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驛,周朝時進壹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裏設有壹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裏換馬換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壹站接壹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壹直到
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國家也存在過這種騎馬送信的郵驛制度。14 世紀時,中亞地
區曾出現過壹個強大而又短暫的帖木兒帝國,是由蒙古人的後裔建立的,控
制著包括現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廣大地區。貼本兒帝國制訂了嚴
格的郵驛制度,規定驛使每天必須走500 裏路程,而且還賜與驛使壹項特權,
行路中需要換馬時,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尋常百姓,只要驛使提出換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馬和驛使交換,如果櫃絕就有殺頭之罪。在壹段時期內
帖木兒的大軍開疆拓土,屢戰屢勝,與郵驛制度健全,信息靈通是分不開的。
郵驛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許傳送私人信件。
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對通信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出外經商的、
做工的以及戰亂年代被迫出征的戰士和遠離家鄉逃荒避難的人們,都需要和
家人親友通信。特別是各地商人,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談貿易、寄遞帳單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於是民間傳遞信件的業務就應運而生了。大約在唐朝的
時候,長安、洛陽之間就有了專門為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壹種叫
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掙的錢存入各地方官府駐
長安的機構。這些機構發給商人存錢的收據,商人拿著收據回到地方後,再
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取錢,這樣就免除了路上被強盜搶走錢財的風險。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區出現了叫“麻鄉約”的民郵機構。那時候許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們雖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鄉的親人,所以每年都定期舉行集會,並推舉代表,
回鄉探親,同時也幫助同鄉捎帶書信和包裹,天長日久,就成了傳統。於是
人們幹脆就成立了叫“麻鄉約”的商行,專門負責替人傳遞包裹和信件,兼
營貨物運輸。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民間出現了專業民郵機構——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現是民間貿易、民間交往日益發展的必然結果。民信局首先出現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寧波。那裏工商業發達,是水陸交通的重鎮,當地有許多人外出
經商做官。當時的寧波紹興壹帶人士遍布全國各地,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非
常頻繁,但托人轉代非常不便,壹封信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到達收信人手中。
在這種背景下,民信局產生了。由於適應了形勢的需要,所以民信局發展很
快。不久,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壹些沿海口岸相繼建立了許多家民信
局。這些民信局壹般都有壹定的管轄範圍,路途遙遠的郵件常常需要幾個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郵件傳遞到目的地。當時的民信局經營範圍很廣,既
能傳遞信件、包裹,也能匯兌銀錢,甚至還能托運壹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鹹豐同治年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多達數千家。在廣東、
福建的沿海地區還出現了專門為海外僑胞服務的民信局——僑批局。那時候
許多窮苦百姓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飄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去謀生,雖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鄉的親人通信聯系,也需要給家人寄回金錢和
物品。民信局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專門為僑胞辦理通信和匯款業
務的機構,只是因為福建方言中把“信”說成“批”,所以才叫“僑批局”。
具有現代意義的郵政局——大清郵政是於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當
時霸占我國海關稅務大權的英國人赫德壹手創辦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幫助
我國發展郵政通信事業,而是為了進壹步掠奪中國的財富。以後幾十年,從
英國人赫德到法國人制黎、鐵士蘭,帝國主義列強壹直控制著中國的郵政,
並從中榨取了不盡的財富。但是當他們迫不得已將這項主權交還中國政府的
時候,卻聲稱中國政府反欠他們184 萬余兩白銀。當時,帝國主義國家侵犯
我國郵政主權的另壹方式是他們紛紛在中國開辦叫“客郵”的機構。這些機
構名義上是為在華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的僑民提供郵政服務,但
實際上卻是他們用以搜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情報的情報網。在
帝國主義的排擠、壓制下,我國的民郵組織逐漸被削弱了,並最終於1935
年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