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踢蹴鞠的文言文

古代踢蹴鞠的文言文

1. 古人踢蹴鞠的場景

宋代“單球門間接對抗”的蹴鞠場景,雙方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隊員分成左軍和右軍分列球門兩邊。參賽兩隊每隊有10名隊員,比賽時“鞠”不能落地,落地壹方為輸。球門網中的空洞,被稱作“風流眼”,在球不著地的前提下將球度過球門網中的“風流眼”為勝。

踢球的花樣和動作叫解數,解數分上、中、下三種,用肩、胸、背、頭控球的解數叫上截解數,用膝蓋、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數叫中截解數,用小腿、腳面、腳踝、腳尖、腳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數叫下截解數,三種解數可以根據球的落點和位置的不同臨時組合面成為成套的解數。圖中的隊員正使用腳部解數,盡力不讓球著地。

蹴鞠隊員的角色和職責都非常分明:球頭的職責是專門把球度過“風流眼”,其他隊員如正挾、副挾、左竿網、右竿網,著網、驍色、散立等都使出渾身解數不讓球著地,並為球頭創造度球的機會。

每壹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的動作,如拐、躡、搭、蹬、撚等,每壹種動作又分為若幹種:如僅“拐”就有“迎頭拐”、“入鬢拐”、“合扇拐”、“背劍拐”等等。古人還給壹些動作取了許多好聽的名字,如:轉乾坤、風擺荷、燕歸巢、玉佛頂珠、葉底摘桃、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

古代蹴鞠設有裁判,叫“教正”、“司賓”或“知賓”,其壹負責發號司令,其壹負責計分。蹴鞠比賽可以進行三局五局不等,壹局叫壹籌,球著地則輸壹籌,把球度過“風流眼”贏壹籌。這是古時的“計分榜”,左軍1:2暫負於右軍。

古時的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中間填充毛發成為圓球,用腳蹴蹋以為戲樂。隨著制作技術和工藝的改進,唐宋時期出現了8片和12片皮縫制的球殼。後改填充毛發為放壹個動物尿囊,成為充氣的球。隨著球體變輕和對抗性的減弱,唐代女子蹴鞠也開始盛行起來。這是壹位女蹴鞠隊員在表演“雙肩背月”。

2. 古代人是怎麽踢蹴鞠的

蹴鞠在中國起源非常早,可以上溯至戰國時代。到了漢代,蹴鞠已經發展成為壹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漢朝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墻和看臺。在當時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的球數的多少來決定勝負。由於蹴鞠的對抗性強,在當時多盛行於軍隊的軍事訓練中。東漢李尤《鞠城銘》述:“圓鞠方墻,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

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的很大的改變,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有宮庭的數百人壹起參加的大型活動,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宋代除了設有球門的比賽形式以外,還盛行以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謂之“白打”。既有單人表演,亦有二三人乃至十余人的***同表演。 《水滸傳》中所述的高俅就是因球藝高超而成為皇帝的寵臣。

至清代,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3. 古代蹴鞠的資料:蹴鞠怎麽踢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壹朵體育奇葩。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裏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4. 5 中國古代把腳踢球叫“蹴鞠”

蹴鞠

蹴鞠(cù jū),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甚至國家軍隊間廣泛流行的壹種技能和體育運動,也就是今天足球的起源,它作為漢族重要文化影響了其它民族,直至漸漸傳播至世界。

事實上,蹴鞠的產生及這項運動的形成和發展,從出土文物及其它歷史文獻方面看,中華最大的盛世繁華時代黃帝就已經推動這項運動了。 至少,《戰國策》和《史記》對蹴鞠記述更加詳盡了。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已經非常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當時已經作為國家軍隊訓練士兵的重要體能和技巧訓練項目了。考察評估兵將體能的方式,“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淄:“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 “蹴”即用腳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戰國以來,蹴鞠歷經千年發展,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直至清代中期最終在中國逐漸消亡。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

5. 古代蹴鞠高手大全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 蹴鞠

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裏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壹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壹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壹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種叫蹴鞠的體育遊戲,有好事者稱此藝乃現代足球的鼻祖。其實,只能說蹴鞠與足球很相似,從球本身的構成及運動遊戲規則來看,二者並非壹回事。晉人郭璞在《三蒼解詁》中稱,蹴鞠是壹種毛丸,可蹋戲。漢朝劉向認為,蹴鞠為黃帝所創,是當時的壹種軍中遊戲。劉向的話當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於戰國時代,《史記》曾記載戰國時山東臨淄壹帶就流行蹴鞠。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是壹踢球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後,其父壹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郁悶。《西京雜記》記載:“高祖竊因左右問,(劉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鬥雞蹴鞠以為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劉邦也不是當年的街頭蠱惑仔了,端著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來, 宮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組織壹支皇室球隊來娛樂自己的父親。相比之下漢武帝就比較放得開。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泰山之後,意興所致,也喜歡踢上幾腳蹴鞠,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贊頌自己。據說漢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屬下的西域邦國)後,得了壹胡人俘虜,身長善躍,蹴鞠技藝十分了得,“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看來這位胡人很有範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許是歷史上最早引進的外籍球員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級球迷。《魏略》稱有個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實在太好,“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 三國時蹴鞠也很盛行,《會稽典錄》曾說:“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所以,如果有人大話歷史,稱鄉村地主出身的張飛是超壹流的鋒線殺手,倒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唐人踢球場面甚為火爆。唐朝仲無顏寫了篇《氣球賦》,文中說,“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萬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時光,場面上對抗激烈,節奏快捷。賦中還說“或略地以走丸,乍淩空以月圓”,看來唐人對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絡。 《水滸傳》中第壹回中提到街頭幫閑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後來的宋徽宗賞識。當年端王在玩蹴鞠時,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見高逑,抖擻精神,使了壹個漂亮的“鴛鴦拐”,把球踢還給端王。高手壹出手,便知有沒有。高逑憑這個鴛鴦拐,壹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麽也出不了名。高逑會被球迷尊稱為“高逑大帝”,並有體育記者為其撰寫“高逑本紀”。羅納爾多也會在記者招待會上壹臉真誠的說:“我的護球,很像中國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難免會受到排擠。就拿那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來說吧,雖使得壹身好槍棒,卻踢得壹腳臭球。難怪幫閑混混高逑還能執掌白虎堂,林沖卻最後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估計武松、魯智深輩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腳都停不了球,壹場比賽下來還會把蹴鞠踹壞幾只。球場不得意,前途沒有希望,所以這些人最後只好上了梁山。這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踢球幾人愁。只要球藝超壹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滸傳》畢竟是文學作品,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不過歷史上真有象高逑這樣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藝,受到皇帝的欣賞進而升官發財的。《宋史王榮傳》曾提到,宋太宗壹次談話中說:“張明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潔己小心,見於輩流。” 可見蹴鞠並非不入流的雜藝,只要機遇好,蹴鞠技藝高超,就如身負登龍術壹般,前途不可 *** 。 中國歷史上,自戰國以來,漢、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參與蹴鞠活動,高手也很多,後來到了清朝不知怎麽回事就完全失傳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國都找不到壹個會踢蹴鞠的。難怪西方人死活不承認蹴鞠是現代足球的祖宗。所以到了現代,中國足球很魚腩,長年與雄起無緣。道理很簡單,為“往聖”繼不了“絕學”嘛,壹切都從零開始,起點太低,後天努力又不夠,自然技不如人。

  • 上一篇:古人是怎樣榨油的?
  • 下一篇:司馬懿與諸葛亮爭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