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度過了我做全職媽媽的第壹年,之後的十年在澳洲度過。所以我經歷了在兩個不同國家做全職媽媽的感覺。
本文根據我的親身經歷,談談我對澳大利亞的認識。由於我們只是普通工薪階層,視角有限,不能代表所有社會階層,所以僅供參考。
總的來說,在澳大利亞,如果有了孩子,男性養家,女性做全職媽媽是相當普遍的。尤其是在孩子能上幼兒園之前,基本上都是媽媽在家帶孩子(偶爾也有爸爸)。女人因為孩子離開職場幾年是很自然的。
西方沒有讓老人帶孫子的傳統,不是說完全沒有傳統,肯定也沒有中國普遍。為人父母是妳自己的人生決定。別人可以暫時幫妳,但主角還得是妳自己。養育孩子,不僅要讓孩子活著,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親密。況且,全心全意做媽媽,是人生難得的經歷、成長和享受。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為什麽在澳洲做全職媽媽感覺很自然?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第壹,靠壹個人養家糊口的經濟問題
在澳洲,只要家庭中有壹人有穩定的全職工作,就能維持全家最基本的開銷。當然,買大房子開好車是另壹回事。畢竟錢多錢少都有活下去的辦法。
剛來澳洲的時候,看到有些家庭有兩個老人和兩個嬰兒,但是只有男主人外出工作,我很同情。這麽重的負擔壹個人壹定很累吧?家裏的生活很艱難,不是嗎
後來才知道是自己多慮了。有人說“澳大利亞是窮人的天堂”。即使賺得少,基本生存也能得到保障。即使妳的收入處於社會底層,妳也能過得很舒服,不會有被歧視的感覺。原來澳洲的低收入家庭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麽慘,還可以過上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什麽?
第壹,澳大利亞的福利制度可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
澳大利亞是壹個高福利高稅收的國家。說白了就是“劫富濟貧”,對中高收入人群征收重稅,保證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所以,福利好的最大受益者是低收入家庭。
獨自工作養家糊口的不壹定是低收入家庭。然而,在福利制度的幫助下,低收入家庭仍然可以通過獨自工作來養家。
低收入家庭可以享受的福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低收入家庭兒童保育津貼、兒童保育補貼CCS、家庭稅收福利FTB、失業福利、低收入補貼、政府養老金、全民公共醫療保險(Medicare)。還有壹些特殊情況下的壹次性補貼,這裏不壹壹列舉。
第二,在澳洲,最基本的生存物資都不貴。
在美世2018年全球生活成本排名中,悉尼排在第29位,墨爾本排在第59位,遠低於香港、上海和北京。
大家都知道澳洲的牛奶便宜,打折的時候甚至比瓶裝水還便宜。同樣,還有面包、面粉等基本生存物資。以袋裝切片面包為例。如果不註重品牌,壹澳幣可以買壹大包,在家當早餐壹個星期都吃不完。
此外,教堂或社區服務站定期發放免費面包和其他基本生存物資。領取這些免費食品,不需要任何證件和手續,只需要註冊即可。
剛來澳洲的時候,我了解到我家附近有個地方,每周都會免費發放面包。我很好奇,就跟著去了。那裏的面包堆成小山,品種繁多。據說面包廠給商家供貨後,剩下的會作為福利送到這裏。得到它的主要是老年人,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不多,這讓我很尷尬。熱心的工作人員見我畏縮,壹聲不吭,開始往包裏塞。我也回去分發給周圍的鄰居朋友。
當時我就想,就算沒錢吃飯,我也不會在澳洲餓死。當然,我這裏說的基本溫飽主要是指食物,住房視情況而定。確實有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但不知道申請條件和輪候時間。不同地段,不同房型,不同條件,房價和租金差別很大。許多人會出租壹間或兩間臥室,以減少住房開支。這裏就不說了。
第三,澳洲有很多免費的娛樂活動。
這對有孩子的家庭尤其重要。無論經濟條件如何,孩子們都能享受多彩快樂的童年!
女兒小時候,我們幾乎每個周末都很忙。每隔壹段時間總能找到各種免費活動。比如每個節日到處都有嘉年華,每個假期都有購物中心給孩子們的表演和手工藝品,學校有春季嘉年華和開放日、風箏節、雕塑節、美食節、葡萄酒節、燈光秀、多元文化活動、叢林徒步等等。
另外,每個圖書館每周都有免費的兒童活動,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帶著孩子唱歌跳舞,聽故事,做手工。每個區或教堂也有壹個嬰兒活動小組,父母帶著他們的嬰兒壹起唱歌,跳舞和做手工藝品,有些是免費的,有些象征性地收取兩三元錢。
只要妳願意,不花錢也可以玩的很熱鬧。除此之外,還有那麽多美麗的海灘和草原公園,可以隨意踢足球。
第二,整個社會體系對婦女生育的支持和保障
當我決定辭去在中國的工作懷孕時,我有很多擔憂:我將來能回到職場嗎?回歸後會有降薪降職嗎?會不會脫離社會?辭職損失的福利怎麽辦?經濟不獨立,沒有保障怎麽辦?會不會沒有家庭地位?會不會取決於老公的臉色?長輩、親戚、朋友怎麽看我?.....我想,這些不僅僅是我的擔憂。
不付出什麽也得不到。既然我們的生活中有那麽多珍貴的孩子,為他們付出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要馬兒跑不吃草?世界上沒有這種事!
