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內哪個學校的文化人類學和地域文化研究比較好?中山大學和雲南大學怎麽樣?

國內哪個學校的文化人類學和地域文化研究比較好?中山大學和雲南大學怎麽樣?

中山大學也不錯。

-關於人類學

人類學是壹門以人類社會和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涉及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儀式、經濟生活、民族認同、社會文化變遷等等。人類學通過對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全面考察和比較,為我們提供了壹個更好的視角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外來文化。在歐美許多國家,人類學經過壹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著名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的基礎學科,對20世紀的哲學、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世界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的進程,世界各國都在經歷著社會和文化的巨大變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沖突越來越嚴重。人類學因其獨特的理論和視角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山大學人類學

中山大學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人類學的先驅,也是中國第壹所重開結構人類學的大學。早在1927年,傅斯年和顧頡剛創辦中山大學歷史與語言研究所時,就成立了人類學小組。早期人類學家深入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村寨,進行體質測量和文化調查,了解他們的情況,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如今,中山大學結構人類學與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已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通過研究世界各民族,可以描述和探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適應和變遷,進而探索解決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法,培養出壹大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

目前,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是我國人類學基礎教育的重要基地,專業設置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具有國際學術前沿。還強調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市廣泛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野外實習,加強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以科研促進學科發展。

人類學系在對外交流中積極爭取社會支持,積極組織和參加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提高學術地位。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堅持人才引進和在職學習並舉,從英國、日本、香港和內地重點大學引進壹批有能力、有潛力的研究人員。

在學科建設方面,逐步完善學科設置,完成教學科研改革。新成立了4個教研室,分別是人類學教研室、民族學教研室、考古學教研室、民俗學教研室。招收人類學、考古學2個本科專業,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民族學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在科研方面,積極探索申報科研項目的渠道,例如,積極申報國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項目,同時爭取橫向項目。在考古方面,積極配合國家文物局和三峽文物辦公室開展研究項目;2005年9月,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簽署了《廣東省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建設協議》。人類學方面,2004年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淩雲縣共建“淩雲縣教研基地”;2005年9月,與貴州各級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縣建立了“水書研究基地”。2006年6月,中山大學四川人類學教學研究基地與四川民族學院在成都成立,中山大學四川民族學院平武教學研究基地在四川平武成立。實習基地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學生的野外實習問題,也拓展了教師的研究空間。此外,我系還積極爭取國外研究基金,已獲得福特基金、露絲基金、哈佛燕京學社的相關資助。積極參與世界銀行的咨詢工作,獲得了壹系列關於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課題。

在學術研究平臺建設方面,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是:壹是引進國內壹流人才,加強前沿課題研究,發揮本學科優勢,把握學科發展新趨勢,在中國全球壹體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研究、本土知識與現代生態產業研究、民族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等方面產生國際接軌的成果;二是建立歷史人類學重點學術研究基地,設計跨學科課題,多渠道申請研究經費,依托基地集聚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代民族與地方經濟、東南亞大通道、民族宗教問題、邊緣人與極端信仰等領域產生壹批開創性學術成果。

人類學系有32名教員。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講師6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2人。黨政管理人員(含流動編制)6人。

-專業介紹

結構人類學

本專業是壹門描述和探討人類文化的個性和獨特性,了解人類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基礎學科。在現代社會,人類學知識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專業可以了解不同人群生存發展的智慧,探索人類文化適應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尋求解決人類社會各種實際問題的方法。當代人類學知識已廣泛應用於社區發展、社會評估、文化咨詢、民族宗教、跨文化管理等領域。

本專業培養視野開闊、實踐能力強、具有現代科學思想和優秀人文素質,掌握壹整套人類學基礎理論、調查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專業人才。

學生畢業後能勝任文化、宗教、政策研究、民族、旅遊、傳媒、民政等部門的工作,以及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事業單位的行政、文秘和各項管理工作。

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民族學、語言人類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

核心課程:人類學導論、民族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理論、人類學方法、考古學、民族誌、經濟人類學、民俗學。

考古專業

該專業通過對人類遺跡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探索人類及其體質、文化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尋求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規律。當代考古知識已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旅遊、藝術、建築、軍事、歷史、宗教、教育、生態等,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專業培養掌握紮實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技能,能夠勝任文物考古研究的專業人才。

學生畢業後適合從事考古研究、文物鑒定、博物館、文化旅遊等部門的工作,以及行政機關的文化管理和與文物相關的商業活動。

本專業以中國考古學為主,系統學習人類學基礎知識,註重野外實踐基礎訓練。

核心課程:中國古代史、人類學概論、考古學概論、史前考古、秦漢考古、夏商周考古、魏晉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實踐、民族考古。

-重點學科

2002年,人類學系被評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成為當時中國僅有的兩個人類學重點學科之壹。2003年,人類學被廣東省教育廳認定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該學科具有深厚的學術積澱,是中國最早重新設立的人類學學科,也是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以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民族與地域文化研究和民族考古學為重點建設的研究方向。編寫了壹系列教材,在城市人類學、宗教人類學、醫學人類學、考古人類學等子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人類學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相結合,在區域文化發展、社會綜合評價、民族文化保護、發展戰略研究、人文旅遊規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廣東省各級政府部門和雲南、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政府提供了咨詢和決策依據。

