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水口塬的喪葬禮儀。
李
生在水口園,可以說能掌握水口園的喪葬習俗和禮儀。當然,我在水口園掌握的喪葬禮儀,是解放以來,倡導移風易俗後保留的內容。所以,跟隨時代的發展和需要,今天的喪葬禮儀中已經省略了很多內容。我只能描述出生後水口園現存的喪葬習俗。
我的家鄉濱州有句話叫“父憂妻,子憂父亡”。這充分證明了喪葬習俗在濱州南北塬區、涇河厚路地區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涇河沿岸南北塬的喪葬禮儀大致相同,但細節上的差異在所難免。水口塬的喪葬禮儀與濱州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有很大關系。
濱州“隋”古稱可追溯到公元前壹世紀的商朝,公元前11。商朝被周取代,商周後期的部落由隋移至齊。於是,“鞏留居隋”和“馮明岐山”。有自己的依據。八百年的周朝雖然是奴隸社會,但國家機器的法制是嚴密的。因此,在漫長的生產勞動過程中,人們總結出了“李周”。“李周”時代的喪葬禮儀是對公元前11世紀夏商時期政治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完善,同時中華民族的喪葬禮儀也達到了完備的標準。因此,漢族標準化的喪葬程序以“李周”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李周”是公民言論和行為的規範。周代以“禮”來區分示親疏貴賤、等級差別、親疏貴賤,言行由不同的“禮”來規範。“違反禮儀”受到國家或家庭的懲罰。就是所謂的“禮法合壹”的社會制度。《禮記·周禮·禮記》(所謂“三禮”)詳細記載了政治、行政和社會生活中的禮儀規範,包括喪葬禮儀。喪葬禮儀是“貴賤有別,層次不同”,連死的名字都不壹樣。也是死,皇帝崩了,諸侯亡了,大夫亡了,士兵亡了,老百姓亡了。
喪服分五種:翠為五服之最重,以粗麻為衣,故稱“翠”(斬即不縫)。子女為父,未婚女子為父,妻子為夫,大臣為王,王子為帝,都死了三年。崔子緊隨其後,喪服是用熟麻布做的。因為縫紉,它被稱為“崔子”,他在三月哀悼三年。兒子和未婚女子與母親(包括繼母)結婚三年;已婚婦女為父母壹年;孫維祖父母壹年,曾祖父母三個月。再壹次是大有作為,喪服是用熟麻布做的,比前者更精細,而且是五個月的喪服。男人是曾祖父、叔伯、祖母、堂兄妹,女人是太仁的姑姑、姐姐。喪服是最輕的壹件。它是用細麻布做的,哀悼三個月。男人是祖父、祖父的祖母、祖父的母親、兄弟、孫子(女人的兒子)、侄子、丈夫、妻子的父母、叔叔等。壹般來說,喪期長短取決於血緣的親疏。
要記住繁瑣的繁文縟節並不容易。周重視法制,民以群居。壹個家族從幾百到幾千甚至更多。古人短命,所以哀,人哀壹生。喪禮規格不同,喪禮會被稱為“喪禮”,會被當作客人的禮物。《李周》規定天子七日葬,七月葬;諸侯五日葬,五月葬。醫生三天後下葬,三月或更久。就是屍體會放在地上七天,五天,三天,然後埋,再埋七個月,五個月,三個月或者壹個月。隨葬品的類別,視死者的身份而定,包括青銅器、兵器、樂器、玉器、骨器、陶器等。祭祀死者有大牢(牛壹只,羊壹只,豬壹只)和小牢(羊壹只,豬壹只)。前者是對君主的祭祀儀式,他人不得誤用。西周的喪葬禮儀旨在“定位”社會,提醒人們權利與義務無時無刻不在並存。
