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2006年春節,民俗被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春節,民俗被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也是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漢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朝鮮、仡佬族、瑤族、畬族、京族、達斡爾族等民族都會慶祝這個節日。雖然我們共享同壹個節日,但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會有壹些獨特的關於春節的民俗。2006年,春節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魯文中國》采訪了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會長陳,和他壹起聊聊與春節相關的民俗。

陳(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妳能告訴我們春節的起源嗎?

陳:春節,也叫中國新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除了漢族,還涉及幾十個民族。春節是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幾個重要原因:

第壹,我們古人對天地時間變化的觀察是以太陽為基礎的。在這個觀察過程中形成了壹年回歸的概念,就是四季或十二個月的不斷輪換。而且這種輪換在時間上幾乎是固定的,於是形成了文化時間的概念:太陽的回歸分為四季和十二月,進而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壹方面是農耕社會發展的結果,另壹方面又反過來指導農耕社會的各種生產生活。

二是因為天地變化,循環往復。在這種變化和循環中,自然不斷生長,死亡,再生長。這個過程引發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拜,首先是對太陽的崇拜。因此,有學者認為春節等節日文化源於對自然的崇拜,是原始信仰的結晶。

第三,它是由人民和政府在特殊時期形成的壹種地方文化不斷積累和傳播而造成的。崇拜和慶祝(狂歡節)通常是結合在壹起的。起初,他們娛樂上帝,後來,他們娛樂人民以及上帝。於是,在壹個相對於自然休息的日子裏,娛神的感恩節慶典逐漸形成了以感恩和慶祝為主的節日習俗。後來權力的介入,在時間控制的背景下,固化了政權內部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於是,春節之類的節日就成了壹定範圍內的奴隸國、藩屬國或國家政權的文化。壹旦政權更叠,相關文化也會發生壹些變化。因為時間決定權屬於君權的壹部分,這壹點從西周開始,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春節時間的變化就可以證明。

第四,時間體系相對成熟後,民間創造的春節文化也非常豐富。於是,春天回歸後第壹時間開始慶祝的壹個節日就固定下來了,並逐漸豐富起來,包括不同地域的人們對慶祝的相互傳播和影響,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幾乎公認的春節。當然,以上是學術界對春運的看法。

但最有趣的是,人們可能更關註春節起源的故事。全國各地都有許多不同的美好願望的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年”是壹種野獸的傳說。每到除夕它就會出來吃人,於是人們弄些竹木在院子裏燒,竹子還時不時發出嘟嘟聲。據說“年”是壹種動物,它害怕火和竹子的響聲,後來有了守夜和燃放鞭炮的習俗。那時候的年總是讓人心慌,人們擔心會被年吃掉。後來,壹個叫鴻鈞的仙女降服了年,把它帶上了天。從此,大家都過上了平靜的生活。於是,人們把洪鈞的“年”作為紀念日來慶祝,形成了過年的習俗和壹系列文化。這壹天之後,它被稱為中國新年。古人和今人都是正月初壹。見面後,他們互相祝賀。他們在祝賀什麽?恭喜沒有被“年”吃掉,現在恭喜發財,健康幸福,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中國:春節期間,全國都會迎來春節,但各地的春節習俗會有所不同。春節的這壹天有哪些傳統習俗?

陳:春節的習俗非常豐富多彩,各地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尤其是細節上的差異,根本很難總結和記錄,因為它會因時而變。

春節有哪些常見的習俗和文化?我提煉了壹下,主要有壹些。當然,這是根據過年是壹個過程這壹事實提煉出來的。

第壹,衛生習慣培養。這方面的文化內容相當獨特和豐富,如除塵和穿新衣。除塵是迎接春節的衛生大掃除。俗話說“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所以它也是春節的前奏,也是春節前人們房屋的最後壹次大掃除。之後,尤其是第壹個月之後,這種清潔或衛生方法就成了禁忌。就算掃地也要進室內,而不是把灰塵之類的掃到門外。此外,穿新衣不僅僅是健康問題,還包含萬象更新等具體而特殊的文化內涵。

第二,民間信仰文化。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春節實際上是由祭祀儀式或祭祀信仰文化逐漸演變而來的節日。因此,充滿信仰內容是春節的壹個顯著特點。其中,祭祀、放鞭炮、貼春聯、節日禁忌是其代表。祭祀在春節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有祭祖的盛大儀式,也有祭其他神的儀式,如土地神、竈神等,因地而異。至於放鞭炮、貼春聯,既包含了民間豐富而具體的信仰文化,包括驅邪、吉祥、來年平安等,又體現了熱鬧、繁榮、吉祥、喜慶的內容。而節日禁忌更明確地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家庭、財富、生產的期望和祈禱。

