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燈最早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考古資料顯示,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異形燈。在歷史記錄中,燈在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就已發現,在李周也有專門從事照明或照明的官方職位。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其實只要有壹個盛著燃料的盤子,加上油和燈芯,就可以實現最原始的功能。壹定形狀的燈具的出現,是實用性和美觀性相結合的結果。
早期的燈類似於陶器的“豆子”。“瓦豆稱鐙”,上盤下座,中間用柱連接。雖然造型比較簡單,但奠定了中國燈的基本造型。此後,經過青銅文化的洗禮,燈具和其他器物壹樣,在造型上取得了重要發展,創造了中國燈具藝術的輝煌..
從春秋到漢代,燈已經脫離了實用性的具體要求,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藍糊明燭,而花裏胡哨的燈籠是不對的”反映了社會政治的條條框框。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燈開始取代以前的青銅燈。由於青瓷燈價格低廉,易於普及,具有壹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被民間廣泛使用。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三國青瓷熊燈、浙江瑞安出土的東晉青瓷牛燈、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齊瓷燈等...
此後壹直到隋末唐初,不斷有新材料應用於油燈的制作,如銅、鐵、錫、銀、玉、石、木、玻璃等,品種繁多。
由於唐代經濟繁榮,實用性和裝飾性或純裝飾性的燈具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元宵節,如燈樹、燈房、燈籠、燈籠、樹脂燈籠、孔明燈籠、風燈籠等。這些新的燈具或燈俗,襯托了那個時代的繁華,成為傳奇故事。
秦始皇陵地宮中的“人魚膏”至今仍是個謎。
秦始皇陵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陵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秦始皇陵地宮中,“人魚膏為燭,久而不散”。“人魚藥膏”,顧名思義,是用人魚制成的藥膏,放在地宮中照明。但是美人魚指的是什麽魚呢?至今仍是壹個謎。《史記》引用光緒的話說:“美人魚就像四條腿的鯰魚。”《異物錄》載:“美人魚似人形,壹尺多長。惡心。菌毛對鯊魚(也就是鯊魚)有好處。脖子上有小衣服,氣從裏面出來。在秦始皇家中,人魚膏被用作蠟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今臺州有壹。”根據上述記載的描述,有人認為“人魚”俗稱“娃娃魚”,學名“娃娃魚”。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為其他學者所認同。據《太平玉蘭》引《三秦記》;“皇室...燒鯨魚糊當燈。”所以有人認為所謂的人魚膏其實就是鯨魚膏。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照明用的是鯨腦油制成的蠟燭。鯨腦油制成的蠟燭每小時可燃燒7.78克,每立方米鯨腦油可燃燒5000天,足以滿足地宮中仙人的需求。如果再聯系國外資料記錄中的雲美人魚,那就是“難吃”了。魚皮對鯊魚和鋸材本身都有好處。脖子上有個小磨損,氣都出來了。美人魚好像是鯨魚。
“美人魚”是娃娃魚還是鯨魚?人魚膏是用娃娃魚還是鯨魚腦油做的?很難說。
“孔明燈”據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
“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孔明燈籠最早的制作方法是用很細的竹條做成燈籠架,四周和頂部用薄紙貼緊,底部只留壹個圓口。將松節油掛在燈籠下點燃,燈籠就會升到空中。因為燈籠裏有火,所以古代戰爭中用作夜間軍事行動的信號,就像現代使用的信號彈壹樣。
18世紀,法國有人發明了熱氣球,用比較堅固的材料制成,在氣球下面加熱,讓熱氣充入氣球,氣球就可以升到天上去了。如果在氣球下面掛壹個吊籃,就可以把人帶進去。熱氣球的原理和孔明燈籠的原理壹樣。
孔明燈是在中國發明的,然後逐漸傳播到海外。比如馬來西亞的華人慶典,有把燈籠放在燈籠上的習慣。孔明燈籠升空後,人們無法掌握它的下落,只能讓它隨風而去。如果孔明燈籠在熄滅前掉落,可能會導致各種災難。因此,馬來西亞從今年2月起全面禁止燃放孔明燈籠,因為它對公眾安全構成威脅。
從唐朝開始,“不是省油的燈”這句話流傳至今。
生活中有句話叫“不是省油的燈”,出自唐代瓊瑤發明的省油燈。
唐五代時期,中國許多名窯的產品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統壹的風格,但瓊瑤的壹些作品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體現了實用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統壹。最典型的就是“省油燈”,古今中外皆知。
《中國陶瓷史》關於唐代邛崍窯的記載只有800字,卻用了100多個字來描述“油燈節約”。不僅詳細描述了“省油燈”的外形,而且闡述了其節油的科學原理和社會影響。
在此之前,也記載了很多相關的史料。例如,《陸放翁全集編年史》中說,“蠟燭應粗而短,不應超過壹尺。厚則寬容,短則親近。書不要用銅燈,瓷燈最省油……”《宋史·舊學寺筆記》說:“聞松安集中於公,有關於省油燈的詩。今天韓佳有了,燈也蓋上了..."
