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不能經常喝酒,而且對釀酒要求也很嚴格。如果壹群人被抓到壹起喝酒,他們應該被逮捕並殺死。
但為什麽在以後的朝代,不僅平民百姓聚在壹起喝酒,皇帝的大臣們也有酒喝呢?
這壹切都源於漢人內心的野性。
▼
1
飲酒不死與郡無涉。
三四千年前,夏傑和商紂都非常喜歡喝酒,最終他們都殺了他們的國家(夏和商)。
夏朝最後壹個皇帝夏傑,文武雙全,才華橫溢,卻沈迷於美酒,甚至讓人建了壹個超大型的水池來裝酒,被稱為“夜宮”。結果百姓開小差,夏朝滅亡。商朝的末代皇帝紂王才華橫溢,為振興商朝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後來嗜酒自負,建了酒池肉林。結果他自焚而死,商朝也滅亡了。
夏傑和商周沈溺於酒色,最終死去。
所以周朝認為酒是亡國之根,壹建國就下令不許喝酒。雖然最終滅亡了,但是用了800+年,比夏朝商朝都長。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真的喝酒就意味著亡國,至少不喝酒會長壽。
雖然壹開始漢朝禁酒,但都是面子工程。事實上,他們喝得比誰都兇。
作為首相,曹參不僅整天自己喝酒,還每天請別人和他壹起喝酒。漢景帝下令禁酒後沒多久就下令民眾飲酒,漢成帝甚至縱情聲色。
河南省密縣漢代畫像石醞釀圖。上面的鍋碗瓢盆都是用來濾酒、釀酒、裝酒的。
開國皇帝還是不能堅持禁止,大臣和下面的人更是縱容。
禮節性的見面,沒有酒。——《漢書·食貨誌》
在帝王的帶領下,漢朝所有的人都超級愛喝酒。即使在中山王死後,也有5000+公斤的酒被放入墓中。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後,都去賣酒了。
卓文君賣酒當馬前卒。
如此縱情飲酒,漢人真的不怕亡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他們不相信。
漢朝的開國元勛如劉邦、樊噲、曹參等都是楚國人,但西漢離楚只有265,438+0年,所以楚人還是保持著原來的風俗,很喜歡喝酒。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上圖是戰國時期的情況。與中原相比,楚國在遙遠的南方。
夏、商、周同屬中原,楚在南方,是蠻夷之地,不受周田字控制,不服周朝禮儀。
而且楚人那麽喜歡喝酒,最後卻是因為外敵入侵而亡國。
所以在喝酒這件事上,漢人是很放縱的。
這種放縱的結果就是盛世。
漢武帝畫像
漢朝不僅沒有因為喝酒而滅亡,而且超級牛逼,疆域比以前多了三倍。
*加上少數民族,土地面積就不能用意大利的兒子來數了。
這直接改變了人們喝酒亡國的觀念,皇帝視而不見:反正喝酒不能亡國!
葡萄酒是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上圖是韓熙載夜宴的壹部分。
漢朝令人敬畏的國力、文化、人物,讓後世非常羨慕,並以此為榜樣。
於是後來的朝代紛紛效仿皆大歡喜:國力不夠,就喝酒來彌補。
不不不我真的不能再喝了~
所以後來的朝代總是喝的很放心,因為喝酒不代表亡國。
2
名人效應名人的影響
消除國家的後顧之憂,喝酒也需要文人的各種贊美才能流傳千古。
陳洪綬的《竹林七賢》
漢代好酒之風直接影響了魏晉的性格,甚至有人把飲酒與讀《離騷》和成為名人聯系起來。
名人不需要奇才,但如果經常沒事幹,喝悶酒,讀《離騷》,就可以稱之為名人。——《世說新語》
而曹操和曹植父子更像是對酒的初戀:
勇士們,和我壹起喝這碗酒!
