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壹方面來源於商品生產的提高和發展,是科學技術成果的效用,使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和新門類不斷湧現,這裏就包含著新的文化因素,使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不斷增加;
商品經濟的發展另壹方面來源於商品流通的通暢與開拓,是市場領域的擴大和商業網絡、商業組織高效運作以及商業文化發展的成果。
使商業的營銷環境在改善,商業的物質技術設施在充實,商業的服務素質在提高,這使商品的價值能夠更好地實現。生產和流通的發展都伴隨著商業文化的發展,促進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有力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既要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這裏包含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因素。
這些因素都會在商業活動中反映出來。如果商業的價值取向、商業文化的運作符合商品流通的規律,符合國情,就會成為助力,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如果相反,逆向運作也會成為阻力,影響甚至阻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
十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對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是如此,對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也是如此,這是不容忽視的。
三、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水平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各個過程中都要體現出來。
這裏有觀念問題,有物質技術設施和環境問題,也有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等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實力和文化素質的反映。
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結合部、生產價值的實現力,商業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四化”建設的重要的、最活躍的部分。
商業文化的建設從觀念、設施和組織等方面推動商業加速現代化,使市場運行能夠高效率、高效益地進行,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推進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擴展資料:
我們所說的商業文化,是指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現代特色的商業文化,主要由如下內容構成:
商業精神文化
任何商業企業或從商者個人,在商業實踐中都必然遵循著或表現出壹定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它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緊密聯系,高尚的精神文化壹旦升華為商業活動的最高準則的時候,就是壹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商業的精神文化的本質是精神,是壹種深入人心、堅定不移的信念,可以表述為壹項原則、壹句口號、壹種信條等等,還可以借助“廠歌”、“店徽”等形式使之具有聽覺、視覺的識別效果。
商業精神文化的巨大意義在於對外樹立美好的社會形象,從而強化競爭能力,對內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員工凝聚力和創造智慧。
商品文化
凡成功的商品,都應有壹定的文化內涵,甚至可以展示民族的文明水平、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常表現於商品的質量、外觀、名稱、包裝等許多方面。
有壹種專供老人搔撓癢處用的狀如微型小手的竹制品,本來俗名叫“癢癢撓”,後來有的商家把它改稱為“孝子手”,文化韻味大不相同,銷路大增。
時下,不少古代文學名著的封面被出版商設計成紅綠藍紫、花裏胡俏、俗不可耐。這是部分圖書商品外觀文化品位低下的突出表現。歸根到底,商品屬於人民。
但商品的功能千差萬別,消費者本身的需求同樣千差萬別,商品文化如何實現雅俗***賞,並積極引導消費者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確是壹件必須解決而至今未能解決好的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
文化
我國素稱文明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歷來懷有良好的願望。這種文化意識必然要體現到商品品牌的確定、商號的命名、商標的設計等方面中來。
按傳統習俗,品牌壹般選用具有美好的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事物名稱或文字,有時還考慮商品的功能、特色等因素。前者如“綠葉牌襯衫”、“小白兔兒童牙膏”、“金星電視機”等;後者如“狼狗牌保安門鎖”、“無敵牌蚊香”等。
商號、店鋪的命名重在體現吉祥、順利、發達之意,如“泰興”、“順達”、“恒源”等。傳統的中藥行業的商號名稱尤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意蘊,“普濟”、“延齡”、“益壽”、“回生”等店名隨處可見。
商標作為商品的圖案或文字標識,與品牌緊密配合,體現了同壹的文化內涵。壹切殖民化、封建化、粗俗化的品牌、商號、商標都必須予以排斥。
營銷文化
商業的根本任務是實現商品交換。營銷是聯接生產與消費的紐帶,是系列性商業活動的中心環節。
從直觀上說,營銷文化指櫥窗藝術、櫃臺藝術、廣告藝術、展銷藝術等;從內涵上說,則包括經營意識和商業哲學。文明、健康、優美的營銷文化可以“創造顧客”,給商業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
所謂“壹樣貨,百樣賣”,說的就是商業員工在營銷文化方面所達到的境界的差異。日本東京壹家公司的員工向壹美國顧客售出壹只不合格的索尼唱機,發現後,為對顧客負責,先是找遍了東京幾十家旅館。
最後才發現顧客遺忘在旅館裏的壹張他的住在美國的父親的名片,接著壹連向美國撥通了三十五次加急電話,終於找到了這位住在東京的顧客,並在五分鐘內登門送上新唱機,還贈蛋糕壹只、毛巾壹條、唱碟壹張,表示歉意,又向顧客宣讀了公司的事故記錄。這家公司全體員工的營銷意識不愧為商界楷模。
商業倫理文化
商業活動中,商業員工與顧客的關系是第壹位的,而人與商品的關系是第二位的。因此,倫理文化也叫公關文化。
無論是傳統商業還是社會主義商業,都必須珍視對人的忠誠、關心和尊重。壹些商業企業提出的“七聲”、“五要”、“四不”的文明用語規範,正是社會主義商業優秀的倫理文化的體現。
“七聲”指營業員從開始接待顧額到最後送別顧客,應有招呼聲、介紹聲、唱款聲、解惑聲、回答聲、感謝聲、道別聲。
“五要”指員工對顧客說話要殷勤體貼,要講究分寸,要音量適當,要準確簡煉,要尊重人格。“四不”是不強詞奪理,不傷風敗俗,不含糊敷衍,不諷刺挖苦。
商業環境文化
廣義的商業環境包括城市的商業建築、商業設施,以及整個社會影響商業活動的環境氛圍。狹義的商業環境指店堂的設計、配套服務達到的水平。購物環境設計巧妙,色彩協調,令人賞心悅目;商品展示合理,價格標註清晰,顧客選購方便,這些都是商業環境文化必須關註的問題。
我國的商業文化科學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誕生,並日趨完善,標誌著我國商業建設從技術中心、商品中心、利潤中心向文化中心的轉軌。我們有理由預料,這壹轉軌的結果,將使我國商業形態及其理論發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變革。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商業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態勢,許多工商企業已深知,商業文化是從更深層次提高服務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它們不但努力開發自身的文化潛力,並且還積極引進外部可資借鑒的先進經驗。
但是,從總體上說,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大潮的客觀需要。如泛市場經濟觀念的擡頭,公平競爭機制的不完善,“以顧客為上帝”的服務意識的不到位,以及制假售劣,唯利是圖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商務活動中,成為現代商業文化建設的消極因素。
應當說,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出現上述情況,並非完全不可思議;然而,換個角度考察,卻正好說明加強社會主義商業文化建設的迫切性。
百度百科-商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