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文化?

什麽是文化?

和諧文化就是和諧文化。

和諧文化是指漢民族的和諧文化,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力文提出的壹個術語。“和”是中國哲學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和諧”。

“和”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合”的含義,即處於和諧狀態的事物融合產生新的事物。為了突出這壹點,張教授在“他”後面加了“他”。他整理國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闡述這種精神,但弟子們紛紛效仿,成為壹時之風,學會了如何和諧。他把和與學結合起來,是對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的“和”精神的總結。

:形成和發展

中國和諧文化源遠流長,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和”的字樣。和聲的本義是聲音的對應和諧;閉合的本義是上下嘴唇的閉合。殷周時期,和與和是壹個單壹的概念,還沒有結合起來。易經和每兩見壹字,都有和而不同的意思,但壹字不見。《尚書》中的和諧指的是對社會和人際關系中諸多沖突的處理;手指連貫壹致。

春秋時期,“和”字壹起使用,形成了和的範疇。《國語·正語》說:“商約能合五教,保民。”趙薇註:“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意思是商約能合五教,使民安身。

《國語·正語》也描述了王世博關於和諧的論述:“夫與實生物若同,則不可續。.....如果我們利用了同樣的優勢,我們就會拋棄它。”認為陰陽和合,萬物生,壹模壹樣的東西什麽都不是。可見,和諧包含著不同事物的差異性,包含著矛盾性和多樣性的統壹,生物才能發展。

儒家創始人孔子把和諧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他的弟子孔子說:“禮以和為貴。”(《論語·學而時習之》)這代表了孔子在治國和禮儀制度上以和為價值標準的思想。孔子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魯茲》)既承認差異,又調和不同的事物,通過互助互補達到統壹和諧。這與“和而不同”、取消不同事物差異的單壹觀念形成對比。

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萬物負而抱陽,急於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認為道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方面,萬物包含陰陽,陰陽相互作用形成和合。和諧是宇宙萬物的本質,是天地萬物存在的基礎。

《管子》結合指出:“動物若以道為導,則利人;以德養之,則民心所向。和諧是可以學習的。”(《管子集校》第八)認為人只要守德,就能和睦相處,所以團圓、和諧團圓不會受到傷害,我們非常重視和諧。

墨子認為和諧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根本原則,指出天下不穩的原因在於父子仇恨,有分散之心,故“分散不可合”(《墨子間》卷三)。

《易傳》提出了壹個非常重要的太和觀念,說“保太和有利於貞操”(《易經》卷壹)。重視和諧的價值,認為保持完美的和諧,壹切都能順利發展。

因此,在先秦時期,和諧文化就產生和發展了。壹句話,所謂和諧,就是和諧、安寧、和諧;組合是指結合、融合、合作。就和諧而言,是指在承認“不同”事物的矛盾性和差異性的前提下,將互不相同的事物統壹為壹個相互依存的整體,在不同事物和諧的過程中,吸收各事物的優點而克服其缺點,從而達到最佳的結合,從而促進新事物的產生,推動事物的發展。

在這種和諧精神的指引下,中國文化不斷創新,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由此可見,和諧文化並不否認矛盾、差異和必要的鬥爭,而是矛盾的對立統壹,只是把矛盾、差異和鬥爭限制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範圍內,以防止不同事物共存的基礎被過度的矛盾和鬥爭破壞,使事物的發展停滯不前。

這說明和諧文化有兩個基本要素。壹種是客觀認識差異,如陰陽、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它們互不相同;二是把不同的東西有機地融合在壹起,比如陰陽和諧、天人和諧、五教和諧、五行和諧等等。中國古代先賢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現象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探索,從而提出了和諧的概念,並從本質上總結了這壹現象,從而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和新事物的產生。

在這壹過程中,中國和諧文化得以產生、傳播和發展,成為壹種被廣泛認同的理念。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體現和諧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國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天人)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和而不同”或“和而不同”來概括。

自秦漢以來,和諧的理念被廣泛運用,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呈現出融合的趨勢,同時保留了各家的鮮明特色和個性。不僅世俗文化,宗教文化也能帶來和平與和諧。宗教文化和世俗儒家文化也是和諧的。它們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時,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從而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諧思想自產生以來,作為對普遍文化現象本質的概括,始終貫穿於中國文化發展史的各個時代和派別,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公認的人文精神。

時代意義

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學理解和正確弘揚中國和諧文化,加強和諧思想的研究和推廣,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助於糾正“鬥爭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偏差。和諧文化不強調矛盾、鬥爭和沖突,而是承認矛盾、沖突和差異,解決矛盾和沖突,使許多異質元素和不同事物處於對立統壹、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狀態。

求同存異,形成整體的平衡、和諧與合作,把鬥爭限制在壹定的範圍內,吸收各種要素的優質成分,去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新事物的產生,即從舊的和諧發展到新的和諧,從而促進事物的不斷發展。這種取代簡單的“鬥爭哲學”的和諧思維方式,適應了新時代發展的趨勢和實踐,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2.對內,有利於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國家的安定團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充滿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和沖突,就會有贏家和落伍者,就會帶來差異、矛盾和各種社會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會影響群體的穩定。我們看到,隨著經濟在競爭中發展,整個社會逐漸走向經濟與市場的融合;競爭是為了發展和繁榮。

但也要協調好個人與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與* * *共謀發展,整合各方利益,不可偏廢壹件事。整個社會經歷了從相互沖突到解決沖突、化解矛盾的過程,各方利益和要求都能得到合理滿足,市場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3.外部世界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趨勢,為反對霸權主義提供了價值判斷標準。如今國際社會已經進入後冷戰時代,當年的軍事競爭已經轉變為經濟競爭;民族主義在擡頭,種族糾紛在增加。面對這些差異和矛盾,亨廷頓提出了所謂的“文明沖突”,認為未來國際政治鬥爭的主線將是文明的沖突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沖突,強調西方文明要警惕儒家思想和伊斯蘭教的結合。

這種理論實際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西方文化優越感”在新形勢下的翻版,旨在以西方文明排斥其他文明,忽視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吸收和融合,極端化文明的差異,企圖以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為標準來規範當今社會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不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因此遭到許多國家和人民的反對。事實上,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幾千個民族,不同的文明和文化。

不能只有壹種模式和壹個需求。國際社會應該是多元互補的,也就是沖突交流的。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不可避免,但不應訴諸武力,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沖突,摒棄冷戰思維。在這方面,中國和諧文化可以提供解決沖突、和平、互不幹涉和共同發展的思想理論的指導,提供反對霸權主義的價值判斷標準,使人類文明和文化在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中取長補短、全面融合和創新,* * *將創造21世紀人類未來的文化。

4.有利於推進“和平統壹、壹國兩制”的戰略構想,實現中華民族和海外僑胞的大團結。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和平統壹、壹國兩制”的偉大戰略構想,指引我們成功解決香港問題,完成香港回歸。中國的完全統壹已經不遠了。

“壹國兩制”是鄧小平同誌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發展形勢創造性地提出的偉大構想,其中也有與中國和諧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相契合的因素。“壹國”可以理解為“和”,“兩制”就是“不同”。

它不僅承認“不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而且用“和”來統壹它們,在不抹殺個性的情況下調和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國兩制”和“和而不同”是相互關聯的。因此,可以說,符合中國和諧文化的“壹國兩制”構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

宣傳和展示中華和諧文化、“和而不同”與“壹國兩制”的關系,容易得到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和海外僑胞的大團結。

參考資料:

和合文化(韓和合文化)

  • 上一篇:名人故事作文400字
  • 下一篇:清代服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