夔州的疆域,夏屬永州,商屬,西周屬,春秋屬秦。秦設漆縣(今彬縣城關鎮),以漆水(中國河)命名。西漢漆縣、東漢漆名縣;興平元年(194),祁縣縣城為新平縣。十六國和秦朝以後,郡縣被廢除。北魏黃興二年(468),在陳陽塬建立白土郡(今賓縣水口鎮白土村附近),有歷史淵源,水口福地,“七月之風”,十五風之壹。
都說千方百計,喪葬禮儀在水口,有很強的道理。水口人常說“死者為大”,“祭祀如在”。在水口,父母雙亡。“天塌了,我還得住溝底。”水口塬,懂禮儀的人,父母在,孩子不留胡子。父母就是不慶祝生日。從那以後,他們壹直在慶祝自己的生日,祝賀和不祝賀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富有,他們會慶祝他們的長壽。否則,他們不如仁者也就不足為奇了。大多數父母,十有八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承擔這個負擔。
棺材葬服務,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視情況而定。父母年過半百。如果他們生病了,就要早點出發,早點準備好棺材葬服。棺材視經濟情況而定,有雜木、楸樹、泡桐、柳、松、柏、棗。棺槨雕刻精美,雕刻內容來源於典故、二十四孝圖、古代忠孝名人等。規格為:四級卷蓋,柏木立,重底蓋,陰雕陽雕,彩繪漆,棺內襯布。慶祝棺材的家鄉叫“交木”,和慶祝生日壹樣,在家裏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交木生日接待宴會,最高的家庭規格,宴會和死亡壹樣,甚至比死亡還要高。
喪服以絲綢、緞子為主,制作數量奇數,差不多5-7套,男子有長袍馬褂,女子有長裙。在南苑,女兒、媳婦或村裏從頭到腳縫制壽衣都有威望。他們見過的衣服大多是清朝的,很少有現代的,除了年輕人。
在水口塬,父母都是60歲以上,甚至是年輕人。只要是關系到生死的事情,女方得了重病,通知去娘家,男方通知去姑父家,跟法定監護人是壹樣的。如果來不及告知,說明情況緊急,可以第壹時間告知,並說明原因。妳父母去世,絕對不是今天壹個電話通知妳爸爸叔叔或者媽媽娘家,而是邀請妳孝順的兒子穿上喪服。葬禮策劃小組會選出壹名候選人,帶他去參加大型派對。到了舅舅或娘家的大門口,孝子跪下大聲哭喊行個禮,由隨行的人通知父母、舅舅或娘家,這叫“喪事”。
老人去世,水口園的人講究風水。同時請風水先生選擇墓地。同時,老人洗澡、穿壽衣、剃頭、洗腳,喪事必須在第壹時間完成。葬禮結束後,棺材不蓋雙蓋,棺材內蓋斜放在棺材上方。蓋棺的時間大致是大祭當天中午,大伯和她家人看完容後,晚上追悼會後和祭祀結束後,放置棺內物品,蓋上棺蓋。
看了風水,決定了祭日和忌日,然後通知舅舅家的人過來小酌。同時制作了訃告,為葬禮做準備。墓地建設和葬禮準備同時進行。親戚朋友,鄰居都來幫忙。風水先生定了祭日,訃告發出,寫了傅瑾的靈魂,勾畫了他死的那壹天的早晨,寫了死者的牌位。五代之內,他的孝子、孝孫都穿著喪服,男袍、女白喪衫、白頭巾,孝長約八十厘米至壹米。同代亡者,其子孫皆孝,看重孫紅的孝及其孫輩,即第五代青孝,以示亡者四世同堂,人丁興旺。表示根壯苗紅,葉茂盛。
過去準備葬禮很不方便。大人,葬禮準備了整整壹年。石磨用來磨面,麟遊縣酒樓點酒,濱州城做小吃。紙工被請來加工紙品,裁縫做喪服。現在相對簡單,時代和社會在進步,物質豐富,交通快捷,條件允許。村裏鄰居,兵分兩路,建了墓地,孝子坐鎮守靈;外事采購物品,如煙、酒、蔬菜,制作喪服,以及會見遠道而來的老年親屬。準備工作在親戚和鄰居的幫助下進行,孩子們坐在草地上。父母病危,兒孫聽遺言,不遠行,醒來哭泣,直至入土。死後七天,五代親屬不得進別人家,否則不祥。
