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是血液循環的關鍵
82歲的陳伯伯爬樓梯會喘、胸悶,壹開始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現象,卻在壹次昏厥後跌倒,就醫檢查才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需要做瓣膜置換手術。
心臟主要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膜負責從心臟送出全身循環的血液,但隨著年紀增長,瓣膜會鈣化導致開口閉鎖,讓血液送不出去,造成胸悶、缺氧、暈倒的狀況。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加護中心主任柯宏彥表示, 「別以為鈣化瓣膜很容易清,那真的非常硬,要很用力才打得開。」
柯宏彥說,傳統的瓣膜置換手術要先讓心臟「停下來」,插管後利用體外循環機維持身體機能,對年長者來說風險太大,後來他建議這位老先生做微創手術,恢復也非常快,「原本出門都很擔心自己昏倒,現在還到處去找裏長泡茶!」
鼠蹊部插導管換瓣膜
傳統的手術需要6~8小時的時間,而且傷口大、麻醉風險高,手術後需要比較長的恢復期,甚至體力差的人還要先氣切,但這種微創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手術只要1~2小時,傷口小、恢復時間也快。
柯宏彥說,微創手術壹般會從鼠蹊部開始,「鼠蹊部的血管是最接近表層的,比較好處理」, 將金屬導絲送入血管,到達心室之後勾住,再沿著導絲放入氣球擴張器、把鈣化的瓣膜撐開;回收氣球擴張器後,就放入導管,利用導管送入瓣膜,取代原本鈣化瓣膜的位置。
目前經由血管支架做成的心臟微創手術,已經有100多例,慢慢成型當中,柯宏彥說,過程中也看到比較瘦、或是血管太細的患者,不適合用鼠蹊部做導管,這時候會在心臟周圍、或是胸骨的部分進行手術,「好處是直接接管子到心臟,但這樣傷口也比較大,大概3~5公分。」
微創手術的未來
但目前微創手術健保只給付手術費,而且還要符合4種必要條件,包含「符合紐約心臟醫學會2~4級的心臟衰竭程度(NYHA II-IV)」、「心臟超?波測量主動脈開?面積小於0.8平方公分或0.6平方公分/平方公尺,且主動脈瓣壓力差≧40mmHg 或主動脈辦血流速≧4.0m/sec」、「至少2位心臟外科專科醫師判定無法進行傳統開心手術」、「病人至少有1年以上存活率」。
柯宏彥說,雖然符合條件可以免手術費,但瓣膜的費用還是要自費, 「現在使用最新的組織瓣膜,1個要100多萬,不是壹般人能負擔的」 ,而監測瓣膜的攝影機,只能容許誤差值在1~2mm之間,「我們醫院建立壹個完整的混成手術室就花了1億」,這也是遲遲沒有健保的原因。
不過微創手術目前還只是壹個發展中的東西,也有自己的風險,柯宏彥說,「用導管送瓣膜,可能到定點時卡不住、噴出去,或是瓣膜壓迫到心臟節律點,造成心律不整。 傳統手術10幾年,技術很成熟,風險不到1%,要怎麽證明微創手術壹定比傳統手術風險低、或效果更好,需要時間累積 。」
高齡社會的醫學品質
柯宏彥說,現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心臟手術是必須面對的課題,也很常見,傳統的手術對老人家的生活影響比較大,平均要住院3星期、傷口大,照護的風險也比較高;但微創手術只要1~2天就可以轉到壹般病房,7~10天就可以出院,對心理、生理的負擔都比較小。
「就像陳伯伯,他原本已經接受自己走路會喘的事實,為了不昏倒也盡量不出門,但做了手術之後,現在都可以去找裏長泡茶,每天笑嘻嘻,這就是壹種生活品質的需求。」
目前心臟各瓣膜的手術也在臨床實驗中,希望技術越來越成熟之後,可以成為普遍性的手術,柯宏彥說,每個案例都很珍貴,希望證明手術價值之後,未來納入健保,在高齡社會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