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紳士話語的翻譯

紳士話語的翻譯

原文

君子言少而實,小人言多而虛。君子之學,在耳,在心,在身,君子之治,始於不見,終於不可及。君子關心福報,擔心各種災難。君子擇人而取之,而不擇人。君子空如無物。

翻譯

君子言少而真,小人言多而假。君子之學,傳於耳,記於心,從己做起。君子之治,從壹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開始,最後讓人追不上。君子不能總想著幸福,但他想著不幸比想著幸福多壹百倍。君子收受財物要看對象,給予財物不要選人。君子之富如空,無物如無。

材料

在中國倫理美學史上,孔子是宣揚人格境界之美的第壹人。隨後,孟子高舉人格境界之美的旗幟。在孔孟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民族形成了崇尚、向往、欣賞、追求人格境界之美的人文傳統。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1)。這是他全心全意推崇的人格的不可動搖的尊嚴。在他看來,人格修養要以道、德、仁、藝為基礎(2)。從他所指出的這種人格修養之道來看,結合他所擅長和推崇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他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境界就是堯、舜、禹、等聖賢的完美人格。他還大力肯定和贊揚了壹些優秀的人格,如管仲的才華、偉大的成就、顏回的堅持和快樂、子貢的聰明和真誠、魯茲的勇敢和淳樸等等,都表現出仁、義、禮、智、信的壹些內涵,所以他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贊揚。他的千古名句“仁者仁者,無存害仁,有死為仁”(3),把仁作為人格美的最高標準,把人格美推向最高境界。孔子主張“欲其人,則能成”(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5),強調“與人為善”。他還提出了做人的原則和準則,如“德不孤,必有鄰”(6)。這些都是孔子的仁愛之心,對人友善,溫和有禮,勤儉節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如果全社會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壹點,都有所要求,就會形成協調、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人如果生活在與自然、社會、文明的關系中,就要懂得愛,學會愛,這是人生的第壹要義。21世紀,毀滅人類比建設人類容易多了!所以,不要讓人類世界充滿仇恨。人類應該解決他們面臨的矛盾和沖突,逐步實現壹個和平與和諧的理想社會。

齊魯文化重視道德教育和修養,把道德教育和修養作為治理國家、使人趨於善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手段。具體包括:自省、自尊、自強、自立、誠信、禮讓、孝順、節儉、樸素等等。

(壹)、自省、自強。

齊魯先賢非常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註重自省自省。孔子在《論語·立人》中說:“見聖人思齊言,不見聖人向內看。”這意味著當妳遇到壹個賢德的人,妳要向他學習,努力成為壹個聖人;當妳遇到壹個不道德的人,妳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相似的缺點。有就要改正,沒有就要補充。他還對弟子們說:“我還沒見過誰能看見,能在裏面告自己。”(7)那就是說,我還沒有遇到壹個發現自己錯誤,能發自內心自責的人。“自省無罪,丈夫擔心什麽?”(8)表示自我反省,問心無愧,才能達到無所畏懼的境界。孔子說“自省”和“自訴”都是自我反省的原則和方法。

曾子發揚孔子“自省”、“自訴”的道德修養原則和方法,從“為他人謀”、“交友”、“傳經”等方面提出了“三省吾身”的“三省吾身”理論(9),逐漸成為人們道德修養的重要原則。日常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德性的要求,持之以恒,不斷提高道德修養。

孟子在德性修養上發展了孔子和曾子的自省自訴法,提出了“有意”、“自省”、“養氣”等方法。“意”即擁有壹顆仁義之心而不喪失之;“自省”,即自省自省;“養神”指的是培養“至正”、“至貴”的精神,這是壹種自省、正義的陽剛之氣和男子氣概。

孟子註重從人的情感和心理上進行道德修養和教化,主張通過“不斷的生產”來建立人們認同倫理規範的情感和心理基礎,然後通過提倡人倫關系來逐步改造人的自然氣質。即“動之以情,知之以理”,通過道德合理化來教育人的心理和情感,“理”在於“情”,“情”與“理”交融,從而提升人的道德觀念,實現壹個“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理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為我們今天的社會道德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孟子公共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之壹,就是重視“情感和心理”因素在人的行為中的決定作用。在孟子看來,實現道德教育目標的關鍵在於確立人的“恒心”。孟子所謂的“恒心”,簡單來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範所必須的心理穩定狀態。有了這個“恒心”,人民就能做到“無惡不作”、“無刑不罰”;否則人心浮動,日常行為可能就是“拋開惡奢,壹切為了自己”(10)。因此,人民的道德教育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其“毅力”從無到有的轉變。

