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手法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壹個是畫圖法。工筆畫重彩畫。第三種是寫意(簡筆畫法),簡述如下。
簡圖
素描是人類繪畫最早也是最簡單的形式。中國古代稱之為“白描”,也叫“線描”。如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中國最早的帛畫,以素描為代表。早期的線描技法主要是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直到唐代的吳道子,線描才發展到多種粗細,可以形象地表現衣服褶皺的運動和粗細。北宋畫家李,可以說是線描法的代表人物。下圖是李的《壹幅次元電影》,將線條的特點表現到了完美的程度。
明代嘉慶年間,鄒德忠總結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在《畫有煙雲》壹書中提出了“十八般描寫”的思想。這十八個描述指的是:1。行雲流水,2。科科尤思渺,3歲。四號線。柳葉描,五歲。弦,6。蚱蜢,7。混合描述,8。頭釘,9。壹草,16。鼠尾,1。折斷的蘆葦。5438+04.竹葉15。橄欖16。蚯蚓17。棗子18。朽木。
以上十八種描述是古人根據當時的衣服(多為寬袍大袖)學來的。有些是唐朝以前就有的,有些是後來逐漸增加的。但這十八般描述並沒有囊括前人的全部描述,也有人將其簡化為五類或合並為三類。擅長素描人物的當代畫家董夢梅先生指出:十八以線描的形狀命名,是不恰當的。
工筆重彩繪畫
工筆重彩畫法是壹種造型工整細致,色彩豐富,有點裝飾性的繪畫方法。下圖是晚唐周時期的美女圖,是典型的作品。工筆重彩畫法適合用熟紙或絹,通常可分為六個步驟:
(1)畫稿:先用鉛筆或炭筆在稿紙上正確地畫出圖形,修改完善後再在上面蓋上繪圖紙。
(2)掛鉤:掛鉤有兩種方法。壹種叫勾繪法,即先用淡墨勾輪廓,再用重墨或重色勾主線。這種方法上色的時候不怕遮住原來的線條,畫起來也比較方便。另壹種叫勾填法,就是用重輕墨勾線,墨線無法遮蓋。這種方法使鉤線平滑。
(3)分染底色:為了表現面部和褶皺的不均勻變化,先在暗處分染壹重顏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用壹支筆蘸赭石,壹支筆蘸清水,然後先用彩筆局部染,即先用清水筆推女士臉頰,再用洋紅染。
(4)上色:仕女的傳統上色方法類似京劇人物的化妝,稱為三白法,即誇張額頭、鼻子、下巴三個部位的顏色比例,多用洋紅朱砂、藤黃,男子面部用赭石、朱砂、藤黃加少許白粉,再加少許白粉。
(5)遮色:在渲染上色後,為了使色調均勻或補救壹些不協調的部分,如面部壹般塗壹兩次淡赭色。
(6)增色:在最終完成之前,對眼睛、嘴巴、鼻子等關鍵部位再次進行處理,使其更加突出。在美女臉上的三白部分加入白粉,有時可以從紙的背面染出白粉,增強撲面粉的美白效果。壹般工筆人物畫常用的染法有:蓋染(平繪)、窄染(分染範圍窄)、寬染、疊染。
下圖是董夢梅老師演示的給慈母圖上色的步驟:首先畫草稿,勾線完成線描(頭發必須用淡墨多次渲染),然後拿兩支羊毛筆給衣服上色,分別用花青、朱紅、粉紅、黃色上色,然後再給衣服上色,再用赭色給臉上色,草綠色勾衣服, 並且最後用洋紅染臉以分出陰陽深淺,再用白粉染唇染石青。
寫意
五代時,石可的《二祖調心圖》是壹幅具有深刻禪意的畫。南宋畫家梁愷發展了減筆人物畫,開風氣之先,創造了大量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畫家。他的作品《潑墨畫仙女》和《李太白作詩》都用大膽簡潔的筆墨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魅力。自近代揚州八怪以來,出現了許多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的畫家,逐漸形成了中國人物畫的壹大潮流。
畫徒手圖形時,宜用原紙。通常先用炭筆在繪圖紙上輕輕勾勒輪廓(熟練的話不用炭筆勾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線,再逐漸畫副線和顏色,以免破壞整體的統壹性。
在綠紙上作畫時,壹旦失敗就很難修改,所以在用筆用墨時,壹定要考慮整體的和諧,強調的地方(如眼睛)壹定要畫得生動。用墨汁作畫後,要謹慎出彩,根據人物的結構和明暗關系表現色彩,增加色彩的變化,生動地體現人物的精神和表情。
下圖是李先生展示的《屈字行吟圖》。他的畫法是先上色,再勾墨線。首先用蘸赭石的羊毛筆畫壹張臉,用濃墨畫頭發,用花畫壹件袍。然後用小狼刷勾臉、袍的線條,再用赭石墨區分陰陽。最後,畫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