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而言,商業倫理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們首先需要壹個合理的途徑去解釋它,傳播它。如果讓壹個專心於經營的企業家(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業主)去闡釋和應用這個繁瑣的理論來教化自己和員工,便顯得頗不現實。那麽,如何讓企業對這個生僻又看似無意義的字眼產生濃厚興趣呢?這是個大難題。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多數企業家都開始重視“企業文化”這個近乎現實壹些的課題的建設。我們便從這裏找到了契機。
作為道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對價值、利益、善與惡等判斷的倫理觀念,也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了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去。從中國傳統哲學汲取思想運用到現代管理,是大多中國企業家所采用的做法。他們自儒、道、釋的學說中,提煉適用於自身企業特征的論點,借以發揮——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基本元素,儒、道、釋的哲學追求總體上是積極和向善的,它們在歷朝歷代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看儒家文化對當代企業商業倫理觀念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企業經營的影響最為深刻,這除了歷史文化稟賦之外,更有企業家對儒學和企業經營法融合的興趣的原因。例如,僅是《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壹名句便感染和啟發了許多人。細想之,確如此。制定商業計劃,要遵循人之所需,尊重市場所需,自己都不能信賴的產品,何以銷售與他人呢?制定用人制度、對外公關策略,要循人才之需要,社會之需,自己都不滿意的崗位制度,何以讓他人稱道?經營中的方方面面,皆如此理。所以,很多人借此句演繹出“換位思考”、“別人是自己的壹面鏡子”等等這樣時代理念。
當然,我們身邊的反面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譬如在某些地區的中小餐飲店有這樣壹種說法:自家做的飯菜家人壹般都不會食用的。為什麽呢?因為其深知飯菜加工的衛生環境之惡劣,深知摻雜的配料是如何之劣質。既然如此,何又售予他人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道教文化對當代企業商業倫理觀念的影響。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是說做事要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壹樣,即始終要謹慎從事。這是老子的智慧的傑作,也常作為企業家經營的座右銘。
“慎終如始”壹種責任的態度,它要求企業始終不能違背經營的壹般道德要求——承諾給消費者的、給員工的、給社會的,要恪守如初。企業的初始心願壹般都是積極美好的,他們並不希望通過舞弊來獲得利潤,然而在過程中受到了不斷的磨礪和誘惑時,有些人放棄了正直,有些人則恪守如初。的確,市場運動規律是復雜的,甚至令人難以捉摸,但能堅守自己的正直信念,堅持承諾嚴格履行,終究會贏得勝利,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反之,那些壹直向社會炫耀自己的“誠信”和“實力”的企業,如果不能給社會同樣的答復,終會壹敗塗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再來看看管理界傳播得十分熱門的“舍得”理念:“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這是佛家精神的經典體現。
佛家認為,萬事萬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壹樣。商業中,“舍”就是付出、投入,是對社會的貢獻、,“得”是成果、產出,是社會的認同。所以,“舍得”作為壹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企業家常用來權衡價值的指導思想。不懂得取舍,企業就會變得脆弱——王石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缺錢對民營企業並非壞事,因為資金有限,不允許妳盲目投資,不允許妳犯大錯誤。如果妳的戰略目標不清楚,又沒有控制能力,錢多了反而是壞事。我常對那些為缺錢而發愁的企業說,恭喜妳呀!妳犯不了大錯誤。”
除此以外,企業家們還通過“精益求精”等壹些古訓演繹為當代質量觀,並提出“質量重於泰山”,隨之又依照這個理念制定出關於質量方面相關的行為準則,在企業內部推廣;再者,企業家還循著傳統文化思想的路線,按照“舉賢才”的觀念,便制定出壹些列以“尊重人才”為目標的表現形式,即制度、態度、行為準則等。
這樣壹來,對構建和諧的商業倫理體系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