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哪位朋友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麽寫?

哪位朋友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麽寫?

嗯...這有點難...好吧,妳聯系我我就偷偷告訴妳。

我先給妳拿個樣品。我這張也是百度的。

第壹,研究的前期工作。

第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2005年5月,“走進鄉村——南村文化調查”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思考作為活動總結論文,在2005年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年會論文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2.(2005年7月-2007年)課題研究和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

從2005年7月開始,我校的英語、歷史、地理三個學科分別申請了“南村地區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和(暫定名)“鄉土讀物的開發”、“尋找南村鎮失落的歷史”、“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存狀況的初步研究——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等課題,並成功通過了廣州市番禺區“十五”計劃項目“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的第二、三批課題。該項目成果獲得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標誌著我校校本課程研究從課題實踐進入課題研究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驗階段,為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如英語課題組基於南村人文讀本翻譯開發的校本教材《尋找南村鎮失落的歷史》。課題組將南村的本土文化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用本土文化代替教材中提到的傳統文化例題,嘗試在英語課堂中滲透相關話題,利用本土資源應用到真實的交際情境中,讓學生模擬交際。此外,他們嘗試將其作為課堂教學和平時測試的閱讀材料,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也提高了整體英語教學效果;地理與科學組教師王小慧、高建壹主持項目“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緊密聯系社會實際,以學生身邊的事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第壹手資料。壹方面,在本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調查研究活動,參與問卷設計、調查統計,並在調查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感受撰寫小論文,培養了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深刻認識失地農民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另壹方面,項目研究所建立的資源基礎和課題組繼續進行的“南村城市發展過程研究”構成了我校的“城市化研究”。

南村地區人力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讀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區的人力資源,並滲透到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是廣州市第壹本正式出版的鄉鎮鄉土歷史教材,由南村人民政府資助,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當地歷史文化讀本免費發放給南村地區的中學和部分小學,對傳承當地文化具有重要意義。5438年6月+2007年10月,《南村人文讀本》獲“地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二等獎。作為項目主要成果之壹的論文《新課改視角下的鄉鎮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南村人文讀本開發背景及寫作風格分析》獲得廣州市“加強教育與校本科研學術研討會”暨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壹等獎、番禺教育學會19年會壹等獎、廣東省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征集評選二等獎。

歷史板塊另壹個專題《“鄉土閱讀書籍”的發展》結題報告獲得“地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二等獎。作為該項目的主要成果之壹,論文《區縣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新嘗試——番禺歷史與社會的寫作風格及成果特點(初稿)》獲得2007年廣州市中學歷史論文年會壹等獎。

6月5438+065438+10月65438+2005年4月,我校歷史系代表番禺歷史系參加了“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高層研討會(沙灣鴻基小學現場會),並做了題為“新課程背景下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番禺區南村鎮鄉土歷史讀物(教材)的開發過程與探討”的發言,全國教育專家參加2007年3月,我校歷史學科參加了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鑒定報告會,作了《番禺歷史與社會開發利用研究成果》的報告。

3.(2007年至今)校本課程整合、全面鋪開、特色開發階段。

到2007學年第二學期,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域開發已進入第三階段,剛剛完成期末鑒定的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也將進入課題深化和成果推廣階段。而且已經進行多年的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的公開考試(考察)也將進入壹個新的階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報番禺區“十壹五”規劃的《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就是在這樣的科研背景下獲批的。同時,我校成為國家十壹五規劃即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的實驗學校。

所以,我們很幸運有以上的教研背景。我們將整合、改造、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術活動和在學術實踐活動階段形成的校本研究成果,依托我校教師,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同時依托校外教育專家的智力支持,以此為突破口,建立壹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的能夠提升學生本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熱愛並樂於實踐探索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而逐步積累學校的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二、為什麽要開展這項研究?

1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新壹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壹是建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組成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校本課程是指由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和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實驗計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以及我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要註重發展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特長,關註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之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學術性或趣味性的,強調學校是主體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專家,開發的目標是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我校學生需求的科學評估,充分利用地方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實現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的辦學思路選擇的多樣化課程,特別是更好地滿足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難以滿足的學生發展需求,使學校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使學生更加全面、和諧、個性地發展。

2.是學校特色發展和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內在需要。

校本課程的關鍵是把握“校本”和“發展”兩個方面,即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南村僑聯中學是壹所由鎮政府牽頭,港澳同胞共同捐資興建的公立農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南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鎮政府加大了對我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校學生素質、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學校的期末考試和中考連續多年超過平均分。然而,在學校教學中,強調知識灌輸,機械記憶,對學科知識理解淺薄,應用簡單,而忽視思維發展和能力培養的現象時有發生。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改變傳統的強調知識傳授和考試成績,而忽視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特別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的教育模式,從而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發展主題學校。

