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唐山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唐山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在古代,人們除了貼窗花,還要貼門神、桃符、春聯。貼門神,據說起源於唐太宗即位初期。那時候,每天晚上,他都聽到臥室外面有鬼哭,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知道這件事後,秦將軍和尉遲恭主動為唐太宗看門,從此唐太宗睡得安穩。但他又不忍心讓這兩個戀人長期守著,就讓畫師把他們的畫像畫下來,貼在宮門兩側,以辟邪。此後,秦、魏兩位將軍被百姓奉為門神,畫像年年張貼,年年更換。貼桃符也是避邪的意思。它被稱為符濤,因為桃木可以辟邪。壹般畫壹個象征案,寫壹類鎮邪的咒語,比如“姜太公在此,萬般皆禁”或者“此處有令,萬惡皆遠”。貼對聯是後人在桃符的基礎上寫對聯,在對聯的基礎上變成對聯。對聯不再使用符文和符咒,壹般是吉語故事,用詞工整,對仗對仗。到了宋代,對聯開始興起,但當時還叫“符濤”。王安石《壹月天》詩中有雲:“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總以新桃換舊桃。”直到明代,對聯才真正取代了桃符。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住在金陵(今南京)時,除夕夜,官員、文人墨客家中貼對聯,過年期間,他親自微服登門拜訪。看到壹家不貼對聯的,壹問就知道是屠夫,於是親筆題寫:“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從那以後,春聯開始在農村和城鎮流行。對聯的內容多種多樣,或抒胸臆,或歌頌時局,或描繪春天,或追求人生理想...

第三,辭舊迎新。

過年本來就是正月初壹,人們過年的習慣都是臘月三十。

這壹天壹大早,家家戶戶都開始放鞭炮慶祝“年”。然後去祖墳“祭祖”,現在叫“燒紙”。迷信的傳說是,這種黃紙剪成銅錢,燒了以後可以變成“錢”,供死者享用。現在的人都不信了,但是對祖先表示尊敬和懷念,這是壹種心理上的安慰和滿足。燒紙回來就是“拜神”,也就是去寺廟、廟堂、廟堂“拜香”,在路口、小橋、水井、河邊等處供奉香燭,以保來年平安。臘月三十的早餐,豆腐或豆芽壹定要配菜。“豆腐”諧音為“逗幸福”,意思是全家人吃豆腐都會有“幸福”。“豆芽”意為“上升”,即希望“事業騰飛,財路發達。”午餐很講究。主食是米飯幹飯,不少於八菜四碗。雞魚肉肘子應有盡有,其中“魚”是吃不完的,是“壹年有余,吉日不止”的吉兆。“魚”和“魚”是諧音。這個習俗,據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顏英留給後人的。他提倡“吃魚不要翻身”,從此流傳下來。

臘月的晚上被稱為除夕。“除”是去的意思,“晚上”是晚上。除夕夜的本意是去掉今年的最後壹夜,意為辭舊迎新。在這壹天晚上,最常見的事情就是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壹頓快樂的年夜飯。灤河流域的人們這頓飯壹定要吃餃子。餃子的起源取除夕之夜“年輕時交朋友”的意思。餃子習慣稱之為“扁食”,在《清稗筆記》中有記載:“餃子、點心、碎米或面條皆可。裏面有餡料,有熱湯面蒸餃,有湯水水餃。”餃子除了配餐方便好吃,還因為形狀像元寶,所以吃餃子土吉利。因為人們經常放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在餃子裏,如果妳吃糖,就意味著妳過著甜蜜的生活;吃銅錢,表示來年有錢;吃花生就是長壽,因為花生又叫長壽果,寓意長壽;如果妳吃棗和栗子,妳會很早結籽...現在看來,這當然是壹個笑話,但它反映了人們祈求新的壹年好運的願望。

吃年夜飯,熬通宵,叫做“熬夜”或“熬到半夜”。孩子不願放棄最幸福的時刻去睡覺,而大人則古今相談,保夜平安,迎新年。蘇東坡《守歲》詩中有壹句詩“兒壯不睡,夜樂”,可見“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熬夜到半夜時,室內外都點上油燈或蠟燭,稱為“化煞”,意思是把每個角落不吉利的東西都帶走,也有驅鬼辟邪的意思。午夜,也就是除夕零點,迎來了新的壹年。這時候燃放鞭炮,告別舊年,迎接新年。