兒孫醒來,孩子嚎啕大哭,特別的親人祭奠,孩子要穿白大褂服喪(以前用的是麻布,現在腰間的麻帶代替了。)戴孝帽,腳上的鞋包著白布,腳趾包著,腳底下是上臺階。靈堂莊嚴肅穆,香煙不斷,哀樂整齊,肅穆肅穆。親戚祭奠,跟著節奏,陪著祭奠酒。醒來吧,孝順的兒子女兒,不要洗臉,早起晚睡,早晚燒香,燒錢燒紙,晚飯時間吃飯,給死者獻祭,給他們飯和湯,直到下葬。
為了準備葬禮,邀請了壹位有才華、有經驗的村鄰擔任總經理,並邀請了親戚負責後勤。總經理組織喪事籌備會,裏外安排繁瑣,出差采購,請樂隊,劇團,歌舞團,接老年親戚,在家宰豬宰羊,建墳,搭棚,立廟等。,是壹個能幹的總經理,他既英俊又能領導村民。
過去的悼念、追悼活動,就是今天的追悼會。因為個人出生日期不同,死亡時間不同,擺放死者的時間不同,所以抱的時間也不同。我爺爺的身體在墳墓裏,他在家呆了壹年。鄰居的奶奶5月去世,9月下葬。真實案例。準備喪事,寫“明靜”,顯德,為死者歌功頌德,請村上或朋友為死者歌功頌德,寫成橫幅,名為“明靜”。在大門外擺好,大放異彩。
舉行追悼會,大祭大飲,設宴待客,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招待客人的日子是“喝”,壹般是死後的第七天。事先訃告,親友,鄰居,準備聆聽,殺豬宰羊,修墓,請鼓手娛人,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唱秦腔祭祀。大“飲”按親友遠近,尊稱富貴、親友、至親好友,前來祭奠。今天叫“隨禮”“喝湯吃包子”,又醜又好笑。意思是悼念死者,供奉豬羊,少數民族等地宰殺其他牲畜,親朋好友送禮,捐錢,獻香紙,或者金銀,現在直接就是人民幣了。
在大“飲”的前壹天,請人、所有死去的靈魂、祖先逐壹住進墳前,跪拜燒錢轉紙,請他們回家。廚師制作和提供飯菜,這是很有名的,而不是隨意買零食和副食,擺桌子跑腿。供養膳食很有意義,比如二十四孝、十三花、松鶴延年、龜齡鶴壽等。,做飯,孝子排隊,給廚師送禮,賞了紅花才開始做。
從大祭祀的前壹天起,孝道“三拜”,即孝子、孝孫、孝侄出入活動,按輩分順序,分三個階段進行八拜九叩。陣亡將士紀念日那天,庭院被打掃幹凈。首先,陣亡將士紀念日那天會開飯。與往常不同,廚師專門提供膳食。所有孝順的兒女、孫子,按輩分、年齡排列,依次從靈堂出發,在賓客的攙扶下,大聲啼哭,在廚房開飯,送到靈堂。飯菜都準備好了,給廚師送禮物,讓廚師擺飯。飯畢,孝子孫子,兵分幾路,靈堂跪在草地上陪客人祭奠。靈堂有壹個主家。跪在門外,隨禮師迎客,建墓地,基本完成祭日,富裕家庭提前修墓。歡迎活動,十壹點左右,達到壹個高峰,已故叔叔或母親家人的到來告壹段落。十二點過後,歡迎會基本結束。
在午餐宴會之前,在他們的空閑時間,所有的客人都去劇院,打牌和聊天。同時,葬禮安排孝子送大禮,邀請賓客、遠親好友,特別是死者的叔侄壹家或娘家,敲鑼打鼓,到靈堂瞻仰遺體、娘家或叔侄壹家,並可就喪事準備發言,如壽衣材料、件數、禮儀、祭奠方案是否妥當、對孝子女兒的要求等。,以示對死者的尊重。觀賞結束時,舉行了盛大的宴會,並邀請親戚參加宴會。宴會開始前,舉行了紀念儀式。孝順的兒子兒媳,好兒子兒媳,聚在壹起跪拜行禮,會見重親友,以禮答謝。宴會開始時,孝子和孫子鞠躬向客人敬酒行禮。壹邊吃。樂師們邊唱邊彈,在臺上擊鼓,壹個個邊彈邊唱,在宴席上載歌載舞,音樂呻吟著直到宴席結束。