3.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在於促進教師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過去,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集中在教學、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專業素養與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本身構成了課程實施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我校教師通過參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督促其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其從成功經驗中尋找增長點,從面臨的問題中尋找突破點,從教育發展趨勢中尋找結合點,從自我提升中尋找飛躍點。促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行為,從“知道做什麽”、“知道怎麽做”到“知道怎麽做得更好”,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壹個“實踐—認知—實踐—認知”的舞臺。

4.這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的重大戰略決策。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和諧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有賴於構建和諧教育,和諧教育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使社會更加和諧、和諧、有序。構建和諧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執行國家教育政策時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性。其突出表現就是他們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忽視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試圖把學生從原來的應試體制中解放出來,為人的基本素質和個性發展搭建壹個平臺。

因此,以校本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系列校本教育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展示個性,德智體全面發展,達到和諧教育的目的。

同時,要運用新課程倡導的教育質量全面發展、大教育整體優化、教育過程和諧有序、學生動態發展、師生民主和諧等理念,根據課堂教學這壹特定時空範疇內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通過營造和諧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程序、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有效策略, 並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積極發展,實現社會。

5.這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的番禺區南村鎮,社會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人力資源豐富。2007年底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南村僑聯中學作為教學校區,人文環境依然單調、貧乏。配合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鎮政府對學校的三期建設,學校利用南村鎮獨特的地域人力資源建設校園文化,打造學校特色和品牌是順理成章的。在建立壹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的提高學生本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熱愛並樂於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教材的基礎上,探索出壹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知的校本課程實施策略,逐步積累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第三,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對南村鎮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教學水平、人力資源、校園文化現狀的分析,對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特色和優勢進行了調查和評價。從學校實際出發,發揮師生主體作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以學校建築全面改造為契機,利用學校師生專業優勢和學校周邊區域人力資源獨特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打造教書育人。在此基礎上,建立壹套提升學生本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探索壹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實施策略,應用於學科教學、學校德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品牌創建、教師發展等各個方面。,最終積澱校園人文精神,形成和體現辦學特色,推動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2.研究內容

(1)考察學校內部及周邊校本課程研究與利用的人文資源及價值評價。

我們學校所在的南村,是廣州番禺南延的首要區域,也是“華南板塊”的核心區域。歷史上人傑地靈,人傑地靈,是番禺乃至廣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之壹。為了適應快速城市化的趨勢,發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社區文化是大勢所趨。在原有成果的基礎上,進壹步利用我校教師的專業優勢,進壹步挖掘南村校本課程,研究和利用人文資源,評估其價值。基於對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初步調查和對地方課程開發普遍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認為南村地區人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第壹;培養學生理解、熱愛、服務南村的情感和價值取向,促進本地區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保護和傳承南村地區雅俗文化的文化形態和優秀文化傳統;第三,弘揚南村優秀的文化學術傳統,包括自然和尚、、高、吳青石、崔等文化名人,以及海韻詩派、直抵莊、七星崗抗日事件中體現的優秀地域品格精神,即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南村刺繡、龍弓制作等體現的優秀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出自山房,李《悟空堂》。

(2)以建設和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番禺區從2006年開始的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域開發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第壹階段是模式推廣階段,第二階段是課程標準化階段,第三階段是特色發展階段。我校將以校本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的建設與開發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壹是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相融合的設計模式。課程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和實施評價。課程設計是對課程的四個要素進行規劃,並遵循壹定的開發流程(模型的基本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是按照壹定的流程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本研究主要采用壹系列主題模式,即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課題-探究問題。

其次,是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合課程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合課程體系,第壹層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第二層是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第三層是課程設計的模式,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

合並

目標、內容、實施和評估

———————————————————————————————————————

活動領域,如:人文社會課程目標。

活動主題,如:走進傳統文化課程內容。

研究課題,如:探討南村歷史名人課程的實施。

探究問題,如:南村歷史名人對我的成長產生了哪些影響?課程評價

第三,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壹體化實施的運行體系,按照理論學習—專家指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反思改進—形成成果的流程運行。

(3)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使之成為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如童的設計與制作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班風,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從而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在教室、辦公室、走廊營造科學文化氛圍,營造宜人、人文的工作環境,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建設富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以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營造學生發展的和諧環境,為學生的生活背景做好準備,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持續的專業活動。它需要壹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或步驟:

第壹步:情景分析,包括理清學校教育理念,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團發展需求等等。第二步:根據情境分析,構建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模式。包括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制定開發實施方案、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等。

