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區域分割
比較優勢理論壹直是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指導思想。然而,在現實中,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和“貧困化增長”現象,陷入了“比較優勢陷阱”。(洪銀興,1997)因此,有學者主張中國應該發展競爭優勢,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存在壹個生產要素匹配效率的問題。不僅全要素生產效率難以提高,而且這壹要素本身的效率也難以提高,以致邊際效益下降(林毅夫,2002)。
兩種觀點都是從中國整體的宏觀角度來分析和把握的。正是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促成了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然而,現實中的諸多問題促使學者們從競爭優勢理論的角度尋求解決方案,以促進中國貿易和經濟的良性發展。雖然上述兩種理論在壹定程度上適用於中國的現實,但近年來仍不時引發爭論。本文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太大,人口太多,壹個省的面積和人口往往比歐洲中等國家還大。錢納裏曾在《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壹文中指出,大國是指人口超過2000萬的國家結構。從這點來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大國。而且中國存在區域性二元經濟結構,既包括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市,也包括經濟落後的中西部省份。壹些發達的東部地區經濟指標可以與中等發達國家相媲美,而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則遠遠落後。因此,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理論的應用不應“壹刀切”,而應分區域實施。對於東部發達地區,應以實施競爭優勢戰略為主,比較優勢為輔;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應以實施比較優勢戰略為主,競爭優勢為輔,甚至可以獨家采用比較優勢戰略。
壹、現階段比較優勢在中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的應用主要是指赫克謝爾-奧林模型。從壹個國家生產要素豐富的角度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就是看各國資源稟賦的差異導致的比較利益的差異。每個國家都應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加入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對外貿易的比較利益結構。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勢。他們應該專門生產和出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本和技術資源,應該專門生產和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從這壹理論來看,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因為比較優勢理論需要壹系列嚴格的假設才能成立,與實體經濟有很大不同。1957到2004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0.6%上升到93.4%,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由79.4%下降到6.58%,基本實現了出口結構由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的轉變,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有了較大改善,但同時也暴露出壹些問題。
總的來說,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和進口中的份額分別從1993年的2.9%和2.6%上升到2005年的7.4%和6.1%。自1995以來,我國出口和進口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8.9%和17.9%。其中,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繼續下降,制成品比重繼續上升。2001,兩者比例分別為9.89%和90.11%,首次達到10∶90的狀態。到2005年,初級產品和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分別為***3%和93.56%。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從1998年的886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44180億美元。其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也從48.2%上升到58.3%,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部門。壹方面,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建立合資企業或與當地企業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市場的要素優勢,降低其制造成本。另壹方面,您可以享受在中國的合資或合作企業提供的市場信息、銷售網絡、人力資本、與中國其他企業的聯系、與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有關中國的法律、社會和文化知識。在這個國際生產鏈中,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內分工仍以垂直分工為主,這使得中國的出口呈現低水平狀態。中國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附加值不大,難以獲得核心技術,難以培育國際品牌。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出口份額逐年增加,明顯優化了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但由於出口規模較大,是造成中國外貿順差的主要原因,而貿易順差的擴大導致中國貿易摩擦頻發,而中國資本的收益相對較少,壹定程度上惡化了中國的國際市場環境。
第二,實施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從比較優勢理論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專門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但中國不存在簡單的專業分工基礎。勞動密集型產品(玩具、服裝、簡單電子電路)的出口在中國出口中壹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出口大量的高科技產品。中國的出口結構只有在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國三倍的國家才有(丹尼羅德裏克)。這是因為中國既有發達的東部地區,也有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如下表所示。
人均GDP用來表示壹個國家的資本相對於其勞動力的相對充裕程度。從整體來看,中國的資本充裕度是比較低的,但從地區來看,既有像上海這樣資本相對充裕的地方,也有像貴州這樣資本相對稀缺而勞動力充裕的地方。所以像上海這樣的地方,在比較優勢上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優質人力資本存量比較高,可以通過增加R&D和創新來培育自己的競爭優勢。像貴州這樣的地方應該專門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根據適用勞動強度的不同,選取了服裝、紡織、機械和化工四個行業進行分析。四個行業的資本密集度依次增加,勞動密集度依次增加(彼得·k·斯科特)。
借用下面的Hector Schell-Olin模型來表示國際貿易中根據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
這樣,四個產業就被劃分為A、B、c三個要素密度不同的區域,壹個國家在本地區之外發展壹個產業會導致負利潤,所以追求GDP最大化的國家會在本地區集中發展兩個產業。假設拉美經濟體位於B區,其產品組合中的勞動密集型部分與中國的勞動力豐富部分重疊,而產品組合中的資本密集型部分與美國的資本豐富部分重疊。如圖所示,國與國之間重疊的產品結構表明兩國具有相對相似的要素稟賦。由於國內因素的巨大差異,中國可以跨越A區和B區,這意味著中國既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我國a區和B區的分布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第三,各地區實現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路徑選擇
從上面可以看出,由於地區差異的存在,中國壹方面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另壹方面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同時說明中國是壹個“超級大國”,各地區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或兩者兼而有之的不同貿易戰略。
首先,我們應該對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貿易策略。在上海,我們應該通過投資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培育競爭優勢。所謂競爭優勢戰略,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征,全面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增加自主創新和二次創新能力,培育要素核心競爭力,使企業逐步掌握自主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獲利。但在像貴州這樣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地方,應該采取比較優勢戰略,引導企業增強生存能力,獲得貿易分工的比較利益,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
其次,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上海和表格左欄的其他地區不僅資本相對豐富,而且高級人力資本也相對豐富。高級人力資本的勞動屬於復雜勞動,而表格右欄貴州等地區屬於簡單勞動。我們知道,復雜勞動相當於簡單勞動的許多倍。因此,左欄地區,尤其是左欄上部地區,應充分利用其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加大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力資本投入,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獲得更高的貿易利益。表格右欄的貴州等地區,尤其是陜西、四川、重慶,有很多城市可以承擔區域增長的角色。在吸引外資時,這些城市應註重吸引跨國公司建立R&D中心,並通過技術溢出在某些行業獲得競爭優勢。但對於表中右欄的大部分地區,要充分發揮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
總體而言,對於東部發達地區,主要實施競爭優勢戰略,比較優勢為輔,但其要素質量相對較高,如人力資本稟賦的比較優勢;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應強調比較優勢戰略,輔以部分地區的競爭優勢,甚至采取排他戰略。而且即使在同壹個省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具有壹定要素優勢的市縣,對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權重也應該不同。這就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和企業家共同討論,制定真正適合當地情況的貿易戰略。
參考資料:
林毅夫。發展戰略、生存能力與經濟趨同[J].經濟學季刊:第1卷,2002,(2)。
[2]洪銀星。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論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理論的缺陷[J].經濟研究,1997,(6)。
[3]中國的出口商有什麽特別之處?Dani Rodrik,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文件系列
[4]中國出口的相對復雜性,彼得·k·肖特。nber工作文件系列
(作者:韓慶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