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和平古鎮主要景點

和平古鎮主要景點

自學科創立以來,和平產生了137位學者,素有學者之鄉的美譽,這與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和平書院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通往和平學院的青石路,很多和平學子就是通過這條路成名的。和平書院是晚唐時期黃橋(871-953)創建的。到了唐朝,黃橋的父親從河南到邵武做官,發現太平水往西流,不尋常,就把家安在了太平。他兒子真的證明了平安風水好。十八歲考中進士,五代以後在唐朝任工部侍郎。黃橋在朝鮮為官時,最大的誌向是“復辟唐朝”。當他感到復辟唐朝無望時,便棄官歸隱,創辦了和平書院。黃橋娶了三房妻妾(上官氏、吳、鄭),每房生了七個兒子,共計21。八十大壽時,他把21的兒子召集在壹起開家庭會議,命各房長住,死於孝道。其他十八個兒子各得壹匹馬,壹桶瓜子,也以《送子》這首詩作為送別:“我相信馬會遠行他鄉,找到壹個風景點。遠離此地不是我的地方,身在異鄉才是我的故鄉。早晚別忘了問親戚,春秋壹定要推薦祖先蒸。曼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當自強。”由於他的開拓性思想,到20世紀,黃橋的後裔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達到4000多萬人。邵武和平古鎮已成為聯系海內外4000多萬黃子孫的紐帶。

和平書院北門的設計很有講究,頂部形似官帽,體現了舊社會讀書為官,“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三門組成壹個“質”字,意思是做高官。要進入學院的大廳,妳必須爬十三級臺階。前六步是努力學習,從第七級開始,妳將獲得七個等級到壹個等級,這意味著妳將壹步步晉升。大門上方的木雕月亮梁看起來像壹本打開的書,意思是“打開書是有益的”。“卷軸”原來鑲嵌著“天開雲紋”幾個字,可惜現在已經不在了。和平書院創辦時是黃氏宗親所辦的學校,專為宗親子弟而設,開創了和平宗親辦學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競相效仿,從此宗族辦學習以為常。自宋代以來,和平書院逐漸成為壹所地方學校,吸引了壹大批歷史名人在書院講學,如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等。據說,在現存的和平學院東門上的“和平學院”字樣是朱題寫的。和平歷史文化教育的發展,造就了壹千多年和平學習的氛圍,文風蒸蒸日上,造就了壹批優秀的人。比如宋代,大理國的程黃同,司農的黃慎,二把手龍哥的上官鈞,元朝的國史編纂,文學家黃清老,都是從和平書院出來的。和平學院可以說是邵南人才的搖籃。《和平學院》這本書仍然留在村民們的袖子裏。李寨

和平東門街旁有壹座老秀才牌坊,是和平唯壹的老秀才牌坊。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秀才李有度所建,同治年間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宋著名人物李綱的第七子修的壹個分支的後代,和平相處,他們的地方被稱為“李家祥”。據《清秦裏李氏》記載,清代此巷有進士三人,故又稱“進士巷”。穿過金石巷便是李宅,門樓古樸壯觀。李寨是古鎮中僅存的兩座明代建築。其結構特點是大庭院獨立,小庭院相連。天井講究四水歸堂,采用明溝導流。大殿前矗立著兩根巨大的柱子,這是明代的建築特色之壹。

施立達笛福

位於和平古鎮東門。這門是清末“壹醫九醫”。李大夫,建於清同治年間,是鄭風、周智李春江、馮至和周支立李彤七川的居所,俗稱“李恒生”(意為長盛不衰)。門樓磚雕精美絕倫,人物栩栩如生,美不勝收。八字墻上有《三國演義》中的四個典故:“斬顏良”、“華容道”、“長阪坡”、“博望坡”、“宋太祖千裏送京娘”,還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鶴、鹿、麒麟等圖畫。雕龍是清代同治的典型產物,歷史特征非常明顯。大福地建築占地1,000余平方米,為四合院式院落建築,南側為木質二層門衛。院內三廳,均為三開間,鬥式結構,大規模修行。門格、窗格、麻雀替身等構件上雕刻有花卉圖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的底座有壹個叉。大殿的柱上,曾經有壹副用沈甸甸的竹片刻成的寓意深刻的對聯:天下第壹忠臣孝子;世界上只有兩件事:耕田和讀書。充分體現了傳統儒家文化——忠孝節義和長期農耕讀書文化。站在第三個大廳的中央,遠遠就能看到第二個大廳的屋頂有壹個形似怪獸的屋脊裝飾,古樸而神秘。

