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禮記》
不失色於人,指重視修身養性,經常保持氣定神閑得姿態,無論儀容、應對都是莊重大方,有規律,不輕率;不失口於人,指說話謹慎,不尋人之短,不傷人之痛,也不諷刺挖苦。
2、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禮記》
人有禮貌,待人做事講究禮節,說話恭敬文明,則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會與人相處和睦,不會傷害到別人,也不會被別人傷害;否則,待人粗暴,說話粗魯,無大無小,無長無少,難免與人發生矛盾,產生口角之爭,甚至拳腳之鬥。
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愛護別人的人,也會壹直得到別人的愛護;尊重別人的人,也會壹直得到別人的尊重。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4、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荀子》
人沒有禮節,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講究禮節,就不能把事情辦成功;國家沒有禮法,就會動蕩不安。
5、好言相待,舒心暖懷;惡語傷人,結怨招災。(俗語)
說話態度和氣,語言禮貌文明,會讓人心情舒暢,倍感溫暖;說話態度粗暴,出言不遜,會讓人心生怨恨,招來災禍。
6、良言壹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俗語)
壹句感人的話讓人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會讓人心裏有壹股暖流湧動;壹句傷人的話,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會讓人覺得心裏冰冷。
2.中國的禮儀文化有哪些
中國的文明禮儀有:尊老愛幼。
儀尚適宜。禮貌待人。
容儀有整。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裏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
中華民族素來註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 俗成的儀矩。
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任何壹個文明社會,任何壹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註重文明禮貌。
它標誌著壹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壹個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
壹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 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
3.有關國學禮儀的作文格式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
《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菜根潭》……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就像壹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國學是先人用盡壹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裏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沈積著壹個偉大的名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壹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位人生的真諦,從壹件小事,從壹句話,從壹個動作,從壹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
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 國學,需要我們用壹輩子去體會,而國學中的精華,壹生也學不完。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行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壹生都主張“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怎樣才是真正地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
這是世人對它的評價。“雲中世界,靜裏乾坤;冷靜觀人,理智處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無窮趣味。
我覺得《菜根譚》它真的看懂了這復雜的社會,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道德經》是我體會最深的,它總能用壹句短小而精辟的話把我們領到另壹種美妙的境界,那裏都是真善美。
這就是國學的力量,在國學中壹旦看懂人生,便會使生活升華到另壹個水平線——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沈浮,每次都以壹種平常的心態去看待,以壹顆平靜的心去面對。看輕人生的權勢名利,看穿世間的繁華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諦,超然物外,妳就會別有壹番滋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壹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也是老子壹生的堅守。
權勢名利都看輕了,世間就安靜了。 品讀國學,就是在品讀人生。
懂得國學,妳就懂得了人生! 國學經典伴我行 弘揚國學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舉國上下紛紛掀起了學習國學知識的熱潮,無論在校園裏還是校園外,國學知識的普及已貫穿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
在我們沈陽農業大學研究生院也舉辦了壹系列關於“頌讀國學經典,體悟國學之美”的相關活動,同學們積極參與,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在活動的籌備期間,同學們都花盡心思,查找了大量的資料,以期用多種新穎的表現形式將國學的韻味和內涵壹壹展現出來。同學們紛紛將自己的才藝與傳統的國學經典相結合,為大家帶來了壹種耳目壹新的感覺,有的同學展示了自己蒼勁有力、寓意深刻的書法作品,還有的同學進行了慷慨激昂的國學經典名句的頌讀,同時含英咀華,細細品味經典的魅力。
在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我們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讓我們在感嘆嶽飛“怒發沖冠”的報國之誌的同時,不忘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與李白壹起吟誦“天子呼來不上船”;和範仲淹壹起登樓遠望,心憂天下;同蘇東坡***同吟唱“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攜手張若虛壹同贊頌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總之,同學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來演繹著國學的精神和內涵,通過這壹系列活動,在學校營造了人人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同學們也仿佛置身於國學經典的寶庫裏,在感悟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的同時,亦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既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品位,同時也推動了國學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範圍,從真正意義上將“壹國所有之學”推廣開來,著實起到了尊重傳統文化,崇尚文明理念的真正目的。弘揚了中華文明,豐富了師生的精神生活,並發展了專業內涵,對於提高全校師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和現實意義。
關於“國學”壹說,最早產生於20世紀初,即中國文化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為區別於西學,當時人們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為國學。
五四運動以後,西風日盛,壹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客觀上鞏固了國學的概念。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學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和更自由的定義。
近年來更是出現了“新國學”的說法,而現在對於國學比較普遍的說法則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國學對於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來說,如同浩瀚宇宙中壹顆璀璨的星辰,閃爍著美麗迷人的光芒,它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影響著人的心智發。
4.什麽是國學禮儀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裏的“禮”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系密切。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
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
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的禮義標準。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禮俗的繼承是壹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5.國學禮儀 學會禮讓及正確的飲食習慣 教案
不學禮,無以立。
”就是說壹個人要有所成就,就 必須從學禮開始。可見禮儀教育對培養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 重要的意義。
我校把國學經典教育與文明禮儀教育相結合,著力提高少年兒童 傳統文化修養,與文明禮儀修養的認識,把“讀經典” ,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當 成自己的自覺行動,進而促進青少年的發展。 二、課程開發背景 鄭州市高新區百爐屯小學位於鄭州市高新區百爐屯村,是壹所農村小學, 本校的辦學理念是 “促全面發展 育陽光少年”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 挖掘每個孩子的獨特潛能,讓每個孩子張揚其個性,使他們心中都充滿陽光, 從而積極向上成長,個個都成為陽光少年。
但因為學校的學生都是農村孩子, 而且三分之二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父母平日裏忙於打工,無暇顧及 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很多孩子學習和生活習慣很不好,興趣愛好也很少, 同時學校認為壹年級是孩子由幼兒園到小學的轉折點,這是孩子各種好習慣養 成的重要階段,因此,開設國學與禮儀這門課程,這門課程選取國學經典中與 時俱在的精華部分,對學生進行國學的浸透與熏陶。通過書籍和禮儀的教導, 讓孩子懂得自立和懂禮。
使6—7歲的孩子,學習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 應有的禮儀與規範,使他們表達能力增強,性格更加開朗,從而促進兒童身心 健康發展。 三、課程設計 (壹)學習目標 1、我會正確誦讀並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片段,會誦讀壹些兒歌和講 壹些故事。
2、我會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片段對國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養成 學國學、愛國學的好習慣。 2、我能從國學中學習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