第三,合家團圓的文化。春節是壹個團聚的節日,所以中國大多數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無論他們在哪裏。團圓飯、守歲、祭祖都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精神。許多當地習俗甚至規定,如果親戚因特殊原因不能壹起吃團圓飯,必須為他們提供碗和筷子,以示團聚。合家團圓文化保存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親情觀念,在家庭、家族、親屬的和睦和情感紐帶的加強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家庭交流文化。春節不僅充滿了家庭團聚的氣氛,也凝聚了家庭溝通的文化。吃團圓飯是表達親情最特別的方式,走親訪友時所謂的“新年快樂”或“拜年”是表達或延續親情的另壹種方式。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的走動,不僅僅是拜年時的問候,更是人與人之間感情不斷加強的過程。禮物、紅包、宴席,雖然有些世俗,卻傳遞著中國特有的文化精神:濃厚的親情、朋友和村民的看法,甚至家鄉的看法、地方的看法、國家的看法。

第五,美食特色文化。春節期間,飲食是最被強調和重視的。團圓飯就不用說了,很好吃,雞鴨魚肉之類的,在農民那裏是不常吃的。這個時候,幾乎每張桌子上都有必要。餃子、餃子、粽子、蒸糕、湯、長壽面、美酒以及各種炒貨、糕點、糖果壹應俱全,各展所長,各具特色。真的是美食薈萃,是壹場賞心悅目的盛宴。所以春節其實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縮影。甚至有人批評,春節等節日只是吃喝,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春節這樣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了很多優秀的飲食文化,節日和飲食的重要性也在這裏。

第六,娛樂競技文化。春節也是娛樂和競技文化的縮影。節日期間以休閑為主的生活方式不僅催生了飲食文化,也催生了全國各地大量不同的娛樂和競技文化,如燃放鞭炮和煙花、舞獅迎龍燈、踩高蹺、逛花市、賞冰燈等。這種娛樂競技文化各地差異很大,但本質上都給春節增添了喜慶熱鬧的氣氛。

當然,所謂* * *有俗,是文人雅士提煉出來的。而且,視角或者邏輯基礎不同,對* * *的壹些概括也會有所不同。

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春節的習俗或文化,即使是同名同姓,在不同的地方其實也有細節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在歷史和現實中都是不同的,這是地方文化認可的重要內容。

讓我們舉幾個例子。

壹個是杭州。宋代《梁璐夢》記載“正月初壹,謂之元旦,風俗謂之元旦。壹歲節序,這是第壹個。三日,官放公私房錢,士夫互賀。上等男女也穿上新鮮衣服,去祭拜節日。鄰裏歌有食物、玩具、梳子、圍巾、緞子、鮮花、玩具等。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妳都不能停止參觀龔琳番禺。家家宴飲歡笑。這種杭城習俗,曾經是輕佻的習慣,至今未改。”

民國時期的《浙江風俗簡誌》記載了杭州過春節的習俗:正月初壹為春節,俗稱正月初壹。早上起來開門放鞭炮叫“開門爆”。除夕關門時把甘蔗倚在門上放在大廳上,兩邊畫桌子,寓意“越來越好”(甘蔗壹天比壹天甜)。然後在除夕夜提前拿“開門”的紅紙條貼在大門上。家人輪流拜年。早餐壹定要帶甜食,比如糖蓮子、糖年糕或湯圓,要“壹年四季都甜”除夕做飯壹定要比平時多,意思是“剩菜多”。飯裝在新筐裏端上來,橘子和年糕放在上面,第壹天蒸熟吃,叫吃下壹年的飯。晚上,在祖先的神面前供應酒和菜飯。有些人每天都這樣,直到正月十八。晚上大家都很早就睡了,也就是所謂的抓雞,可能是因為除夕夜睡的少吧。在過去,敲鼓的人通常從第二更開始,只有在大年初壹的晚上才敲第壹更,因為第壹更之前人們都很安靜祥和。我不動刀(我殺不起),我不掃地(我怕錢被卷走),我不動錢(我怕我辛苦壹年)。第三年初三,房子旁邊有壹戶井戶。早上,他們向井上供奉香燭和素菜,並在除夕夜取下井上封好的紅紙條,稱之為“開井”。

農歷五月初五,稱為五道財神日。家家戶戶,尤其是商家,都會燒紙祭神,稱為“燒五紙”,也有人說“燒青龍紙”,因為店家的招牌叫青龍,故名。所有的商店(除了茶館、旅館和雜貨店)直到第五個月的第五天才開門,這壹天被稱為“好日子”。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給祖先買壹寸金糖,意思是“壹日千金”。

