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了看,全是斷壁殘垣。
高天闊地之間,它就像被遺棄的巨大積木,胡亂地“堆砌”在那裏。
有壹些“積木”已經塌掉了,露出“衣不遮體”的墻壁。還有的房子就像打了補丁,經歷過反反復復的縫補,已經不見了原來的模樣。
房子周圍的雜草是許久無人打理的樣子,它們自由自在、野蠻生長,遠遠望去,就像壹片綠洲中的廢墟。
當時我有點納悶:這裏是這座城市的中心地帶,怎麽會有如此殘破建築群呢?
那就只有壹個原因:它壹定不是普通的廢墟。
向馬路邊上賣甜粽的維吾爾大叔打聽了壹下,他說,這個地方叫做高臺民居,是和喀什噶爾古城壹樣有著千年 歷史 的“迷妳小城”。
高臺民居,雖然殘敗,但不乏味道,拱形的窗戶帶著濃濃的維吾爾族風情,很有年代感。
在過去上千年的時間裏,這壹片“被遺忘的角落”擁有過繁盛,經歷過沒落,熱愛探險、旅行、攝影的人們來到這裏,留下影像和腳印,卻無力改變它的命運。
當時我圍著這壹片舊跡轉了壹大圈,發現每壹個出入口都有人把守。
根據路邊牌子上的“溫馨提示”我才了解到,這裏在做修繕,危房改造中,不允許外人進入。
還好,它沒有被遺棄。
旅遊 歸 旅遊 ,人家的規定要遵守,於是我放棄了進入高臺民居內部的打算。
匆匆拍下幾張照片,心有不甘。
本以為就此別過,沒想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隔了幾天,我再壹次來到這個地方,拜訪喀什土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吐爾遜大叔。
我驚喜地發現,大叔家作坊的後門,有壹條通往高臺民居的小路。
於是,在吐爾遜大叔的帶領下,我們幸運地進了“城”。
高臺民居內部比我想象中還要破舊,胡亂拉扯的電線走位、毫無章法的街道布局,給這座老城增添了許多迷幻的色彩。
為了防止房子倒塌,人們用木板和木棒撐起危墻。
殘破的玻璃窗映著湛藍的天空,新砌的磚墻掙紮著告訴人們:這座城還活著。
這座城還活著,裏面是有人居住的。
雖然門庭簡陋,虛掩的木門和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堅定地告訴人們:這裏有我們的家。
當時正值傍晚,放了學的小學生在搖搖欲墜的危樓下穿梭玩耍。
路邊的小賣店裏點著昏黃的燈,售賣著壹些小孩子喜歡的廉價的小零食。
鋪中幫爸媽看店的維吾爾族小朋友看到我們幾個外地人,表情驚訝。
即便身處壹片沒落之中,人們壹如既往地熱愛著生活,盡己所能把自己的家園打扮漂亮。
旺盛的花草也並沒有因為自己出生在壹片殘骸之中,就停止生長。
喀什分為老城和新城,東湖公園幾乎是新舊兩城的交界處。
東湖公園旁,高臺民居就像壹片“影子”,將新城區的大片商品房映得光亮。
在喀什,不同民族的各種文化隨時隨地都在融匯碰撞、互相影響。
關於高臺民居,有兩個重要的看點。
壹是,這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喀什土陶技藝。
如今,在高臺民居上依然留存著數家土陶作坊,有的已經傳承了四五百年。
他們所燒制的陶器,在過去的歲月中和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見證了壹段 歷史 的演化,記錄著喀什生活的變遷。
此外,高臺民居下有壹條河,河邊生長著大片的蘆葦。
城市裏中心的蘆葦蕩,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象。
夏天的時候,蘆葦蕩裏壹片郁郁蔥蔥,秋天這裏就變成金黃。
蘆葦蕩上面有壹座鐵橋,人們從這裏走過,拍照還是很有感覺的。
拍下這些照片之後,我已經有壹年的時間沒有再去過喀什,沒有再到過新疆,不知道高臺民居現在的狀況怎麽樣了。有消息稱,這裏已經被保護起來,將來會成為壹個重要的景點。
我也相信,作為喀什最有價值的壹片廢墟,它壹定可以好好“活”下去。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 旅遊 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註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壹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