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方法至今行之有效,他們的智慧不容小覷

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方法至今行之有效,他們的智慧不容小覷

河南鄭州水災事件,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壹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再次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團結,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此次的暴雨,也確實給鄭州和其他地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關於抗擊洪災,我們也並不陌生,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大禹治水”。那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呢?爆史君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件事。

 自古以來,洪災就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自然災害之壹,可以說是人類的心腹大患。 所以古代統治者十分註重對降雨量的檢測,並設有專門的水利部門。 如司空、都水監、水部郎中、河道總督等,都是主管水利的官員。 同時,古人采取了嚴密的防汛措施。

  首先,建立先進的報汛制度

  早在先秦時期,秦國便規定:“稼已生後而雨,亦輒言雨少多。” 意思就是說,在莊稼生長期間下雨,要及時匯報降雨量的多少。 秦朝之後,有的朝代要求地方政府從立春開始便報汛,直至立秋。 如《後漢書·禮儀誌·請雨》就記載:“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而在防汛期間,主管水利的官員要求全部親臨壹線指揮,如有突發情況,需立即上報朝廷。若因官員的失誤導致災情變得嚴重,失職官員最高可能會被判死刑。

  為了讓地方政府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上報災情,歷朝歷代都會在地方設置報汛驛站。從報汛驛站發出的奏報,被稱為“水報”。 根據汛情的大小以及地理位置,選擇不同的報汛方式。如古代蘭州傳遞險情,通常使用“羊報”。

  所謂的“羊報”,就是指水卒乘坐羊舟沿途報汛。 據史料記載,甘肅臯蘭縣城西曾設有水位觀測標誌,壹旦出現險情,當地政府就會派剽悍壯實、水性高強的水卒,帶上浸過油的羊皮袋,沿著黃河急流迅速投擲水簽。黃河周邊的官府會派專人在河裏打撈水簽,按照水簽提示的洪峰高度,命河工提前加固堤防,防範於未然。由於這項工作九死壹生,難度系數極高,所以水卒在完成工作後會得到很大壹筆賞金。

 如果汛情比較緊急,壹些地方政府會發“馬報”。 馬報是指地方衙門派人乘快馬報汛,明清時又稱“六百裏飛馬”,僅次於古代報告軍情的八百裏加急。 為了不耽誤水報的傳遞,古代地方政府會在黃河堤岸備有報汛的“塘馬”,壹路上換馬不換人。如果水報使過於勞累,將會由新人接替傳遞,直到將馬報傳遞到京師。

  除了比較常見的“羊報”和“馬報”外,還有“步報”和“狗報”。 “步報”自然就是指人靠著雙腿去報汛,但僅限於離國都較近的郡縣。如秦國就曾規定:“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輕足”就是指走得快的人。而“狗報”則是指通過特訓的狗代替人來傳遞情報,經過特訓的狗,傳遞情報的速度並不比人慢多少。

 當然,這些報汛方式通常都是對公。 在對私預警方面,明代治水專家潘季馴也總結了壹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過懸旗、掛燈、敲鑼打鼓等方式提醒下遊百姓,讓他們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其次,建立水文觀測站

 上文也提到,地方政府發“羊報”,是因為檢測到了險情。而他們檢測的地方便是水文站。 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水文站便是長江三峽庫區上遊的白鶴梁,它也是“保存完好的世界唯壹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的梁脊比長江常年最低水位僅高2-3米,常年沒在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最低時露出水面。古人便根據白鶴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來預估長江枯水水位。 唐朝時,古人創立了白鶴梁題刻,並以“石魚”作為水文標誌。白鶴梁水文站記錄了自公元764年後,斷續72個年份的長江枯水記錄。

 宋朝時期,除了沿用之前“刻石記事”監測水文的方法,還建立了壹套完整的水位觀測制度。 比如位於吳江縣長橋垂虹亭旁的“水則碑”,就可以記錄水位。 左水則碑可以記錄歷年的最高水位,右水則碑可以記錄壹年中每個月的最高水位。

 而蘭州地區則在今天黃河鐵橋兩側各樹立兩根鐵柱,號稱“將軍”。然後用刀在“將軍”上鑿出壹定的刻度,用來測定水位。“將軍”的水位高壹寸,河南的水頭就高壹丈,就需要派出“羊報”報警了。

  最後,建立堤壩分洪和泄洪

 中國人與水患打了幾千年的交道,從中吸取了很多的經驗教訓。 大禹改堵為疏,規劃水道,將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這才治理了水患。所以興修水利工程非常重要。 而無論是都江堰還是鄭國渠,抑或是它(tuō)山堰、靈渠,都為分水、引水和泄洪起到巨大作用。

 面對洪水,主要做兩方面的準備。壹是防,二是治。在洪災發生後,只有積極應對,才能減少損失。 每當這時候,古代統治者都要求責任到人。除了需要地方官員和水利部門的官員親臨壹線指揮救災外,還要求他們如實匯報災情。 如有瞞報、漏報、謊報等行為,將會從重處罰。如韓愈在潮州擔任刺史期間,因天降暴雨,潮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韓愈便親自冒雨出城勘察災情,隨後帶領百姓在城北建起防洪堤。

 而暴雨過後的災後重建工作,古代統治者也非常重視。 他們通常會在災區開倉賑災,安撫百姓,減免租稅,幫百姓重建家園。 如在明洪武十七年,黃河開封段東月堤決口,大面積受災,朱元璋便派官員抵達前線指揮,同時免除來年的賦稅。當然,也不是所有官員都盡職盡責,有些地方官在大災大難來臨時視而不見,也造成了很多無辜百姓的傷亡。對於這種官員,通常都會被“秋後算賬”。時至今日,古人防汛抗洪的很多手段仍行之有效,可見古人有多聰明。

  • 上一篇:原產地美食?
  • 下一篇:古代滿族曲藝八角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