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提問”和“教師節”自古就有。
拜師是古代新生入學儀式中必不可少的壹部分。《禮記》規定,新生入學時,首先要跪在先師孔子的寶座上,然後向老師跪拜,獻上芹菜、桂圓等有寓意的六禮。
到了唐代,拜師之禮被歸入國家官方禮儀體系。到了清朝,國子監的學生第壹次看到老師要“從東方提拔自己”。因為在古代的儀式中,東方秩序是下等的,西方秩序是上等的,需要“三拜”。
除了祭奠老師,古人在日常學習中也非常註重尊師重道的禮儀。春秋戰國時期的《學生守則——弟子職》規定,上課時,“有疑惑就問”;如果他們在路上相遇,學生也應該在路上袖手旁觀,等老師經過後再繼續前進。
其實古代也有“教師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孔子。黃宗羲《與陳幹楚學記》記載,漢代每年孔子生日,皇帝都會率文武百官到孔廟祭拜,還會邀請郭子學派、國子監的儒生入宮統壹宴飲,“對於飲食之客,賜宴上之言,以饗之。”
唐宋時期,不僅沿襲了祭祀孔子的習俗,還從學校中選拔出優秀的教師呈獻給朝廷。獲得“優秀”稱號的教師將得到獎勵和鼓勵。
在清朝,每逢孔子生日,朝廷都會給各書院、大學的教師“加薪”,成績突出者還可以“升職”,被授予最高的八個爵位。據《景帝歲時祭生》記載,當日北京百姓“禁宰,祀廟,祭各書房,祭奠師生”,可見重視程度。
這些老師和學生永遠相愛。
除了孔子,歷代很多名師都受到追捧和歡迎。
胡瑗是北宋的“網絡名人”老師,範仲淹、歐陽修的兒子都投了他的票。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文理分科”;他也喜歡娛樂和教育。講解《禮記》時,他把禮器畫成圖畫,做成教學卡片。當他離開學院時,學生們依依不舍,前來送行的隊伍浩浩蕩蕩。
寫了不朽名著《世說》的韓愈也是寓教於樂的倡導者。他的課堂氣氛很熱鬧,“我怕不完美,和笑聲歌聲壹起遊泳,讓大家都忘了回家。”他主張“學其意,不學其言”,寫文章要“自成壹家新語言”,吸引了很多學生向老師學習。
除了名師,還有很多名人尊師的故事,也成為千古佳話。也許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這是壹個下雪天”的故事:北宋大學的學者師洋和他的朋友去拜訪老師程頤。當時是隆冬,程頤正在閉目養神。不敢打擾老師,他們就站在旁邊恭敬地等著。程頤醒來時,發現他們還在等著,門外的雪有壹尺厚。
俗話說,“壹日為師,終身為父”。嶽飛小時候家境貧寒,私塾老師周東免費收他為學生。周東死後,嶽飛穿著麻布衣服,開著靈車,舉行孝子儀式。正月十五,他會拿起老師給的“臂弓”,射三箭留作紀念。
“比喻”和“婉約”尊師的妙語
文人之筆總是毫不猶豫地贊美老師。“妳老公桃李滿天下,何必在堂前多種花?”大詩人白居易的“綠野堂種花”,讓“桃李滿天下”成為贊美老師的流行語。
人們也喜歡借用古詩中微妙的比喻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夜燭盡哀”是家喻戶曉的話;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羅隱的蜜蜂:“百花聚成蜜後,誰辛苦誰甜”,也常用來贊美老師。
有“比喻派”和“婉約派”。很多學者喜歡含蓄地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如李白在《求和諧敬師隱居》中寫道:“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水泉.....與黃昏的河流交談,獨自抽煙。”他通過對老師住處周圍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並充滿了新意。鄭板橋在《新竹》中寫道:“新竹比老竹枝高,靠老幹部撐”,也是別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