黃大夫第

黃大夫是鄭氏第十九孫黃應璧在黃橋三房的住處。雍正至嘉慶,黃氏三代封為大夫,稱為“壹大夫三大夫”。黃應璧是清嘉慶十七年(1812)馮至大夫,直隸府五品知府。黃的《大福地》和《大業主》。黃的“大夫第”位於鎮北門,有三個院落,分別位於和平大街的東西兩側,占地2000多平方米。街道東側的兩棟樓並排相連,東西向。後屋原來的花園和戲臺,可惜,戲臺已經拆了。只有21世紀在和平民居修建戲臺時發現過此例,絕無僅有,真的很少見。西邊有壹條街,坐西朝東。黃大夫主院建築技藝精湛。磚石牌樓式八字門樓,雕刻精美,氣勢磅礴。四幅主圖以粗獷的寫意手法,雕以梅、竹、松、錦雞、鶴等物,是“松鶴長壽”、“富貴長壽”、“竹之平安”、“錦繡幸福”的和諧隱喻。既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主院三進兩廳,正殿壹廳三天井,均有三開間,南側有衛。房屋為鬥式結構,建築規模宏大,木質構件小巧細致,瓜柱、月亮梁、麻雀、花窗、隔扇等雕刻精美逼真。除了雕刻精美的花草,花窗還雕刻了蝙蝠和鹿。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祿”,充分體現了主人為祈福的美好願望。這裏的天井以地下溝渠排水,漏水處設計成銅錢形狀,精雕細刻,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廖氏大笛福

廖氏“大夫第”,又名“廖建順”,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朝醫、廣東四級候補法官廖傳珍的住所。晚清廖家三代“壹醫四醫”也是儒、官、商。廖大夫4號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臨街兩個院落,三個入口,兩廳三天井,前店後屋。位於西門的兩座建築朝東,主庭院有三個入口,兩個大廳和兩個天井,另壹個庭院有壹個單壹的入口大廳。西門廖家主院三進兩廳,占地500多平方米。大門有點斜,走的是正西方向,這是廖大夫的特點之壹。主院第壹入口在正門樓外,兩側只建走廊,樓上是書房,稱為“克子樓”。門樓只有幾塊花花草草的磚雕,樸實無華;大門上刻著楷書“大福地”三個大字,雄渾有力。“柯子樓”的雕刻和對聯精美絕倫,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優秀的藝術品,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其建築吸收了西方建築文化,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象征和見證。南廊有壹棵古柏,建廊前就有了。在建造房屋時,強調自然、時空、人員的和諧,註重環境協調和生態保護,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建築體現。壹首名為《穿柏》的詩中寫道:“根在雕軒下,幹透屋頂蔭。雕廊色舊,柏青猶鮮。”這是柏樹的真實寫照。堂內“賢孝”匾額,為清末少武府正殿朱恩為廖德昌媳婦、廖玉堂夫人悅福所贊。傅伊人賢惠孝順,熱心公益,是公認的賢妻良母。廖大夫的院子朝西,三進兩廳三天井,前店後屋。這座房子有壹個桶形結構和三個開間。花草雕刻圖案,歷史故事等。窗花雕刻有《二十四孝》中王翔“臥冰求鯉”、“黃翔“詢蚊補血”、“孟宗哭筍”等典故。此外還刻有歷史上著名的故事,如蕭何月下追韓信、關羽在華容道放曹操的故事。這些雕刻技藝精湛,形象生動。

此外,和平古鎮還有司馬地、郎官地、“恩光”宅、“宮媛”宅。

郎官寨

郎官府,位於古鎮主街西側,是現存的兩座郎官府之壹。這座朗關民居,門面樸素,但磚雕窗欞精致而深邃。窗欞用青磚精雕細刻,雕有琴、棋、書、畫四物,充分展示了清代光緒時期書法家杜的藝術品位。