人的良知源於義,始於德。墨子說:“萬神比義更可貴。”(11)不要自私。壹個人多了“義”,多了“德”,就會做好事,就會有良心。所以壹個人要想有良心,就要加強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尊嚴,自古就有“士可殺,不可辱”的說法。自尊是壹種美,無價的,對人來說是最珍貴最高貴的東西。要實現真正的發展,離不開自尊。自尊是壹個人心理成熟的標誌。當壹個人長到壹定年紀,發展了自我意識,就會對自己的身體、能力、表現感到滿意。他不會對別人卑躬屈膝,而是會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我的情感體驗,他能夠獨立的對待別人。人與人之間,有經濟、地位、社會分工的差異,但沒有人格尊嚴的差異。但也有人把人的自尊和金錢畫等號,把人的自尊和金錢進行轉換和交易。所以在這些人身上,沒有自尊,就沒有人格和民族尊嚴。

《周易·幹》如是說:“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就是要胸懷大誌,奮發向上。就是不滿意,不滿意,不滿意現有的發展水平和成就。人如果有這種進取心,就會充滿活力,積極向上;有了這種企業,社會就會充滿活力,大踏步前進;有了這種企業,國家就會充滿活力,繁榮昌盛。

子曰:“欲得之,必求之。欲得之,必求之。”壹般成功的人總是精益求精,精益求精,高標準,總是給自己定高標準,嚴要求,采取很多有效的措施,使自己壹步壹步達到目標。

自立,自強,自信強。有事業心的人的態度是:“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就業吧!”,所以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有所作為,實現既定目標;自信的人的思維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有的我都有”;我想要人們沒有的東西。所以才會有大無畏的精神。

自強、自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和個人責任感,是壹種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為事業而奮鬥的精神。

曾國藩在清代是壹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他的“我壹生有所進步,必須咬緊牙關勵誌,養精蓄銳,不可妄自菲薄”的說法,頗值得思考。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就是要百折不撓,要有頑強的毅力。有進取心的人,能夠正視奮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挫折、磨難和失敗,毫不動搖,不氣餒,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認真吸取經驗教訓。

總之,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落的巨大動力。縱觀古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堅持生存、持續發展的,都具有強烈的自強意識和開拓精神。在近代史上,中國是被動的,挨打的,甚至淪為半殖民地。原因之壹是失去了自強、自立、進取的意識,中國越來越落後。如今,中國蒸蒸日上,國際地位舉世矚目。原因之壹是它喚醒了民族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意識,激發了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恢復了民族的生機和活力,生產發展突飛猛進,綜合國力大大提高。自立、自強、開拓精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2)心胸開闊,包容他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敬德載物”的心性,就是豁達大度,寬容待人,直報怨言;也就是“宰相肚裏能管船”,這是別人不能容忍的,也是別人不能容忍的,更是別人做不到的。

當壹個人的欲望越多,他的心胸就越狹隘;當他的欲望越少,他的心胸就越寬廣。“人不是坦蕩,而是謙虛,站不住腳。”任何成就偉業的人,總是心胸寬廣,慷慨大方。

“君子之心,小而量蓋壹生;小人之心,不可為其大所勝,而立誌執之。”每壹個小人都是心胸狹隘、偏激、嫉妒心強,感情壹定很差;這樣的人缺乏同情心,盲目,自尊,好鬥,報復心強。稍有冒犯,他們就會勃然大怒,找別人的茬,所以不會容忍別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百川而容大。”“心底無私,寬廣。”在利益之爭中,多為他人著想,少為自己著想,變“欲多”為“欲少”、“欲少”或“無欲”,變“自私”為“無私”。這樣心靈就會變得美好純潔,心靈自然就會開放包容他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要采用設身處地的方法,多看看對方的鞋。如果他們站在對方的立場會發生什麽?另外,要隨時隨地提醒自己,不要事事生氣發脾氣,不要爭小利,不要鬧小糾紛,遠離糾紛。硬抗不是勇敢。多壹個敵人,多壹堵墻,能與人相處就寬容。

知識貧乏,就要努力學習,增長見識。"才博能滋養他的精神。"壹個人知識多了,見識廣了,就能“見怪不怪”,對各種社會現象和生活方式采取寬容的態度,從而在心態和觀念上顯得坦蕩而有影響力,從不輕易批判自己不喜歡或從未遇到過的新現象;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弱點,改進自己的思維方法,避免經常讓人犯錯的“壹孔之見”,我們的度量才會日益宏大。