該學科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良好的學術聲譽,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項目和各類橫向課題,科研水平較高,人均科研經費和發表作品在文科名列前茅。我們與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東京大學、李杜大學等海外大學建立了長期的科研合作關系,並多次召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加強學術交流。

此外,本學科圖書資源豐富,教學科研設施齊全,建立了人類學博物館、人類學實驗室、多媒體工作室和攝影工作室,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名師介紹

周大明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中國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都市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CSA主編,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訪問學者,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多次赴香港、澳門、臺灣省、加拿大、日本、荷蘭、意大利等地講學和學術交流。主持國家、省、市、國際基金項目20余項,在國內外獨立及合作發表著作8部,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12篇被SSCI收錄)。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人類學和民族研究。作為世界銀行專家,對我國南方和西北多個省區進行了社會綜合評估,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東南沿海散工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珠江流域民族與文化”。目前,他帶領的團隊主要從事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城鄉社區研究和參與式評估。主要著作有:《中國民族與民族關系》、《20世紀人類學》。主要論文有:《論潮汕文化與潮汕人》、《論族群及其關系》、《應用人類學與中國實踐》等。2005年獲中山大學銅山獎、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當代華南宗族與社會》。

馬國慶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系副主任。兼任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都市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秘書長,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副主任。65438-0997取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社會學),導師為費孝通先生。曾在北京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任教,擔任東京都市大學社會人類學客座助理教授,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家庭與社會結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曾參與國家民委“22個少數民族65438+萬人口社會經濟綜合調查”項目,擔任項目秘書長、內蒙古東北少數民族課題組組長,負責該地區少數民族的調查研究工作。曾主持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漢民族社會結構與周邊社會的互動——以華南東南亞研究為重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生產與民族認同”,日本學術振興會組織的研究項目“中日傳統復興與創造的人類學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的家園與社會結構》、《走進他者的世界——文化人類學》等。主要論文有:《分家:分家中的繼承與結合——中國分家制度研究》;宗族復興與人群結合;祖先的繪畫力量:流動宗族群體與社會記憶——以東南漢族為例:日本家族與中國家族等的比較研究。曾獲第六屆哲學大禮堂優秀科研成果壹等獎(《家與中國社會結構》)、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人類學概論》)、北京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劉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歷史系1982畢業,西北大學文博學院1985碩士畢業,中山大學中文系1988博士畢業。他訪問了日本東海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學、人類學、考古學。近年來主要致力於基督教在廣東農村的田野調查與研究,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的研究,以及相關民間信仰的研究。負責廣東農村基督教的文化人類學調查與研究,國家計劃辦公室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史研究,教育部日本考古資料煉金術研究,古代命理學與早期道教研究——以考古資料為中心。主要著作有《宋商周金文註》、《漢魏石刻年表》、《宋代金文輯註》等。主要論文有:《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東漢鎮墓所見神藥》、《老子二思想雜記》等。近年來,他的文章在國內及日本、香港和臺灣省的重要雜誌上發表,並多次參加國外大型國際研討會。他的考古發現和早期道教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2002年《宋代商周青銅器銘文筆記》壹書獲第三屆教育部優秀成果獎和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教學實踐

人類學的應用:國際人類學發展的壹個重要趨勢是應用研究。許多人類學家參與政府、跨國公司、城市規劃和項目投資等咨詢服務。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發展過程中,既重視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又強調應用。許多教授和研究生都親自參加過文化咨詢和社會評價活動。

l項目策劃: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策劃。65438-0999年,我系鄧啟耀教授與其他學科專家合作,成功策劃並主持了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主題館“人與自然館”的論證、設計和制作,該設計獲李嵐清副總理優秀獎。參與策劃和組織“民族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高級國際研討會”的3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和政府官員認為,這壹構想的實現對亞洲乃至世界具有“示範意義”。2000年,由人類學系師生主持和參與的深圳民俗村“藏族文化區”規劃設計獲得成功,出版的少數民族叢書也極受歡迎。2000年,人類學系教師還參與了廣東科技園項目的前期論證。這些咨詢不僅顯示了人類學知識的價值,而且客觀上宣傳和普及了人類學。

社會評價:近20年來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使人們在投資項目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其生態環境和社會效應。社會評價的目的是評價項目的實施情況和潛在的社會影響。人類學家利用實地調查的經驗和創造的PRA技術,在各種項目的社會評價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我系師生還參加了多項社會評估工作。如:2000年,周大明主持了“世界銀行貸款綜合開發項目”、“世界銀行貸款江西太甘高速公路項目”、“世界銀行貸款江西省農業綜合現代化項目”2001的第壹次社會評估。它們都得到了世界銀行項目專家的認可和贊揚。目前只有國際投資項目需要社會評估,但隨著社會評估的重要性逐漸被我國政府和企業所接受,人類學在該領域將大有可為。