水口塬是大祭大飲,晚上舉行。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邀請後攸縣所有親友先喝湯,再祭奠。喝完湯,還辦酒席,外加酸湯面。喝完湯,追悼會開始。追悼程序很復雜。前廳在院中,外家入座。孝子跪在草地上,鞭炮奏樂,哀樂不斷。大媳婦掃靈堂,大兒子燒香,然後大禮,邀奠酒。先請去世的姑父家或者娘家人開追悼會,姑父家開追悼會,或者孝子開追悼會,或者念追悼會,然後所有客人開追悼會,依次,女婿侄子出錢,追悼會期間,可以隨時彈唱,誰彈唱誰有獎金。
孝子追悼力度大。村裏由左鄰右舍協助,手持柳枝,聽從喪事組委會禮儀師傅的指揮,在水口塬祭奠。今天,所有孝子、親戚、鄉鄰都在祭奠他們的頭。孩子的追悼會和爬著哭是不壹樣的。靈堂有兩個廳,前庭在祭奠他們的頭顱。他們從送葬者的右側進入靈堂,腳步緩慢。祭奠儀式結束後,燒紙焚香。參加祭奠儀式的人都參加了燒紙和燒香。祭奠最後壹項是封棺。
第二天天壹亮,水口塬不拋紙盆,由長子、次子,或侄孫三人捧著,由孫子們挑旗送葬。棺材下葬前用的是龍杠,擡的人都是八個,十六個三十二個。鼓樂齊鳴,紙火在前,喪隊在後。孝順的兒孫們,男女穿著麻衣,戴孝,按年齡排著隊,肩上扯著白布,抱著柳枝,彎腰痛哭,慢慢地走在路上。所謂路祭,去墓地的路上,有鄰村或村民,遇到遠方的親戚鄰居,最後道別。路祭和家裏壹樣,三拜九叩,桌上香,奠酒紙,孝子行禮致謝。靈柩經過的壹路上,鄰居放火防止不祥。
當棺材進入洞穴時,王先生跳入坑中,將針停在托盤上並定位棺材。棺材旁邊放著壹個燈碗,壹碗發酵粉和燒酒,金婚貼著紙。隨著棺材左右,墓窯門的石板被封住了。墳坑填好土,同時家人和親友舉行墓祭。墓祭結束後,死者的娘家或姑父家會給墳添土,所有的親友和孝子也會自己給墳添土。墳堆好了,墳前種上孝子哭用的柳枝,開始燒香燒紙,花圈,靈紙。然後在墓前用磚砌了壹個小壇,美其名曰“琴臺”。據說這與博雅時期有關。
安葬完畢,領著靈魂去領牌位,大兒子捧著牌位或遺像,伴著鼓手,邊走邊哭,呼喚著自己的靈魂回家。走到門口,大媳婦已經從墳前被押回家,在牌位或遺像前痛哭,兩人互相攙扶著繞著香案轉了三圈,然後帶回家供奉。每頓上菜,牌位前燒香燒紙,七日壹次,壹期下葬,三期五。子女和親屬前往墳墓祭奠,直到百日追悼會結束。
祭祀三年,死後第壹年是壹周年,親戚回家燒紙祭奠,二周年不舉行,三周年滿,孝敬完畢,給客人祭酒,上墳燒紙燒香。事情可大可小,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可以請樂師打鼓、唱戲、祭奠墳墓、供餐、紙橫幅、靈旗、花圈、供品等等。孝子身穿白色戴孝,在墳前燒紙後立即脫下喪服,更新衣服。此時,祭掃期已滿,除了清明、寒食、冬季至日和節假日,這裏用紙錢祭掃墳墓。
水口園的喪葬禮儀真的很復雜。埋葬壹個老人讓孩子們筋疲力盡。尤其是近幾年,普通人即使家庭不再寬裕,也想表達對父母的孝心,懷念父母,有尊嚴地死去。但是,孝順的方式卻不可思議。我記得有句古話:“厚葬不如薄養。”村上有句話:“活著不要給壹顆糖,死了給壹只羊,後面跟著壹群狼。”我覺得很真實,很貼切,很直接。
人們常說:“諸德之孝為先。”逝者理所當然要“以禮葬,以禮祭”。但孝道是以“厚葬厚祭”來體現的,認為“養厚不如祭厚”,要發揚“厚養薄葬”的觀念,弘揚孝道。
寫於2019年3月2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