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臺灣的過年風俗

臺灣的過年風俗

春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壹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竈”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

其實壹進農歷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因為早年生活艱苦,臺灣風俗中,每個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設法改善壹次夥食,稱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壹年中最後壹次做牙,故稱“尾牙”。這壹天,各家各戶要擺上大魚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謝其壹年來的保佑。

接下來就是“送竈”,又稱“辭竈”,即祭竈神(竈王爺)。傳說竈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戶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每戶人家壹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給予獎勵或處罰,來年的吉兇也就由此而定,這對百姓來說是非同小可的,於是人們為了讓竈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豐盛的祭品來供奉竈神。

臺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壹樣。

但最能反映臺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臺灣民間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是壹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壹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壹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臺灣:初壹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壹請於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壹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征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壹樣菜都要吃壹點。另外還都要喝上壹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臺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壹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竈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臺灣壹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壹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壹些寺廟裏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裏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裏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臺戲從除夕壹直演到初壹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壹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壹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臺灣同胞稱大年初壹為“新正”,意為新的壹年將會有壹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淩晨頭壹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壹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壹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壹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壹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壹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臺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壹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壹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系,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於大陸,有壹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擡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壹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壹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臺兩地皆稱這壹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壹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壹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臺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壹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臺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壹天誕生的。因此,在臺灣民間,這壹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面),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壹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於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征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壹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壹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淩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紮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裏,女婿備受嶽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臺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壹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嶽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 上一篇:古代的千字文是什麽?聽說是用壹千個不同的字寫的文章?
  • 下一篇:吐司面包除了空口吃,做三明治以外,還有哪些吃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