節能燈的燈是夾層中空的。註水可以降低燈具的熱量,減少機油的過熱和揮發,從而達到節油的目的。它的實用性和科技意義,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四川大學博物館研究員陳德福先生在《瓊瑤省油燈研究》壹文中指出:“瓊瑤省油燈所依據和應用的物理理論,在南宋初年相當流行。同樣的物理理論,十九世紀中葉在西方得到普遍認可,並形成定律。”
元代的“怒貓”是為了防止老鼠偷油而設計的內置燈。
中國油燈與中國的科技文明和造型藝術密切相關,體現了科技進步和審美時尚。
戰國秦漢時期的青銅燈,有防風調光的燈罩,有消煙除塵的煙管,標誌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燈罩,解決燈煙汙染的國家。為了節省燃料,宋朝發明了瓷燈。為了防止老鼠偷油,元朝設計了內置燈(讓貓生氣)。為了方便實用,明清時期利用機械原理制造了桌墻兩用燈。
陶瓷燈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普及面最廣的燈具。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唐宋時期的節油瓷燈預示了蒸餾冷凝和蒸汽循環系統的現代技術。
在美學領域,戰國時期的人物造型燈和漢代的動物造型燈在燈具設計中引入了壹定的造型,增加了實用之外的文化內涵,而適當的尺度、合理的結構、生動的造型、豐富的裝飾都包含了審美意境。明清時期,青花和粉彩油燈成為新的時尚。明代的“書燈”陪伴了無數文人墨客。“古往今來看簡書看清楚,壹生發光。”此時的青花和粉彩將繪畫引入裝飾,符合時代時尚。
燈也分文場、宮廷、民間。
燈和其他東西壹樣,分為文場、宮廷和民間。兩千年前的油燈顯示了古代社會的貧富分化。窮人的燈是小瓦碟,而貴族的燈是制作精良的青銅器,有多達十五盞的大樹形燈、栩栩如生的動物燈和人形燈。1968出土的鎏金青銅人形長信宮燈曾轟動世界,被譽為中國古代高超青銅器制造技藝和照明技術新成就的典範。
而宮燈,卻是適應中國封建社會宮殿建築的獨特產物,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燈具。直到今天,宮燈仍被用於現代中國建築中。在中國古代,制燈人創造了各種實用的照明燈具,同時結合民俗和民間藝術活動,創造了以裝飾欣賞為主要目的的五彩民間燈籠。“東風夜花千樹。它像雨壹樣吹落星星。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風颯颯,玉壺生輝,魚龍舞通宵。”這是南宋著名詩人辛棄疾在《玉匣元》壹詩中對當時元宵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觀燈情景的生動描寫。五顏六色的燈光,就像火樹銀花,就像星星雨滴,旋轉起舞,美不勝收。
APEC會議晚餐用銀蠟燭燈
從原始的篝火發展到油燈,是人類生活的壹大進步。自從“洋油”輸入中國後,油燈的燃料從食用植物油變成了燃煤油。直到公元19世紀,西方人才首次發明了電光源,取代了傳統的火焰光源。
然而,中國的古典燈具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退出今天的生活。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和獨特的審美風格,成為現代家居生活中的裝飾品,在許多重要場合都能見到。這裏值得壹提的是,2006年10月20日晚,江主席在上海舉行的歡迎出席APEC會議的各國貴賓的晚宴上,用壹盞銀燭燈。這盞燈制作精美。銅質鍍銀底座上對稱雕刻著兩朵盛開的牡丹,與文藝演出舞臺背景上的20朵鮮紅牡丹相呼應。燈的高度是12厘米,底座的直徑是10厘米。燈罩通過酒杯嵌入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