-優秀的課程

2006年,《人類學田野調查實踐》被評為廣東省高校精品課程。

人類學系1981復課後,野外實習壹直是辦學特色。田野調查是人類學專業本科必修課之壹(人類學8學分,考古學12學分),也是研究生(碩士生田野調查時間不少於3個月)、博士生(博士生田野調查時間不少於10個月)的基礎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以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為主,課外實習、科研實習為輔的完整體系,促進了野外考察實習的深度和廣度。

深層次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近年來,我系提供的野外實習包括五個層次:1、課程實習、針對某門課程的相關調查研究;2.課外實踐:從95級開始,我系提供實習機會,到廣州相關文化藝術單位義務講解,多方面培養學生能力;3、暑期實習,大四學生利用暑假進行大規模正式實習,由老師帶領;4.科研實踐,學生參與老師的項目進行實踐;5、畢業實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進行練習,最終完成畢業論文。廣度的拓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2000年至今,我系學生足跡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既有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地區;珠三角既有經濟落後地區,也有經濟發達地區。學生撰寫了65438+1億多字的田野調查報告,並以此第壹手材料形成了許多高質量的論文。他們在各種雜誌和文集上發表了50多篇論文,出版了5本專著和65,438+0篇畢業實踐論文。此外,還拍攝了120盒DV磁帶和大量容量超過10G的數碼照片,涵蓋了彜族、布依族、苗族和畬族的風俗習慣、葬禮、婚禮、宗教儀式、巫師驅邪和治病儀式等。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相關專業提供了參考。許多優秀的調查報告被各級機構采納,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詳情請訪問http://202.116.65 . 193/gjjjxcg/任磊/index.htm

-設立特別獎學金

l中國野外研究基金

“中國田野研究基金”是由新富教育集團和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共同發起的開放式教育基金。其宗旨是為優秀大學生提供實地研究資助。目前由新撫教育集團、中山大學中國民族研究中心、新疆航鐵票務有限公司資助。

“中國田野研究基金”旨在促進學術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培養有潛力的跨學科學術人才。該基金鼓勵深入、基於實地和基於詳細數據的分析和研究;鼓勵社會調查人員參與實地調查;鼓勵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在現有或全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取得創新成果。

本基金為優秀大學生(包括全日制三、四年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提供資助,力求通過實地調研,讓他們深入了解所研究的地區、村莊、社區,形成學術研究成果。

“中國田野調查基金”每年設立壹定數額的基金(目前基金為每年65438+萬元),用於支持優秀大學生進行田野調查。實地研究經費的多少取決於課題的大小,最高10000元,最低2000元。

詳情請訪問:http://202.116.65 . 193/gjjjxcg/任磊/tydcjj.htm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獎學金和助學金

人類學系捐贈基金會在本系設立人類學系獎學金,目的是鼓勵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立誌成才,在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中取得優異成績,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本系設立人類學系獎學金的目的是幫助學習期間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人類學系獎助學金每學年評定壹次,面向人類學系二年級及以上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金額為1,000元。

詳情請訪問http://202.116 . 72 . 241/old/xkjs/xkjs-jxj 1 . htm。

l“尚承祚獎學金”

尚柳巖,廣東番禺水口營人,是晚清花卉探險的最後壹支。尚花探之子尚承祚先生是“嶺南四大家”之壹。生前是中山大學壹級教授,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傑出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教育家。商的後人根據尚承祚先生的遺願,於2005年6月將他們的先輩商和尚承祚先生的約2000種、4200卷(件)捐贈給中山大學。為了感謝尚承佐先生壹家捐書,學校專門撥款10萬元作為獎勵。商的後人將家族藏書的錢全部捐給中山大學,設立“尚承祚獎學金”,作為日後求學的獎勵。該獎學金專門用於獎勵中文系、信息管理系、人類學系的學生,每年9名,獎金2000元。

l“尚承祚人類學獎學金”

2004年,尚承祚先生的兒子尚誌祥和妻子覃和用退休工資設立了“尚承祚人類學獎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異的人類學學生,每年獎勵5名學生,每人2000元。獎學金獲得者必須自願為人類學系服務100小時。

l "馬丁·霍爾人類學獎學金"

為了促進學生對人類學學術研究的興趣,普及人類學理論和方法,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設立了馬丁·霍爾人類學獎學金,由劉曉剛女士捐贈,用於資助人類學系和全校壹到三年制本科生學習人類學理論和進行田野調查實踐。該獎學金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馬丁·霍爾獎學金管理委員會管理。

就業情況

通過人類學系數年的系統培養和熏陶,該系學生以其專業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在企業、行政、新聞、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頗受歡迎。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為了單位的業務骨幹,在各自的領域創造了自己的壹片天空。

  • 上一篇:四川廣安的傳統童謠有哪些?
  • 下一篇:射頻幹擾抵消技術分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