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
博羅方言:屬於客家鐘會方言,也是東江方言的壹種。它和東部客家話壹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羅方言與普通客家話有較大區別,與惠城方言相似,但也有壹些不同。從語音特點來說,語言學界普遍的解釋是“壹種帶有粵語特點的客家話”。但是壹些語言學家有不同的看法。博羅方言使用者的族群認同有兩種,壹種是客家認同,壹種是本地認同,主要分布在南部東江北岸,如羅陽(縣)、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莊、觀音閣。
東部客家話:屬於客家話鐘會片,但與新會片惠陽話很接近。它和東部客家話壹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
平坡話:屬於客家鐘會片。實際上,張超客家話群起源於福建,屬於閩南客家話的壹種。深受閩方言的影響。
最小語言:
河洛話:廣泛分布於惠城附近地區。河佬話使用者同時使用客家話。
粵語:
廣府話:屬於粵語廣府片,在從化和增城接近粵語,但與廣州話不同。廣府方言分布在東莞附近的園洲和石灣。
非中國人:
畬族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系,不是漢語,也不類似畬族常用的客家話。分布在畬族地區。博羅傳統民樂是壹種民歌,是博羅最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行於客家聚居的農村和山區。博羅縣仙村山歌是客家山歌的壹種。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話演唱的民歌。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深受唐詩和支竹詞節奏的影響,同時又吸收了中國南方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傳唱已久。客家山歌包括勞動歌、勸誡歌、行業歌、雜耍歌、逞能歌、玄學歌、翻跟頭歌、謎語歌、猜調、小調、竹歌等。各種歌詞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四句七字,每壹句、兩句、四句都是偶數。她的曲調豐富,有號子山歌、官山歌、四八段山歌、快板山歌、重疊山歌、五段山歌。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使旋律迂回委婉。
五局板流行於博羅縣客家地區。五句板曲調固定,壹段五句,故稱五句板。另外,唱五音步還需要三塊竹板,所以也叫竹歌。起初是窮人沿街乞討時唱的歌,所以又叫“叫花歌”。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唱長篇故事的歌。新中國成立後,五言板登上大雅之堂,其中《山村清新風》也在北京上演,深受好評。春節舞獅在惠州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延續至今,仍方興未艾。
中國不是獅子的起源地,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石天學派的鼻祖張天師住在龍虎山,他的坐騎是老虎,所以漢代人不跳獅子而跳老虎。漢明帝東渡時,佛教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據說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壹頭獅子。隨著佛教的傳播和影響,獅子受到人們的崇敬,所以舞獅逐漸取代了舞虎。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越來越流行,到盛唐時發展到鑼鼓伴奏。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歌妓》中寫道:“西涼歌妓,假面髯獅,頭尾雕木。鍍金的眼睛和銀牙,分勛毛衣與耳朵。若從流沙來萬裏,見紫髯深目,舞梁來言。”明清以後逐漸分為兩派,北派全身包裹,看起來像真獅子;南派以廣東獅子為主,壹人舞獅頭,壹人騙獅尾。舞獅者常穿唐裝、燈籠褲,人露在外,主要是展示武藝。
粵獅是徽州的民間舞獅,近代徽州流行的獅子有四種。壹種是“大頭狗”,稱為“大頭狗獅”;二是“麒麟”,稱為“麒麟獅”;第三是扁鼻獅;第四是鬥牛獅;這四種從西域傳入的動物和獅子,物種都發生了變化。完全沒有獅子的影子。四種獅子中,“大頭狗”疑似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引進;麒麟獅屬於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多見於淡水、龍川等地。有資料顯示,惠州本地的獅子品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徽州民間舞獅也有和舞龍壹樣的特點,都是自己編的。通常,獅子隊是以街道(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的。在舊時代,新獅子建成後,常被稱為“開開眼”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舞獅活動最為頻繁。此外,壹些大家族為了“驅邪保平安”,在喜慶的場合和商店開業的日子裏,還經常邀請獅子跳舞。
徽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子拿著箱子帶路,獅子緊隨其後,後面是帶著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打瞌睡、抓撓、爬抓青、抓鞭炮等。鼓分為快板、中板、慢板、剎板,共打七個鼓。
春節第壹天的早上,往往是獅子隊過巷的時候。居民們用鞭炮互相問候,封紅包。獅子隊在家門口跳舞玩耍,給各家各戶帶來好運。之後,居民們互相發送鞭炮。春節舞獅的習俗往往推遲到正月十五。
春節的舞獅活動壹直延續至今。博羅縣壹些鄉鎮的舞獅隊相當有名,經常組織壹些舞獅比賽。馬貝肉丸
馬貝肉丸有超過65,438+000年的歷史。它們以其獨特的配料、祖傳秘方、爽滑的口感和鮮美的肉質而聞名。主要分布在博羅縣和河東地區的鄉鎮,還出口到深圳、香港和澳門。2008年,馬貝肉丸已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惠陽區首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貝肉丸以其美味的湯汁、獨特的味道和韌性而聞名。堪稱當地民間美食中的極品,在徽州地區東江流域享有盛譽,流傳甚廣,對傳統飲食文化特別是客家人飲食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羅浮山土窯雞
羅浮山的“土窯雞”有獨特的秘方,要用羅浮山上吃蟲子長大、運動量夠的地雞。制作“土窯雞”的專用土窯建在壹個小土坡上。這個土窯有三個窯口,每個窯口壹次可以烤八只“土窯雞”。裏面的土磚都是博羅當地農村的專用磚,有它特殊的土香味。
客家鹽焗雞
鹹味是客家菜的特色,鹽焗雞最能體現這壹點。皮滑嫩滑,被譽為天下第壹雞。東江菜在以吃雞聞名的廣東,也和潮州菜、廣州菜壹樣有名,因為它的鹽水雞。
釀苦瓜
釀造苦瓜、辣椒、茄子、豆芽、蘑菇等在客家地區分布廣泛,是家常菜。有壹種說法是釀造苦瓜,辣椒和茄子是“釀造三寶”其中,釀造苦瓜是壹個經典,甜而美味,回味悠長。
紅燒肉
紅燒肉是客家十大特產之壹,其特點是色澤金黃,爽口,軟滑,肥而不膩。是客家人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必不可少的地方菜肴。
白湯白切鵝
白湯白切鵝已成為博羅縣的特色菜系之壹,久負盛名,也成為博羅縣的特色菜系。白塘白切鵝是當地飼養的,肥而不膩,滑爽可口。
勇頭富
釀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嫩,營養豐富。壹家做菜,十家飄香,是客家人逢年過節的保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