心胸狹窄,就要克制淺薄,克制憤怒,克制小委屈。“屈是天下人,廢是直人。筆記有利可圖,我們是新的,收獲少,迷茫多。”(12)意思是犯錯誤可以挽回,犯錯誤可以拉直,犯低窪可以填平,取舊可以創造新,取少可以收獲更多,貪多可以迷惑。對於不同的意見,要記住人的善和功,避免吹毛求疵,忘記人的錯誤,不苛求,不苛責的完美,不以嚴厲示人的精明,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敞開心扉,擴大自己的能力。如果妳有仇恨和不滿,妳就不能原諒。

如果妳任性,就要打起精神,學會“忍”字,才不至於計較壹時之功。古人雲:“忍壹時,靜下心來,退壹步,海闊天空;怪就怪得明明白白,怪就怪得天翻地覆。“做任何事都要心平氣和,學會包容和原諒別人,尤其是在失意的時候。

壹個人有自愛、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他應該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意誌堅強,勤奮,探索,發現,絕不向身邊的邪惡屈服,下定決心消滅它。持之以恒,不斷加強個人修養,壹定會讓妳成為壹個堅強成功的人。

老實人,對人真誠,人緣好。宋代詩人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以誠應之。以技制人者,人亦以技待之。”對別人敞開心扉,對別人敞開自己,妳會比封閉自己更有滿足感,而且這種好心情會感染對方。真誠正直的人誠實、坦率,表裏如壹,敢於說真話,不圓滑,不虛偽,待人和善,不給別人損失,不欺騙,所以這樣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友誼、信任和尊重,也會有很好的人緣。

要好學,要見多識廣,要有見識,要缺少知心朋友,要羞於提問,要自滿,不要驕傲,要有成績的時候豁達。正如孔子家語舒正所說:“誰不尊重有財富的人?”用財富去愛,誰不尊重!”向說:“君子之言少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意思是:君子之言少而實,可靠可信;小人之言,自吹自擂,不負責任,口若懸河,空洞不實。”君子之愛人也德,小人之愛人也容。“(13)君子以德待人,小人則不道德無原則,只談“利”字。

(3)尊重他人,註重禮讓。

齊魯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社會人際交往中特別強調“禮”和“禮尚往來”。要求以尊重和熱情待人,懂得關心和尊重他人,善於寬容,“以和為貴”,“與人為善”,禮尚往來,以善報恩,以誠報怨。

在禮義上,特別強調“讓”。《左傳·相公十三年》:“讓,禮之主。”意思是對他人要尊重、謙虛、禮貌、有禮貌,以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

正如孔子所說,“不知禮者,不可立也”(14)。“禮貌和粗魯是累的,謹慎和粗魯是尷尬的,勇敢和粗魯是混亂的,正直和粗魯是扭曲的。”(15)意思是不懂禮儀,就無法立足於社會;如果妳看起來很尊重但很粗魯,妳會被打擾。謹小慎微卻不知禮義,就會畏首畏尾,畏首畏尾。如果妳很勇敢但很粗魯,妳就會制造麻煩。直截了當卻粗暴無禮,那就苦了。可見,禮義對於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沖突,對於培養壹個人的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禮義必然會出現。禮貌和禮讓是壹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象征。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講究禮讓和禮貌已經成為壹個社會問題。

不講究禮讓、禮儀、舉止的人,為了個人利益,面紅耳赤,脖子粗,人性變得赤裸裸,從而擴大和激化人際矛盾和沖突;沒有禮貌,沒有文明,沒有道德。公交車上,七八十歲的老人站在“老弱病殘專座”旁,年輕人卻裝作沒看見,安心地坐在那裏;有的裝睡,壹臉無奈不屑。

不講禮貌,不講方式方法。只要心裏有不滿,有委屈,有煩惱,就要找壹切機會發泄出來。不講究禮貌,就是不想做壹個正直、優雅、有教養、守法的人。總之,人不是堂堂正正,老老實實做事,而是庸俗、低俗、媚俗、庸俗,是赤裸裸的人欲、物欲、金錢欲,是壹種人性的墮落。

無知,無知,方圓,就不會有文明。太自私了,整天想著自己的利益,怎麽可能對別人有禮貌?缺乏同情心的人,對什麽都漠不關心,對別人也熱情不起來。心胸狹窄,報復心強,吃了點虧就想報復,不可能“以德報怨”。壹個驕傲自大的人,不卑不亢的時候,如何以禮待人?總之,這些人缺乏文明的道德修養,不懂禮貌。

禮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否則,註重個人文明和修養;在個人利益上,不要斤斤計較,而要強調謙遜;要用社會道德和完善的制度來保證禮讓的實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輿論壓力;也要從小註重培養,從小事逐漸養成。每個人都應該從我做起,從基礎做起。