“恩光”屋

“恩光”屋位於古鎮的北門。這家的大門是青磚砌成的,有幾處磚雕,古樸大方。門口青石板上刻著“恩光”二字,筆畫蒼勁有力。“恩光”的房子有兩個特點:壹是大門朝北,在和平年代極為罕見;第二,廳堂不是在天井後面,而是在天井旁邊,與其他古宅不同。和平古鎮東北有兩座寶塔。東門塔為三檐歇山式,其余三塔均為兩檐。東門寶塔,門口用的是石條,墻用的是大鵝卵石。這塊城墻腳下“禁止移動,保地方”的石頭,是和平“老城三大禁碑”之壹,建立於清朝。當時因為地主少,農民多,農民每次都把大部分收成交給地主。莊稼歉收,糧價上漲,地主把大部分糧食運到邵武城關或福州,導致產糧區成為缺糧區,農民面臨饑餓威脅。所以設立了這個碑,輪流看守,規定所有私自運輸的糧食必須沒收或者低價收購,所以起到了維護當時糧食市場的作用。北門寶塔被當地人稱為“舞陽塔”,因為對面的山叫舞陽山,是清朝同治年間翻修的。城門的門洞是石頭造的,比東門的門洞還高。城門兩側,保留了壹段鵝卵石砌成的明城墻。鵝卵石上長滿了青苔,石縫裏長著綠色的野草,四季野花盛開,充滿了詩情畫意。風雨兼程,見證百年夕陽;古色古香的城門迎來了很多古鎮,有歡樂也有悲傷。單露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雖然殘破斑駁,卻留下了壹段耐人尋味的古鎮歷史。

和平古民居的朝向多為西朝東或東朝西。這種朝向導致夏季陽光從天井上方長時間照射在大廳上,使大廳異常炎熱。為了解決暑假的問題,這裏的房子有兩種遮陽方式,分別是軌道推拉式和百葉式。黃大夫朝西的兩個院落,采用軌道推拉遮陽方式。這種遮陽方式是在廳堂檐前的橫梁上設置壹個可移動的機構,用牡蠣片做壹個遮陽板,既能遮陽又能采光。如果要遮陽,拉動機構的纜繩,遮陽板就會沿著天井上方的軌道運行,直到完全遮擋;當向相反方向拉動拉線時,遮陽板將向後移動。另壹種轉軸,即用來卷遮光布的轉軸。廖大夫用的就是這種內底紋法。位於南門的“謝氏糧倉”,又稱“謝氏莊倉”,是壹座清中葉的建築。它的外觀是壹個磚桶砌成的四合院。風火墻具有明顯的徽派建築特色,占地約2000平方米。糧倉是木頭做的,糧倉的地面離地20-30厘米,防止受潮。糧倉大多保存完好,是古代莊園不可多得的主糧倉。

老城義位置位於古鎮的東面。早在明朝,平安就建過倉庫。義倉主要用於幫助孤兒、窮人和荒年災民。現存的義倉,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築外部是壹個有桶墻和堆積墻的四邊形,有4個倉庫,可儲存65,438+0,000多塊石頭。由於年久失修,現在看到的義倉十分破舊,嵌在墻裏的石板上雕刻的義倉規章制度和修建義倉的功德碑,至今仍清晰可辨。和平古鎮內有天後宮、萬壽宮、三仙宮,山谷被稱為“老城三宮”。

天後宮位於古鎮區街北,朝東朝西,臨街。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供奉媽祖娘娘。邵武歷史上造紙業發達,太平廖建順、李家族在清朝時到福州、廣州、上海、天津等地經營紙品貿易,因此發家致富。天後宮是由廖建順、李等人建造的。占地400多平方米,有上下兩個大廳,建有戲臺。每年元宵節,壹尊木質的媽祖像被擡上由八個人擡著的官方轎子,在大街小巷遊行,在皇宮裏表演。天後宮通常兼作“福州會館”,多為紙商洽談生意、交換紙市的聚集地。

萬壽宮位於古鎮區街北,朝東朝西,臨街而建,為清中葉遊歷江西邵的商人所建。占地約500平方米,四柱三單門,八字牌樓式門樓,門楣青石板上刻有“萬壽宮”三個大字。磚雕內容豐富,技藝精湛。有兩個大廳,上面壹個是專門為許真君的巨型雕像。宮內不迎神不祭祀,實際上被視為“江西會館”,是江西商人和平集會和活動的場所。

