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崇拜和賞月的起源;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舉行。後來歷代皇帝都沿襲這壹儀式,每年中秋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月儀式。北京現存的月壇,是歷代帝王專門祭祀月亮的地方。相傳,8月15日是太陰皇後月神的生日。晚上會在屋外的院子裏擺上香爐和燭臺,點上蠟燭燒香。會用柚子、西瓜、月餅來祭拜月神,由婦孺負責祭拜(壹般來說,拜月只是婦孺的活動,男人是不可以去拜月的)。我在拜月的時候,全家人聚在壹起。祭司是女族長,先給王座上香,跪拜三次;然後其他女人按輩分磕了三次頭。
祭拜結束後,壹家人圍坐賞月,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品嘗“團圓餅”(月餅)、羊角果;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北方人拜月的水果多為梨、蘋果、石榴、葡萄、棗、桃、蓮藕、西瓜。拜月南部的水果和蔬菜有香蕉、柚子、楊桃、柿子、菱角、椰子、枇杷、佛手柑、菠蘿、橘子、橙子、花生和芋頭。老人會指著月光給孩子們講“嫦娥奔月,玉兔玩藥,吳剛砍桂樹”的故事。
在這壹天,回父母家探親的婦女必須回到丈夫的家庭團聚。民間有句話叫“與其過中秋節,不如留在秋天”,反映了這個習俗。
祭祀月亮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在民間流行,與唐明帝遊覽月宮的傳說密切相關。《唐逸史》記載,鄂州人羅在中秋之夜,靜待唐明帝賞月。見玄宗凝望明月,便邀玄宗去月宮遊玩。他拿出壹個綁匪,把它扔到空中。突然,它變成了壹座銀色的橋。他邀請玄宗壹起上橋。他走了差不多幾十裏路,覺得眼花繚亂,涼颼颼的,卻發現走到了壹座大宮殿的前面。羅對說:這就是月宮!當玄宗看到數百位仙女在《平原脫去外衣》的廣闊宮廷裏跳舞,她們的歌聲嘹亮動聽時,他問:“這是什麽曲子?”羅宮媛答道,“就叫它色彩斑斕的羽毛吧”。玄宗牢牢記住了曲子的調子,回到宮裏,馬上命人按照他記住的調子譜了壹曲《彩羽》。這就是彩色羽毛的由來。這首歌是唐代法國名曲,描述了唐玄宗去月宮見仙女的神話。所以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看到這首在當時宮廷演出的曲子時,舞者們“不能穿別人的俗服。”尚虹夏典步步搖冠,流蘇滿佩姍姍,宛如天庭仙子。其舞亦是“飄回小雪,含笑給遊龍壹驚,微垂雙手,無力,斜拖衣襟,雲氣臨身”,“煙蛾有點不知所措,風袖低吟,似有情。《上元》中,青萼招招手,王太後揮臂飛離瓊》(白居易《衣羽微歌》),似乎其意境與月宮神話十分吻合。
佛教在中秋節晚上供奉“月光照耀菩薩”。月光普照菩薩在梵文candra_prabha中,中文翻譯為月光菩薩、月光菩薩、月光照耀菩薩。他是東方純玻璃世界藥師佛的得力助手。“月光普照”在佛教中是壹種平靜的表達,反映明徹的光輝,讓萬千人被俘,以免被貪、妒、三毒所煩。月光菩薩是白色的,騎在鵝星座,手持月輪。他是藥師如來的兩個助手,左邊是服務日光菩薩的。在藥師佛的無限菩薩中,他和日光菩薩是第壹位最重要的菩薩。他們兩個都在補充處,拿著藥劑師的達摩之寶。
月光菩薩的原始事跡和日光菩薩的壹樣,都和藥師佛有密切關系。在遙遠的過去,當閃電來到人間居住時,有壹個婆羅門養了兩個兒子,壹個是為了陽光,壹個是為了月光。婆羅門快樂而深情,拯救了紛擾世界中的眾生,他的二兒子也發誓要為他們提供歡樂。梵天成佛後,是藥師琉璃光。次子裏的月亮是月光菩薩。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壹樣,和觀音菩薩的大悲咒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於所有將大悲咒念到心中的修行者,月光普隆也會與無限神人壹起,獲得持咒的效果。如果修行者在念誦《大悲咒》(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卷第660頁)後,能夠念誦月光菩薩達拉尼,月光菩薩就會來幫助持咒者去除壹切障礙和痛苦,成就壹切善法,遠離各種恐懼。
8.15中秋稿件信息文章1中秋由來典故
中秋節源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中國是壹個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過長期的觀察,認為月亮的運動與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祭月成為祈求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祭祀活動。據李周介紹,中國周代中秋節有敲鼓吟詩的活動,以“迎寒”,周每年秋季舉行“夜月”儀式。春秋戰國時期,日月神分別被稱為東方皇帝和西方太後。嫦娥,後世的月亮女神,是由西王母(最早的名字是嫦娥)演變而來的。自北魏、隋唐以來,就有了秋分祭月的儀式。為了祈求月亮神在農業中發揮有益的作用,或者為了慶祝豐收和感謝月亮神的保佑,人們更加重視向月亮和拜月獻祭的儀式和習俗。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是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祭祀月亮的祭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祀拜月的同時,就出現了賞月的習俗。中秋節在金代的文獻中已有記載。
中秋節成為固定節日,大約是在唐朝。北宋時期,中秋節已成為壹個常見的民間節日。明清時期,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利益在新的壹年裏變得越來越強烈。功利的崇拜、祈禱和世俗的情感與願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式,中秋節上升為新年、清明節、端午節並重的民間節日,活動豐富多彩。
“月亮,現在在海上,天涯* * *在這個時候。”月圓之日,也是家人團聚、團圓的時候。自古以來,團結、團圓和慶祝豐收壹直是中秋節的主題。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讓家人團聚、相聚、和睦相處,達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壹。
中秋節的五個傳說
1,嫦娥奔月
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著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的人民,拉起弓,壹口氣射下九個以上的太陽,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準時升起落下,造福人民。後羿的妻子叫嫦娥,後羿除了打獵,其他時間都和妻子在壹起。很多有誌之士來此求學從師,別有用心的龐孟也加入進來。
