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麽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麽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壹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

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壹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這些國家的清明節與中國的傳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

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習俗。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4、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壹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壹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壹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

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

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上一篇:團堡鎮地方美食散文
  • 下一篇:在農村,如果30歲還沒結婚,是不是註定要單身壹輩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