第三,尊老愛幼,講孝道。

尊老愛幼、講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據《管子·入華》記載,管仲在齊國大力推行敬老養老制度,設立專門的敬老機構,委托官員負責。規定:70歲以上免征兵,國家每年給三個月肉;80歲以上的,二兒子免服,國家每天供應酒肉。逝者之國設靈柩。鼓勵老人的子女好好做飯,詢問老人的要求和愛好,以盡贍養義務。還規定首都各城要請患病的醫生按照國王的旨意向病人表示慰問:90歲以上的要每天問診;80歲以上的,每兩天問壹次;70歲以上的人每三天問壹次問題。重病的人,向上級報告,國王會親自慰問。

管仲的尊老愛幼制度還體現在制定法律、任用人才、賦權等方面。在選拔人才的“三選法”中,“孝敬父母,長留鄉野”被列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以及“不孝父母,不長在村”(16),作為懲惡的依據。《管子·遊管》說:“第二次諸侯聚會時命令:‘要扶助孤老、慢性病患者,收養孤兒寡婦。’《管子·大匡》說:“王侯公子不孝父母,不愛兄弟,不尊老敬賢。他們都不能被懲罰。“諸侯入盟時,尊老愛幼、盡孝道被列為諸侯及其子孫必須遵守的法律條款。管子在尊老愛幼、照顧孤兒、扶貧脫困等諸多方面對人的關心、愛護和幫助,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和人生價值觀。

齊國聖人晏嬰繼承了管仲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主張停止徭役,節制收稅,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做到“扶老攜幼,寡婦無房”(17)。王巍、王旋等齊國國王尊老愛幼、尊賢重士,“憐寡婦、養孤寡、濟窮人”(18),蔚然成風,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孔子在這壹傳統美德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19)孝順首先是壹種自然的情感。孝順不僅僅是“贍養”,更重要的是要有壹顆慈愛的心,為老人安慰和快樂。如果對父母和老人缺乏真誠的愛,只在物質上支持,那就相當於動物。孔子從不同於動物的人性角度升華和豐富了孝的內涵。孔子也說:“在父母的時代,要知道,壹個是快樂的,壹個是害怕的。”作為孩子,我們必須記住父母的年齡。他們壹方面為自己的長壽而高興,另壹方面又為自己的衰老而擔憂,強調子女應該真誠地愛父母,關心父母。只有這樣,才能符合血緣倫理的原則,才能擁有美好的品格,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贊譽。有人問孔子:“子Xi不是政治家嗎?”子曰:“書上說:‘孝只是孝,兄弟之誼,行政之事。’是不是也是政府,而且是政府?(21)孔子認為孝順會對政治產生積極的影響。當這種風氣滲透到政治事務中,就相當於參政議政。為什麽壹定要當官才算政治家?如果他的學生發揮他的思想,他們說:“他們也孝順,但善於犯錯的人很少;犯錯不容易,但善於搗亂的人不在。”(22)這就把孝道和政事結合起來了。這就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先行者。孔子的孝,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不受血緣倫理或政治理念的制約。

“孝也是仁之本”,“孝在外,孝在內”。人類的愛和同情始於父母和兄弟。尊重和愛是人類普遍而崇高的情感。如果我們不斷地保持和發揚這種情感,我們就會有仁愛的品格和行為。孟子提出“老人老了,人也老了;著名的“年輕人,年輕人,年輕人”的觀點,是要求人們像尊重自己的老人壹樣尊重別人的老人;像愛自己的孩子壹樣愛別人的孩子是仁。仁是人類普遍的同情和關心,也就是人類* * *的情感。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夫妻關系、老少關系、鄰裏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中做好成員。

家庭是人們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須從小培養,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善惡、美醜。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風。推而廣之,延伸到學校和社會,形成良好的校風和社會氛圍。

第四,勤儉節約,廉潔樸素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提倡勤儉節約,自力更生,光榮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反對鋪張浪費。《尚書·虞書》說:“勤政於國,節儉於家。”《左傳》說:“民生勤政,而勤政不匱乏。”在齊國,管仲和晏嬰的“禁奢尊儉”之風是壹段佳話。墨子提倡節儉,提出:“恃力者生,不輸力者不生”(23),“聖人節儉之處,小人也。節儉則昌,淫則亡”;“夫妻和天地合,風雨和五谷合,衣服和皮膚合。”(24)