壹天,後羿在昆侖山拜訪朋友,向王太後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立馬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臨時將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收藏。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三天後,後羿帶領隨從去打獵,別有用心的龐孟裝病不出門。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龐孟持劍闖入內殿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龐孟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箱,取出仙丹,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著訴說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要殺小人。龐孟早已逃之夭夭。後羿惱羞成怒,傷心欲絕,仰望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有壹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來到嫦娥最愛的後花園,擺了壹桌香,擺上嫦娥最愛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裏遙祭嫦娥。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從那時起,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2.吳剛贏得桂冠。
相傳月宮裏有壹個叫吳剛的人,是漢朝西河人。他曾經跟隨神仙去了天堂,但是他犯了壹個錯誤。神仙把他貶到月宮,每天砍掉月宮前的桂樹作為懲罰。這棵桂花樹生長茂盛,有500多英尺高。每次被砍,砍的地方都會馬上封閉。李白在《贈崔胡俟文昆集》詩中寫道:“欲待月中,寒有酬。”
3.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壹只玉兔,據說嫦娥變輕了,開始起飛的時候,恐懼地抱起了壹直餵的小白兔。白兔和她壹起去了月球。玉兔在月宮裏有個杵,晚上把長生不老藥搗在臼裏。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搗年糕。
4.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沈和洪都道士都在中秋節賞月。突然,玄宗皇帝提出了參觀月宮的想法,於是石天照做了,他們三個開始去青雲和漫遊月宮。但皇宮戒備森嚴,無法進入,只能遠眺長安皇城。這時,我突然聽到了神仙的聲音。唐玄宗對旋律壹直很熟悉,所以他記住了它。這恰恰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聽幾回!”以後,玄宗在月宮中回憶仙娥的音樂和唱腔,自己作曲和編舞,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彩羽”。
5.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軍事家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裏,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那天,所有的反抗者壹起響應。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喜出望外,連忙傳話,說是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全體將士要與民同樂,並且要把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從那以後,“月餅”的制作變得更加復雜,種類也更多了。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廣州
中秋節在廣州有壹個有趣的傳統習俗,叫做“樹中秋”。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竹條紮燈籠。燈籠有各種各樣的開頭,不僅有品燈籠的,也有賞鳥獸魚蟲的,還可以做成字燈籠。晚上,燈裏點上蠟燭,下面連上許多小燈,用繩子綁在竹竿上。然後在房子的高處插竹竿,比如平臺、屋頂或者大樹。夜晚,城市裏的燈光如繁星,與天上的明月爭輝,共慶中秋,也叫“豎中秋”。
廣東潮汕
潮汕的拜月有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是給婦女和孩子過,有句俗話叫“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立起壹個箱子祈禱。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擺滿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吃。”
四川省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要打,殺鴨,吃芝麻餅,蜜餞餅等等。在壹些地方,橙色的燈籠也被點燃並掛在門口以示慶祝。還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動流星球”。嘉定縣中秋祭土地神,表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觀音會”。
江西
在吉安縣的中秋節晚上,每個村莊都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紅了以後,把醋放進去。這個時候,整個村子都會飄著壹股香味。忻城縣中秋節期間,從8月11日晚上壹直到8月17日都要掛草燈。
安徽省
在婺源的中秋節,孩子們用磚堆了壹座空心寶塔。塔上掛著窗簾、匾額等裝飾品,塔前擺著壹張桌子,陳列著各種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裏裏外外都點著燈和蠟燭。雞西中秋節的孩子們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紮成辮子,浸濕後撿起來砸石頭,發出巨響,有遊龍的習俗。火龍是用草做成的龍,裏面插著香。當妳參觀龍的時候,有鑼鼓隊,他們在被送到河邊之前在村莊裏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