但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女性為生育付出的代價是不同的。我個人認為,相對來說,澳洲的職場女性在生完孩子後有更多的選擇。這關系到澳大利亞社會對女性權益的保護。
壹方面,大多數雇主會為有孩子的女性提供更靈活的工作形式。
我帶女兒去嬰兒活動小組的時候,接觸了壹些當地的媽媽。她們要麽在產假後從全職變成兼職(每周只工作兩三天),要麽可以做幾年全職媽媽再去原單位上班。
當時特別羨慕。有沒有兼職這種好事?既不會中斷事業,又能照顧孩子,還能掙錢。和他們聊天才知道,兼職在澳洲並不稀奇,很多單位都提供這樣的選擇。
後來女兒上學了,甚至有的學校老師壹周只上兩三天班。最有趣的是,我有壹個中國學生,是中學老師。她生孩子前換了壹份兼職,因為壹半時間要做足球裁判,晚上還要上大學。正經的斜杠青年。
我也問了我的朋友。朋友的公司允許兩年產假,也就是說妳可以保留兩年的職位。兩年後孩子基本上可以上幼兒園,然後再回到職場,不怕失業,不怕降職,不怕降薪。當然,不同單位的產假時間不同。有朋友請了十個月的產假,她們自願在更短的時間內上班。除了單位規定不同,這也和個人選擇有關。很多中國人家裏有老人幫忙,自然更輕松。
至於澳洲產假期間的工資,不同單位也有不同的規定。
以我的壹個朋友為例。產假期間,她拿了14周的全薪,只拿了18周的政府補貼(和澳洲最低工資有關,每周最多700澳元左右),加上她累積的帶薪年假,加起來有10個月的帶薪休息。公司給的14全薪假期也可以改成28周半薪。此外,單位還允許她在孩子學齡前換壹份兼職。反正妳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
不過朋友說政策可能會變。以後休產假不能同時享受政府和單位的工資,只能拿到政府給的18周的補貼。這樣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就不會因為員工的出生而造成明顯的損失。
另壹方面,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澳大利亞政府不僅規定不能解雇休產假的員工,還禁止雇主對應聘者進行年齡、性別、種族、膚色、宗教、殘疾等方面的歧視。,包括對已婚無子女婦女的不公平待遇。
壹個朋友講了她的故事。起初,她申請了市政府附屬幼兒園教師的職位。經過三個月的層層審核,雖然面試時有幾次問題她都沒看懂,但她依然是那麽多應聘者中的幸運兒。入職後她才知道,大概是因為自己是唯壹的所謂“小眾”。由於政府部門更註重不同民族機會的公平,在同等條件下,有時會刻意給少數民族留下展示多元文化的機會。雖然這只是朋友的猜測,但是可以感受到大家對這個規定的重視程度。
第三,全社會尊重和認可家務勞動的價值。
我在老文章《妳適合做全職媽媽嗎?壹位資深全職媽媽的真誠總結,已經詳細講了全職媽媽的難處。陪伴和照顧幼兒,只是人類作為生物本能的、自然的責任之壹,卻在很多人眼裏變成了壹文不值、毫無價值的低級勞動。眾所周知,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保姆再高級再貴,也代替不了母親的照顧。
還好,這些年在澳洲做全職媽媽後,沒覺得有什麽壓力。我淹沒在全職媽媽的洪流中,默默無聞。說它是洪流是誇張的。大部分全職媽媽都是在孩子上學後慢慢回歸職場。還有少數人和我壹樣,打著全職媽媽的幌子,繼續享受自己想要的壹切。當然,是澳大利亞悠閑輕松的環境讓我感到如此的安心。
我們不妨看看澳洲的家庭法,感受壹下澳洲對家務的認可程度。
在澳大利亞,離婚時的資產分割需要考慮四個因素:過去的財產貢獻、過去的非財產貢獻、未來的收入賺取能力和未來的需求。
顯然,這四個因素中,後三個可能與家庭主婦有關。家庭主婦承擔起照顧孩子和家務的責任,讓另壹半無後顧之憂地出去掙錢,這屬於“非財產貢獻”的第二點因為她的事業中斷,家庭主婦未來的收入能力受到影響,這與第三點有關。如果把孩子的撫養權判給女方,那麽女方未來的需求會增加,這和第四點有關。
而且孩子撫養權的歸屬不會只看經濟收入。法院的目的是“兒童的最大利益”。除了經濟形勢,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父親很少與子女溝通,不理解子女,子女對子女沒有感情,就可能讓法院認為“父親不適合撫養子女”。
正如美國法律學者弗裏德曼所說:“法律是社會的鏡像。”從法律條文中可以感受到這個社會對某個問題的態度。
綜上所述,在澳大利亞,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只要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壹個人負責養家,壹個人負責照顧家庭,是比較常見的家庭模式。
當然,每個人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和追求是不壹樣的。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更大的選擇權還是在自己身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壹樣,不能做絕對的比較。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千千成千上萬的個人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社會。願我們都生活在壹個充滿平等愛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