壹杯接壹杯地呼喚宋,我們還有多少日子?——曹操《短歌行》閨門酒,且樂心心。——曹植《當墻欲高》
謝靈運、王羲之、竹林七賢更是遊手好閑,不醉不歸。
*在寒食節期間,每個人都將玻璃杯和飲料放在河邊,這被稱為曲衣。上圖大家都在玩這個喝酒遊戲。
王羲之的第壹部行書《蘭亭集序》甚至寫下了他們聚會飲酒的場景。
《蘭亭集序》後人抄錄的王羲之作品
魏晉名士沒有不愛喝酒的。可以說,沒有酒,就沒有魏晉的浪漫生活。
這種魏晉風流成為名人效應,令唐宋元明清文人十分羨慕。
*《飲酒八仙》,李白等人邊飲酒邊作詩,頗為瀟灑,頗有竹林七賢的魏晉風流。
這樣,喝酒就成了壹件高雅的事情,受到了全民的歡迎。
於是李白跟隨,帶來了壹萬多首詩:
蘭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滿琥珀光。——《客作》哦,讓壹個有精神的人到他喜歡的地方去冒險吧,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著對著月亮!。——《將入酒》
然後是蘇軾。雖然不經常喝酒,但是喜歡喝酒,喜歡看別人喝酒。他看著也是醉了。
詩人只要渴了就愛酒,瓶身已盡。——《劉子玉愛雪之韻》至今仍在訴說著遠古時代。”明月幾時有,問天酒。——《水調》
大佬們的加入讓喝酒的壓力分分鐘增加了n倍,人都高了。所以各個朝代,從皇帝到王子到普通百姓,都很喜歡喝酒。
三
陰陽概念陰陽原理
但當初人們飲酒,卻不是因為家國情懷和名人效應,而是認為酒是純陽,可以益氣養生。
古代的酒主要是用谷物(如小麥、大米)釀造的。谷物從土地中生長出來,吸收土地的營養。在古人看來,這是“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
尹與玉兔
在傳統的“陰陽”觀念中,土地是有生命的,可以孕育萬物,所以土地和從土壤中長出的糧食都屬於“陽”。
古人講究養氣,尤其是自己的“楊琪”。如果壹個人的陽氣耗盡了,那麽生命也就隨著他而終結了。
而酒,提取於五谷之精,故為陽中之陽,是純陽之物,益氣養生。
而且喝了酒之後會全身發熱,所以古人相信酒是純陽之氣有益健康的說法。
▼
人們對喝酒態度的改變,其實包含了人們觀念的改變。這種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在人們飲水器具的變化上。
3000年前,周朝就已經想出了壹套完整的酒禮,詳細規定了什麽場合用什麽酒器,每個酒器都有自己的用途。
比如常見的爵,主要作為禮器,皇帝祭祀時使用。
貴族
壺是用來盛酒的。
蓮鶴方壺
勺子是用來舀酒的。
周代戰國早期的鳥形勺
但是到了周朝以後,漢朝就沒那麽重視了,幹脆把這麽復雜精致的酒器換成了漆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酒盒和漆杯
唐宋時期更是隨意,連喝茶用的杯盞都可以用來喝酒。
三杯兩盞酒,怎麽能打得過他,風裏來晚了?——李清照《慢聲》
宋英清蓮花杯
元明清,連吃飯的碗都用上了。可以說凡是能盛水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喝,甚至有人直接用花、樹葉皮、果殼來盛酒當酒杯:
荷葉杯
把最好的荷葉摘下來做盛酒的杯子,用發夾刺穿葉柄,把柄當吸管喝下荷葉裏盛的酒。這種飲法叫“碧桐飲”,酒杯是荷葉杯。
潔玉杯
折下盛開的蓮花,把酒放在小金花瓶裏(ZH:ι),讓葛吉拿著,然後拿著它分開花瓣喝。荷花又叫解雨花,所以開壹朵金花的荷花就是解雨杯。
湘源北
香園是壹種酸味水果,類似於今天的柚子,但呈長方形。香圓杯是直接鏤空裝酒的杯子。精致典雅,在金玉之上。
假裝手裏拿著壹個香圈
軟金杯
軟金其實形容的是橙子,軟金杯就是橙子被挖空用來裝酒。
▼
這樣看來,人們對喝酒的態度真是曲折:
他從壹開始就講究禮儀,認為喝酒是亂的;後來覺得喝酒豪爽,像曹操、阮籍;到了唐朝,大家都覺得喝酒是壹件浪漫的事,和詩詞聯系在壹起。宋代飲酒時,更傾向於獨飲。明清以後,壹直到現在,喝酒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想喝就喝,不需要大驚小怪。
壹路走來,喝酒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不斷變化,而歸根結底,這種變化其實就是:
人們越來越看不起喝酒的外在形式,放下喝酒的附加意義,而把註意力放在喝酒本身,關註喝酒時的內心感受,親近自己的內心,獲得暫時的安慰和解脫。
不得不說,這壹步步,我們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近了。最好是看不起外在,放下名利,只看重我們內心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