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吳川的歷史文化

吳川的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松,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沖擊,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存***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沖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開展文化活動,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民間文學等創作熱潮,創作出壹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

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遊,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三絕(飄色、泥塑、花橋)、吳川元宵享譽海內外。1987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博士孫旦禮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民間藝術。1988年3月8日晚,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活動實況專題節目。吳川的飄色、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於1990年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口音。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壹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壹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壹般泛指吳陽、黃坡壹帶的話音。

吳川話最大壹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合了高陽片粵語、閩語、俚僚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特征。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壹。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壹、土白話分兩類:

壹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另壹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同特征,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二、東話

東話即黎話,也叫雷話,和雷州、徐聞壹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語方言。它主要分布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三、海話

海話也叫吉兆話,分布在吉兆壹帶,這是壹種瀕危語言。 元宵風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遊人如潮,好壹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蕩蕩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沈浸在壹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十萬人,前來觀賞元宵的遊客達100萬人次。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曾先後幾次向海內外播放《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元宵節大巡遊》專題片,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市把元宵節正式定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節”。

吳川三絕

廣東湛江的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飄色1992年和1997年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制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 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入編“吳川飄色”為第壹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作為廣東省唯壹壹支受邀隊伍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2009年10月,吳川泥塑應邀參加無錫全國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遊藝術”。2003年9月,吳川飄色造型赴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制品暨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具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臺作了專題報道。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

泥塑

泥塑源於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態,逼真動人,思想性藝術性很高。吳川民間雕塑園是我國首間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吳川民間雕塑園”園名,園內已塑造壹批泥塑藝術品,供遊人欣賞。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鄉”的美譽。據傳梅菉的泥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與梅菉發達的陶器磚瓦業有關。據傳唐朝末年,有壹年元宵節,梅菉瓦窯村壹個制陶藝人閑著無事,隨手用陶泥捏起人像來,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這樣壹來,別的制陶藝人也都來捏泥人,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覽。以後,瓦窯村人便捏泥塑像慶元宵,逐漸形成地方習俗,繁衍開來,泥塑藝術也就播及周圍村莊,如梅菉頭、窯地等村莊都深受影響。每逢元宵佳節,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都會展出像真人壹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吳川市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能獲此殊榮,吳川泥塑功不可沒,只要說到泥塑,人們就會想到吳川,泥塑為吳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彩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鬥妍,詩畫琳瑯;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菜式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系統,與廣州菜是壹脈相承的。吳川菜承繼了粵菜之傳統,汲取了粵菜之精華。什麽是現代粵菜流行的風味?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個字可以做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於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頭小炒的特點是重香味,求鑊氣。吳川街頭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蔥、蒜茸做“料頭”爆香,而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較濃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會太過濃重。吳川菜香而不濃,是壹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炒菜的大鐵鍋)燒熱,加油,把油燒開後,放下少量姜、蔥、蒜泥爆香,然後猛火快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稱之為有“鑊氣”,也就是火候恰到好處的意思。

吳川喜宴的菜式豐富,鄰近縣市的喜宴壹般為十三道菜,其中壹湯壹糖水,而吳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壹般十八道菜最常見,因為吳川人喜歡“十八”的諧音為“實發”,也就是“壹定會發達”的意思。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吳川人擺酒請客,都很多人喜歡在家裏擺,有的甚至臨時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壘起竈,酒肉滿街飄香。左鄰右裏,三姑六婆,壹起來幫忙,劏雞殺鴨,洗鍋涮碗,搬臺擺凳,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有了專業的家庭宴席隊伍,主人家只需點好菜,其余的壹切工作和雜務全部包給了專業隊伍。比起在酒店辦宴席,在家辦宴席既省錢、菜式也豐富,家裏還可以熱熱鬧鬧,親朋摯友壹片喜氣洋洋。

吳川人對於別人請自己赴宴,壹般是逢請必到的,這是對請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禮金也必到。

名優特產

吳川,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這裏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產稻、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黃金礦以及石英、花崗巖、高嶺土、玻璃砂等。

吳川美食聞名四方,旅遊文化美食節更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聞名遐邇的沙螺、中國四大名蟹之壹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負盛名。除了大型賓館酒樓外,小型飲食檔遍布大街小巷,各種風味小吃通宵營業。吳川美食之多,就不壹壹列舉了,下面主要列舉幾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爛鑊炒粉

吳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鑊並不用完整的鑊,而是先去掉兩個鑊耳,再把鑊沿削小,戲稱“爛鑊”。據說爛鑊炒粉火勻、火旺、粉香,有“鑊氣”。炒粉時,先把鑊燒旺,下花生油,再下豬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絲猛火急炒,接著下醬油、白糖、味精,攪勻後再慢火炒至黃色,最後撒下蔥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頭、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爛鑊炒粉出售。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壹大名片,享“吳川第壹炒”之美譽。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遊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歷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 吳陽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塘尾粉皮

粉皮經濟、美味可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此項純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現今粉皮食品成了廣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選和至愛。粉皮因為凝聚了風土人情,也蘊藏著厚重飲食文化。

吳川粉皮制作極其簡單:將大米去凈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磨成稀粉漿,取適量的粉漿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內,放進大鍋沸水上,加蓋用旺火蒸熟。取出後反倒在準備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則成。

吳川粉皮皮薄,韌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撈,可湯煮,可炒。撈粉皮是壹種既簡單又實惠的吃法。粉皮現在在吳川的農村很少見了,在梅菉、塘尾、吳陽、黃坡等市場裏倒有不少。吳川的粉皮,當數塘尾市場的粉皮最有歷史,把成塊的粉皮卷成卷條狀,切段,澆上醬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壹帶的灘塗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壹般采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幹制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包上白糖、花生、椰絲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瘦肉等作餡。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還有番薯餅、蝦餅也非常美味。

吳川八寶飯

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菉鎮創制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群眾的口味習慣,創制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蒜頭

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制作蒜頭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須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麻通

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松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制作,在吳川已有壹百多年歷史,但其制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蘇村番薯

“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壹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是吳川特產之壹。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這裏的土壤屬粘質土,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裏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

  • 上一篇:名氣靠外貌,事業靠精神。
  • 下一篇:外國有沒有春節?在什麽時間過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