第三步:組織實施,包括選擇和安排知識或活動順序,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需要註意的問題。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和實驗。

第四步:評價與改進,包括評價內容與方法、結果處理以及涉及教師、學生、課程計劃等方面的改進建議。

校本教材開發包括各學科(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文學學科)校本教材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德育校本教材開發、學校品牌創建校本課程開發。

(4)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開發校園環境課程是體現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新課程。校園環境課程無處不在,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會從校園文化課程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價值觀、規範或態度。

其中,物理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建設和設施;社會環境包括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同學群體、獎懲制度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或班級文化,如校史、校風、儀式或活動,如升旗、班會、學校大型活動等。這是實現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

我校將發展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

物質文化成果:摘錄南村、番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跡、歷史人物,如元崗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東晉延第壹人——陳宣德將軍,明末清初自然和尚,海雲寺、海韻詩派,反清民族英雄,牡丹詩狀元黎遂球、 清末起義與本南書院(沙閣團練總局),嶺南畫壇三傑——高、、、陳、、廣。 形成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域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塑墻(墻域文化)、嶺南畫派、海韻詩詞、海韻書法經典作品畫廊(廊域文化)、教師辦公文化;

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校徽、教風、學風,形成大壹校史系列教育資料;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工作相關的資料,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幫助研究工作順利開展。

2.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的需求和建議,調查和分析教師、社會和學校教育資源的情況,獲取校本課程設計和編寫的信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社區調查。

3.東遊研究方法。它立足於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需要學校行政的指導,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積極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最後上升為經驗來指導後期的研究工作。

3.研究機構

項目主管部門: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領先專家咨詢小組:

顏路安(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鎮長)

陳乃權(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吳躍東(番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江濤(番禺教育學院副教授)

馮永光(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陳智熙(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張誌海(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組長:馮

課題組主要成員:肖東平、邊廣慶、朱、張風雲、高建壹。

駱偉峰江賈斌曾慶文

4、研究分工

馮: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整體規劃和系統,以及研究經費的籌措;

肖東平: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管理,協調學科與子課題的關系;

邊廣慶:負責組織項目理論研究,撰寫和修改項目申報和開題報告,組織項目開發;

德育藝術組:

張風雲:負責“全民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研究”子課題和“嶺南畫派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

團隊成員:

歷史組:

朱:負責撰寫和修改開題報告及“鄉土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校本研究”子課題研究;

組員:譚春梅

英語組:

黃家彬:負責“南村鎮地方特色英語教育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唐、何艷瓊、劉、崔艷梅。

地理組:

高建壹:負責“南村鎮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團隊成員:王小慧。

政治團體:

曾慶文:負責“南村鎮地方人文政治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團隊成員:劉為民。

信息技術組:

駱偉峰: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資源庫建立”子課題研究;

團隊成員:

語言組:

蔣華:負責“海雲寺詩派中國鄉土詩歌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和“中學中國古典詩歌選讀”兩個子課題的研究;

團隊成員:吳道正

5.研究進展

第壹階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準備和醞釀階段。

(1)改造、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術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

(2)組織專家講座、專題理論學習、校外學習等。

(3)課題論證和申報;

(4)各子課題組收集整理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

(5)學科根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制定本學科的課程計劃。各子課題、課題組策劃申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各課題的行動研究計劃和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六)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8年3月-2009年2月):全面實施階段。

(1)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教師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校本課程系列、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編寫;

(3)結合學校三期工程發展校園文化:包括場文化、廊文化、墻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物質文化、辦學理念和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等非物質文化。

第三階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總結、評估、交流階段。

結題報告、專家鑒定階段交流總結(結題報告、視聽資料、成果展示)

6.資金分配

(1)資金來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提供0.5萬元,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政府提供5萬元,學校自籌0.5萬元,共計6萬元。

(2)資金分配:

專家顧問費:人民幣654.38+0萬元。

科研業務費:2萬元

圖書資料費:654.38+0萬元。

印刷出版費:2萬元

7.預期結果

(1)項目結論報告;

(2)編寫《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系列叢書:

教師論文(或教學案例)集錦;

b校本課程分為“四大系列”——學科活動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校園文化課程系列等。,並且有四種類型,即閱讀、學習資料、教學資料、專題資源庫等。

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

(3)校園文化發展成果(方案),包括結合學校三期工程建設發展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物質文化成果: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域文化)、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墻(墻域文化)、嶺南畫派、海韻詩詞、海韻書法經典畫廊(畫廊文化)、教師辦公文化;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形成大壹校史系列教育素材;班徽、班旗等。

(4)項目成果資源庫或網頁。

  • 上一篇:反傳統武俠片
  • 下一篇:靜坐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