除夕午夜放鞭炮是必要的。在古代,竹子是被焚燒的,因為它是空心的,而且多節。燃燒後,竹筒內的空氣因熱膨脹而爆裂,發出嘟嘟聲。魏晉時期,發明了火藥。有些人把火藥放進竹筒裏,然後引爆,使其聲音更大。那時候叫“鞭炮”。北宋時有火藥包裹的煙火,分單響和雙環,改稱“爆仗”。後來,許多小“鞭炮”串在壹起,被稱為鞭炮,以至於點燃後響個不停。放鞭炮的初衷是為了辟邪。相傳古時候有壹個長著人身體的妖怪,藏在深山裏,非常殘忍。每年都出來害村。但它怕光怕噪音,只要聽到鞭炮聲就害怕地跑開,所以人們在歲末年初燃放鞭炮以求平安,這也給節日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除夕過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叫“贏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而是壹種避邪的硬幣形產品。最早出現於漢代,正面有“千年萬歲”、“天下太平”、“除惡”等吉祥文字,背面有龍鳳、龜蛇、雙魚、鬥劍等圖案。直到唐代才有散錢說。《子同治鑒》二十六卷記載,楊貴妃生下壹子,“玄宗親自看了,賞賜貴妃金銀金錢”。“洗兒錢”是玄宗為剛出生的兒子辟邪的護身符。宋代以後,春節發錢的習俗演變成了給孩子的“壓歲錢”。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記載:“用彩繩穿錢,編成龍須,放在床腳,叫壓歲錢。長輩給孩子的也叫壓歲錢。”民國以後演變成用紅紙把錢包起來,送給孩子和晚輩。100字寓意“長命百歲”,壹個銀元寓意“利潤百萬”。硬幣換成紙幣後,長輩們喜歡給孩子們用數字連接的新鈔,祝後代“財運亨通”、“升官發財”。“壓歲錢”顯示了長輩的祝福、喜愛和寵愛,也給每個人留下了難忘的童年印象。

四、但是正月十五“年”還沒過完。

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過年的氣氛依舊。人們活動的重點是走親訪友或從事壹些民間娛樂活動,但也逐漸接近尾聲。

正月初壹,俗稱“大年初壹”,吃完早飯,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給鄰居拜年。晚輩拜年時跪下磕頭,說吉祥話:“祝您新的壹年萬事如意,增壽添福,樂如東海,壽比南山……”,長輩會用壓歲錢獎勵晚輩;家人或鄰居互相拜年,說:“祝XX新年快樂!”對方回復:“新年快樂,妳也是!”然後說幾句吉祥話。主人接待客人時,要敬上香煙和茶葉,並準備好糖果、花生和瓜子給客人吃。聊了壹會兒,客人就走了,去了第二家。

正月初二和初三是侄子們給爺爺奶奶和叔叔們拜年的日子。民間有個說法,初二初三侄子拜年。侄子去老人家拜年,除了其他拜年禮物,還得帶兩斤豬肉,說明是親戚關系。

正月初四之後,是給其他親戚朋友拜年的日子。親戚朋友要辦酒席敘舊酒,彼此增加友誼。

正月初五,民間稱之為“破五”。之後,人們會有娛樂活動,如唱戲、唱皮影、打鑼鼓,跳秧歌更為常見。人們載歌載舞,盡情歡樂,慶祝新年。正月十五過後,“過年”的喜慶氣氛就會消失。

春節習俗是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的壹部分,是珍貴的民俗文化。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它的活動是無止境的;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千百年來不斷流傳下來;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深深植根於群眾的思想意識之中。本文所列舉的過年習俗雖然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群眾,但也應該是優中選優,因醜而棄,保留和發揚優秀的習俗文化,植入新的內容,使古老的傳統文化為建設科學和諧的社會主義文明服務。

  • 上一篇:DOTA中老虎前中後三期裝備流程要具體!
  • 下一篇:因佛教影響的傳統節日除了盂蘭盆節還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