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司馬遷的史學思想是什麽?

司馬遷的史學思想是什麽?

司馬遷是壹個很特別的人。他嘔心瀝血寫成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經典,是二十四史之首,其傳記體成為二十四史的典範。《史記》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的出現將歷史散文推向了壹個高峰。魯迅稱贊它是史家的傑作,是壹首空白詩《離騷》。

圍繞壹部史記,兩千年來從帝王權貴到文人墨客,爭議頗多。敬者視為“二十四史之首”、“史學二寶之壹”,貶者則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評論家還是批評家,都承認《史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只要妳打開書,它就能控制讀者的情緒,讓妳不由自主地喜、怒、悲、樂!作為壹部歷史書,兩千多年來壹直保持這樣的魅力,實屬罕見。

司馬遷(前145還是前135?)子長出身於歷史學家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壹位信奉黃老思想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十歲開始背古詩。二十歲就走遍全國,“走萬裏路”,見多識廣。司馬談臨終時,希望自己能追隨父親的腳步。“我從來沒有忘記我想寫什麽。而丈夫的孝心開始為家庭服務,他為君子服務。他終於立足,在後世揚名立萬,以示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心。”司馬遷奉其父之命開始寫史書。後來因為“李陵之禍”被判貪汙罪。他屈辱而憤怒,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不朽的歷史巨著。

司馬遷雖然以正史的身份生活,但《史記》的性質其實是壹部私人著作。《史記》不同於後世的正史,它不受太多的政治壓力,沒有太多的功利目的,而是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文化視野,尤其是他在被冤枉、被不公、被不義之後所經歷的痛苦,使他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和強烈,這是它成為史家絕唱的內在原因。司馬遷自訴其寫史的目的是:“究其成敗原因”,“欲究天人之際,明古今之變,成家之言”。他的歷史責任感非常明確,就是要繼承孔子以來的歷史傳說和歷史精神,如實記錄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歷史,通過深入評論總結經驗教訓,以啟迪後人。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把《史記》當成壹本記錄歷史的書。從這個意義上說,司馬遷不僅是壹位傑出的歷史學家,也是壹位傑出的思想家。

司馬遷及其《史記》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不僅在於他創造了壹種傳記體式,更在於《史記》所體現的歷史精神和歷史思想。

《史記》的歷史精神是“實錄”,這是寫史最重要的原則。如實記錄歷史是《史記》的傑出成就,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贊揚。司馬遷寫了荊軻刺秦王的《刺客列傳》。他並不相信社會上的傳言,而是郡縣來源於夏武切告訴公孫濟公和董勝的史實。正是在這種親身考察的基礎上,司馬遷把這場緊張的鬥爭寫得詳細、生動、感人。他把飛將軍李廣寫得細致生動,因為他和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好朋友。班固稱贊“其直,其實,其美,其惡之隱”,壹直被後人奉為定論。但司馬遷的追求不是做歷史的記錄者,而是做歷史的評判者,也就是所謂的“壹家之言”。他記錄歷史,評論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標準和深厚的感情。比如司馬遷就很佩服晏嬰的功績和人格,在他的列傳中就直接陳述了他的佩服:“我使晏子存在,卻為之執鞭,我佩服他。”後世的許多歷史學家,誰有勇氣如此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真實地記錄歷史,抒發自己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靈魂震撼和* * *,這可能是《史記》永遠保持生命力的原因之壹。

在司馬遷的歷史思想中,頗具特色和創造性的是他對“天命觀”的質疑和批判。秦漢時期,天人合壹在社會上非常流行。做好事,得到上天的好結果,是有福的,是幸福的。作惡則惡報,必有災禍。這是天人相觸的基本理念。當時人們遇到災難,往往會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麽,犯了什麽罪。蒙恬被秦二世判死罪時,嘆曰:“我為何得罪天庭,死而無過?”良久,他自問自答:“田的罪應該是死罪。從臨洮所屬的遼東,城市切割千裏。不能有絕地脈動嗎?”這是令人尷尬的罪過。“司馬遷認為天人合壹不存在,絕地壹脈不是孟天之禍的原因。他說:“秦之初,諸侯滅之時,天下之心未定,傷未愈。以田之名,用這個時間勸諫,喚起民眾的緊迫感,養老救孤,做群眾的和諧工作,是不合適的,而阿依卻蒸蒸日上,他的兄弟們受到了懲罰!罪的脈搏是什麽?“司馬遷批判了天人合壹的迷信思想,認為蒙恬作為名將,在大興土木的時候,沒有向秦王進諫讓百姓休養生息,只知道阿諛奉承後被殺,這是人事而非天命的問題。項羽戰敗的時候,沒有去查自己失敗的原因,而是歸結於命運。他說:“我八歲開始參軍,已經經歷了70多次戰鬥。被打就被打,從來沒輸過,所以稱霸天下。然而今日卒困於此,今日之死,非戰之罪。“司馬遷認為項羽“以有功為榮,勇爭私智而不鑒前事不忘,意即欲以武治天下。五年死在國,死在東城,卻還沒有意識到,沒有自責。引用“天殺我,但用兵不是罪”是錯誤的!“項羽失敗的原因很清楚,根本不是天命問題。

司馬遷以大量史實為依據,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個人感受,對當時流傳的善惡報應、禍福相依等道德信仰提出了質疑,在思想上麻痹了民眾。他在《伯夷傳》中指出:“天道在天無親戚,但總與善人為伴。如果博藝舒淇是個好人,那不是惡嗎?紀徐人傑就是這麽幹的,餓死了!”可見,上帝獎勵好人是騙人的,是扯淡的。司馬遷敢於否認天道有旨意。他說,“無利則先,無禍則始,順其自然,終究是壹個。”說明天道人事自有規律,不能以人的主觀意願任意安排。這種對知天論的懷疑和批判,構成了司馬遷史學思想中最光輝的部分。

  • 上一篇:古代有哪些重大節日?我還有時間過節。
  • 下一篇:背誦的時候有必要按古音唱嗎?妳能自己作曲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