據《說苑反質》記載,齊桓公對管仲說:“我們國家很小,可用的貨物不多。不過大臣們穿的衣服和乘坐的車馬都很豪華。我想禁止它們。妳覺得可行嗎?”管仲回答說:“聽說國王嘗了味道,所有大臣都會大吃大喝;國王喜歡穿著,講究衣著,大臣們都會效仿。現在妳吃的是桂花湯,穿的是純紫色的衣服,狐白的皮毛,這就是大臣們都生活奢侈的原因。有詩說‘不鞠躬不親吻,庶人不信’。既然要禁止這種奢靡之風,為什麽不從自己做起呢?”桓公說,“好!“於是我重新做了純布衣服和普通的帽子,戴著去宮廷。壹年後,齊國上下起伏,欣欣向榮。

春秋末年,各路諸侯王公貴胄爭搶財富,追求奢華生活,風靡壹時,尤其是在齊國。當時齊景公大興土木,修建了道床、長床、柏床,看太虛池源的美景,喜歡穿華麗的衣服。例如,齊景公的鞋子用金銀、珍珠和珠寶裝飾,太重了,只能移動。冬天穿這樣的鞋去法院(25)。

上上下下。齊國的達官貴人都沈迷於高臺園林,聽歌看舞,吃喝玩樂。晏嬰對此深感憂慮,於是明確提出:“老實人為政之本”(26),並從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吃粗糧,住陋室,趕車馬,反復告別國王賜予的衣服、車馬、封地、新房,“儉重於齊”(27)晏嬰穿著“破衣,麋毛”;他們吃“無粟食,烤三益,五毛,苔”,他們家也“不吃肉,妾不穿錦”;住在繁華的城市附近,條件差,濕度大,噪音大;旅遊時“疊車駕馬。”

《左公三年》和《春秋雜章》中記載的住所“近城,擁擠,不宜居住”。齊景公想在高處為他另建壹座宅邸,晏子以“國君第壹大臣”為例。我不夠繼承,我奢侈。“後來,齊景公利用晏子的升遷機會,在原址為他建造了壹座豪華住宅,並趕走了他周圍的人。晏子回到中國後,拒絕搬進去。最後只好把故居恢復原貌,把老百姓請回來,依然住在老百姓隔壁。晏子“坐我們的車,駕壹匹馬”去朝鮮。齊景公想給他“坐車和騎馬”,但他拒絕了。齊景公多次想給它壹個封地和壹個“女兒和城市租金”,但它也多次被晏子拒絕,它從未被接受。晏子說,國王讓我掌管朝廷官員,我控制自己的衣著和飲食,因為我考慮國家和人民。即便如此,我還是擔心大臣們的鋪張浪費和他們的行為。

晏嬰從日常生活出發,恥貪抑奢,禁奢儉用,廉潔自守,以自己的行動為榜樣,為國人樹立了榜樣,從而糾正了長期以來席卷全國的奢靡之風。因此,每當齊景公有所饋贈時,晏嬰總是壹再推辭,以君子之道來約束自己。他認為“節受制於上,寵長於君子;節衣縮食者廣為人知”(28)。晏嬰深知,雖然財富是人之所欲,但過度追求會走向反面,自律要以德、勤儉、節儉為節制。俗話說,為政以德,國泰民安;貪政,不戰而死。在《晏子春秋·內問》中,齊景公曾問晏子:“何為誠實長久?”晏子回答說:“它能在水裏遊泳。水之美則清,其濁則壹路,其清則盡溢,此為久矣。”按照顏英的說法,清澈的水很美。渾濁的時候,到處都是汙染;幹幹凈凈的時候,到處都是洗,所以壹直流。如果人們能像清水壹樣幹凈、勤儉、清廉、正直,那麽他們的名聲就會永存。

英語翻譯

君子言少而實,小人言多而虛。

壹個正直的人很少說話,但是當他說話的時候,他是認真的。壹個奴才總是東奔西跑,但他從來不說話算數。

君子之學,也在耳,藏在心,以身作則。

當壹個有榮譽的人學習時,他用耳朵去聽,用心去記,並在日常生活中去做。

君子之治,始於無知,終於鞭長莫及。

壹個正人君子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以達到壹個無人能及的目標而告終。

君子關心福報,擔心各種災難。

壹個有榮譽的人很少認為自己有很多優點,但他認為自己有很多缺點。

君子選人,而不擇人。

壹個正直的人很少要求什麽,當他要求什麽的時候,他會考慮對方是否能在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給他。但是,當他分發東西的時候,他總是很慷慨,不管是給誰。

君子空如無物。

壹個有榮譽的人總是很謙虛,他從來不認為他的真誠是足夠的,他的才能對他來說什麽都不是。

  • 上一篇:池麻辣燙組合物
  • 下一篇:哪些體質用針灸減肥肯定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