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印度建築風格及其民族關系

印度建築風格及其民族關系

民族文化與建築(印度)

在建築的世界舞臺上,由於歷史原因閉關鎖國近百年的東方建築文化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以至於出現了主張徹底廢除或文化民族化的傾向,這意味著科學沒有國界,文化正在全球範圍內趨同。在這種趨同的趨勢中,民族是否已經失去了歷史作用,成為壹種需要消除的社會因素?如果不是,它的積極意義是什麽?

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對建築文化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建築是民族心靈的物化和結晶,給人以旋律般的美感,恢弘的歷史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看天文觀察時間的變化,看人文化為世界。”意思是根據人性來教育。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人類勞動的創造,同時具有其整體性和歷史性,是在環境中形成的人類行為習慣和觀念的綜合體。建築作為人類勞動最重要的創造之壹,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梁思成先生認為:“建築的規模、形狀、工程和藝術的演變,是其民族特殊文化盛衰潮的反映;壹國壹族的建築要體現其物質精神,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今天的古代歷史的統治者經常依靠他們建築的遺跡或記錄來衡量他們的文化,所以這就是為什麽。建築活動與民族文化的走向密切相關,互為因果。“我的理解是,建築作為壹種物質產品,它反映、鞏固或弱化了某種生活方式和社會觀念,它的藝術感染力和語言特征,以及它的建造者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職業,這些都使它成為整個社會文化中的壹個重要因素。其主要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壹是指建築的人工空間環境;二是指建築著作和其他理論形式的文字;三是指與建築相關的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審美要求、價值觀念等。建築與文化的關系,正如丘吉爾所說:“人造就建築,建築造就人”。

歷史證明,當壹個民族、部落或地區的文化失去了歸屬感和凝聚力,其文明就會衰落甚至滅亡。西方很多建築師都討論過建築的民族性。比如德國的Samper寫了建築的四個要素,分別是土地(露臺)、框架、屋頂、墻、竈。這四個要素隨著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北歐民族常年征占土地,建築強調防禦,所以屋頂和土基的地位比較突出;在南方,氣候和土壤條件良好,人們重視集體耕作。很多建築都是庭院式的,大型公共建築也很多,墻的作用更重要。20世紀丹麥建築師吳忠(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對東方建築頗有研究,其作品具有明顯的“跨文化”特征。在“國際風”和全球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建築的民族性是否已經“褪色”消失了?我在這裏舉個例子。。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壹,文化也非常包容。它在歷史上至少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革。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它產生了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印度薩拉辛文化。15 ~ 19世紀莫臥兒王朝統治時期的印度-薩拉辛文明成為印度的主要民族傳統,泰姬陵就是這壹時期的經典,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務。在世界文物中,它堪比萬裏長城和金字塔,被印度譽為“瑰寶”。

這是印度的總統府建築。它的圓頂直徑為8米,頂部覆蓋著青銅。印度總統府位於首都新德裏的瑞希山上。建成於1929,原名維多利亞宮。它是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時期的總督府。整個建築群是典型的英國皇家傳統建築風格,並配有傳統的印度屋頂、挑檐和格子窗。大部分的雕刻和壁畫都是印度教風格的裝飾和修飾。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的巧妙結合,使其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獲得獨立。為了體現國家現代化的意誌,尼赫魯總理有意識地引入了國際現代主義之後民族傳統的現代演變。尼赫魯邀請了國際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設計的議會大廈等標誌性建築形象強烈,也采用了壹些來自印度的象征性詞語。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留下了壹些現代建築的典型範例。對於印度來說,這可以說是新壹輪的建築文化輸入。此後出現了很多建築師,如多爾西、柯裏亞、瓦爾等,都不願意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時代要求與傳統特色的結合。正是這種集體探索,使得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築特色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上一篇:關於藍調和爵士的介紹。
  • 下一篇:哪個網遊比較好玩?免費(最受歡迎的網絡遊戲排行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