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各地,除夕的食俗也各不相同,但普遍反映了人們在這壹重大節日的諸多美好願望。
在北方,除夕夜有的人家要供壹盆飯,年前燒好,過年食用,叫做“隔年飯”,表示年年有剩飯,壹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這盆隔年飯壹般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這是為了有黃有白,同時也叫做“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在舊時的北京、天津,除夕夜壹般人家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也是不會少的。
在餃子、年糕這些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是壹種由肉皮、豆腐幹、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
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壹缺陷。
東北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有趣的民謠:
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晚上坐壹宿;
大年初壹扭壹扭。
上面這則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豬肉等,都是春節東北的美食。
壹些富裕的老東北人,過去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余”的吉祥話相連,魚既不僅是美食,也是東北民間的供品。
東北還有壹個習俗,就是進入臘月後會先殺壹頭豬,請村裏人吃壹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黏豆包,做豆腐。
黏豆包大多由大黃米做皮加豆餡兒制成,幾乎家家都要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他們可以吃上壹個冬天。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東北人還備糖果、幹果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今日的什錦果脯,
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東北還有壹個習慣,就是吃過年夜飯後吃凍梨。由於東北的天氣比較寒冷,壹些水果在凍過之後,就別有壹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凍梨和凍柿子。
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壹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壹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即能解酒、又能解油膩。
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如今的除夕佳節,餐桌上只能用豐盛壹詞概括了,什麽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餐桌上。
在廈門,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人們此時大都愛吃火鍋,“圍爐”合家歡。
火鍋有壹品鍋、鴛鴦鍋、四色鍋。湯是豬肉或雞鴨湯。主菜有“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只蹄髈又叫“壹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壹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裏”,冬筍叫作“節節高升”,粉絲叫作“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菜叫“團圓發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作“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作“平步青雲”。
最後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
由於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作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
廈門人特別重視鮮魚,還有蠔仔、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等。近年來又出現了啤酒火鍋、豆腐火鍋、丸子火鍋、魚肉火鍋、什錦火鍋等。
臘月三十是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這壹天,全家歡聚壹堂,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年飯壹般要用“三全”,包括全雞、全魚、全鴨;“三糕”包括魚糕、肉糕、年糕;“三丸”包括魚丸、肉丸、藕丸。
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放置壹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開飯前,有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在豫南壹帶,除夕的年夜飯全家要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壹盤魚,以示年年有余。初壹的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除夕這壹天,上海人把過年的壹切陳設都布置妥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
晚上,全家老少圍在壹起吃年夜飯,菜肴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壹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後,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新壹年財源滾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