可以根據每壹句歌詞的內容來適應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他們的動作也在不斷變化。在“內巢花”、“外巢花”的“8”字基礎上,增加了“左右搖擺”、“進退”、“探海”、“劈叉”等大量簡潔的動作,賦予了表演更多的審美價值。但是,任何表演節目和技巧都沒有脫離其模式和板塊的簡單性。
第四,演出的場地和劇目更加靈活。大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花鼓隊也來湊熱鬧。我看到醜角隨著丹丹踩著鑼鼓的節奏從壹個村子走到另壹個村子。主人家裏有房子,他就在房子上玩。主人在屋裏釣魚,所以他在漁船上玩。下雨天,主人搬出去當木桶或方桌,小醜肖丹在木桶或方桌上打花鼓。看的人多,不可能只演壹出《十二月望郎》。主人在桌子上加壹條板凳或水桶,“花鼓”加壹條“拖板凳”。如果主人在屋檐下或者漁船的碼頭上搭壹根竹竿,“花鼓”就要加上“東方之歌”,然後肖丹就站在小醜的肩膀上接主人給的彩禮。至於“竹馬花鼓”、“龍繞花鼓”,則更受群眾歡迎。主人要以馬為榮,用鞭子和“信封”打“套子”和“合子”。總之,“花鼓”機動靈活的形式,給千家萬戶送去了歡樂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