過年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拜年,最親的人,最親的朋友都要親自鞠躬。普通人會派人送名片祝賀。這張名片叫“飛片”,大戶人家還專門立了壹本書,記錄客人的交流和飛片。在首頁,有四個虛擬的“親人”:壹個是住在百年巷的百歲老人;壹個說他有錢,住在元寶街;壹個是妳的無限大人,住在大學牌樓裏;有壹天,我說我很幸運,照顧了鄰居的主人,住在五福鐵塔,為了討吉利的歡心。

溫州人過年,在《浙江風俗誌》中也有記載:在溫州,從初壹到初五,都有假期。第壹年的第壹天早上五點鐘,每家每戶都鳴炮象征新老。家家先祭祖,然後是“六神”(竈神、房檐神、白虎神、井神、土地神、財神)。在中庭放壹張小方桌,盛壹碗飯,用紅紙蓋好,四周粘上,供奉在桌前,焚香點燭,虔誠膜拜,稱為“來自道教的三神”。直到第四天,上帝才被送去坐下。在家裏,晚輩按順序給長輩磕頭。早上吃松餅或者餃子。

客人來提供橄欖茶、龍眼肉或蓮子作為小吃,還有肉丸和外國粉絲。走親訪友,互相祝賀新年,俗稱“新年快樂”。並互相喝新年酒,稱為“春宴”。

老人去寺廟拜神,祈求平安。較大的寺廟,如東甌王廟、王忠晶廟和關帝廟,提倡陪同,朝拜者應贈送禮包。

在中堂,富裕的家庭掛壹個紅金字的長壽屏(只給長壽的老人用)或大幅字畫。屏風前有壹長桌,左端四季常青花,右端精雕細刻屏風,中間有時針或大元寶。左右各有壹對大蠟燭鐵皮桌,有的重100多斤,人那麽高,插著大蠟燭。長桌前擺著兩張方桌。除了燭臺和大蠟燭,兩側還有壹對亮角燈(俗稱“廳燈”)。兩張桌子之間有壹個大金元寶(用壹桶糯米、秈米或紅糖做成),裏面插著銀花,裹著彩紅,放著幾個橘子。此外,還展示了壹些江西窯的花盆,上面種著各種各樣的花。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字樣的紅色紙條。長桌和方桌前,掛著繡花紅綢臺布,左右角配有精雕金漆欄桿。中堂兩側掛滿字畫,兩側排列著大椅子和茶幾,上面鋪著繡有紅綢的椅套,桌上放著幾碟茶點。

文人用紅紙寫吉祥話,如“壹年四季讀書”,稱為“寫年”家家戶戶用紅糖、糯米做成大小元寶,意圖生財為寶。大元寶陳列在中堂,小元寶擺放在谷倉、米缸、書櫃、箱子、衣櫃、抽屜、壇子裏。人們穿新衣服,小孩穿大紅色的衣服,年輕的女人都是紅色的,甚至老女人也穿大紅色的裙子,因為紅色象征著好運。

從初壹到初五,每天晚上都在宿舍裏點燈,直到天亮,稱為“年燈”。正月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在除夕夜在中堂收藏各種珍寶、字畫、祖先畫像,稱為“集寶”。收寶的時候,家裏人要拜,下壹代外地親戚也要來拜。

杭州人和溫州人的區別非常明顯。

第壹,在杭州,三級有井的人要祭祀井神,其實叫“開井”,五級要祭祀五通財神;溫州在初壹淩晨祭拜六神,包括井神和財神。

二是各有各的祭祖習俗,但溫州也加入了道教信仰“連三清”的內容。

第三,杭州有“飛片”,溫州沒有,但溫州有“春宴”的習俗。

第四,春節溫州有擺寶等民俗,杭州沒有。所以到了五月初五,溫州也形成了“聚寶”的習俗。

第五,兩地在符號和禁忌上有壹些不同,比如杭州的“好起來”,不動壹針壹線;另壹方面,溫州用壽平和大元寶象征財富和長壽,用紅紙象征吉利,用新年的文字象征讀書進步,用紅色的衣服象征吉利。

第六,杭州敲鑼打鼓,溫州沒有;溫州的初壹到初五,沒有杭州的“年夜飯”。

很有意思。所以我說過,是細節決定了過年的習俗和文化。每個地方都繼承和發展了當地不同的過年文化,這也是公認的。

(除受訪者提供的圖片外,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編輯:楊曉軍

  • 上一篇:古典音樂 浪漫音樂 民族音樂 現代音樂
  • 下一篇:如何走出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