在古鎮東門的東北側,有壹座道觀——三仙宮,又稱靈仙宮,坐西朝東,是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的上下大殿。

“顏夕寶堰”位於和平大街西側,距離黃的“大福地”30多米,是鎮上唯壹的選舉大廳。“顏夕寶堰”建於元代,但後來數次毀建。現存的主體建築建於清代,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修繕。壹進門就能看到彌勒佛,他的肚子能容納世間萬物,壹開口就嘲笑世間所有可笑的人。大雄寶殿供奉觀音菩薩。和平古鎮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內有兩條街道,分別連接東西門和南北門。街道兩旁縱橫交錯的大小巷子,中間鋪的是青石板,兩邊鋪的是鵝卵石,有的全是河卵石。古城街,貫穿古鎮南北,被譽為“福建第壹街”。古街長600多米,寬6-8米。街道中央鋪著青石板。由於北高南低的地形關系,街道順勢形成“九彎十三彎”,宛如壹條飛龍。古街兩旁,近百條古石巷縱橫交錯,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墻窄巷,古樸幽遠。古民居眾多,既有中原古風,又有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中的瑰寶。東門大街兩旁的老房子擁擠不堪,多為磚木結構。石板鋪在街上,石塊是光滑的。雨後,它們亮如明鏡,如畫。街上每隔100米,就有壹條條石頭鋪成的棋盤狀圖案,當地人叫棋盤石。

走進和平鎮,妳會驚嘆於它的傳統文化、淳樸的民風和豐富的特產。“和平書院”在鄉親們的衣袖間依然堆滿了書籍,尊師重教的民風彌漫在學生中。原始儺舞、婚禮民俗、稻田養魚、田埂種豆,聽導遊介紹古代民俗,都是壹種享受。農家水酒、和平鯉魚、和平豆腐、和平米粉、觀音茶等。,讓遊客領略千年古鎮的閑適與溫馨。

是壹首充滿南武夷鄉土氣息的民歌,從很遠的地方壹直唱到現在。它是壹顆單純的珍珠,從遙遠到今天;那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抖落塵埃,留下珍貴。是壹座奇跡般保存了300多棟明清古宅的和平古鎮。

和平鎮,位於邵武南部,是壹座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它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州的咽喉要道,而出閩三路之壹的“愁嶺”又在太平境內,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唐代以來,李、項、分縣制度相繼建立。這裏文物古跡眾多,有古堡、寶塔、縣衙、明末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煥題寫的“聚奎樓”,有閩北歷史上最早的書院,寺廟、祠堂、義倉眾多,明清民居建築近300座,建築技藝精湛,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的600米長古街,被譽為“福建第壹街”。這裏讀書氛圍濃郁,文風蒸蒸日上,人傑地靈。從唐代到取消科舉,和平產生了137名進士,被譽為“進士之鄉”。這裏有相當豐富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戲劇和舞蹈遺跡。僅舞蹈就有70多種,主要有古畫花燈、喬奇花燈、踩高蹺、刀花舞等。尤為珍貴的是儺舞,它始於和平保存下的奴隸社會,可謂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走進古鎮幽靜的小巷,悠長的古韻撲面而來,讓人大開眼界,感嘆遐想。

和平古稱“禾平”,意為地勢平坦,五谷豐登。這是壹座古老的城堡。新石器時代,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有記載的歷史始於唐朝。唐代稱“周瑾”,宋代稱“周瑾鄉和平巷”。因唐代人口密集,形成了繁榮的市場,宋代以後又被稱為“舊城街”。袁繼承了宋制。明朝為“三十三都”,萬歷年間,和平建塔建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設和平縣。

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壹些大家族經常受到土匪的騷擾和掠奪,在黃氏族群黃、黃若祺的倡議下,修建了平安堡。城堡周長360英尺,面積0.43平方公裏。和平城堡的建造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別具壹格。城堡有四個門,四個小門,東、西、北、南四個正門,門上建有瞭望塔供觀察。

和平古鎮有許多富有的房子和有價值的建築。

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小巷在城堡中縱橫交錯,光滑的鵝卵石記錄著古鎮的繁華與滄桑。

  • 上一篇:只有0.5公分傷口!微創手術從鼠蹊部換「心臟瓣膜」
  • 下一篇: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