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區類芝麻團 2016-02-29
高蹺由於演出時有十二個角色,故也稱作“十二樂”,這就是同樂會的起源。
同樂會屬文高蹺,主要動作有劈叉、跨欄、背劍、鍘草、大小翻腰、顫腿子等等。伴奏樂器配有小鼓和小鑼。所演出人物原型主要為水滸人物,配以漁、樵、耕、讀,為北方高蹺傳統劇目。演出時由十二個角色組成,分別是大和尚(打棒)、小嬰哥、樵夫(打柴)、老座子(仙女)、白桿、傻公子、青桿、漁翁、劉二噶子、劉二姐、傻媽、傻小兒。
大和尚又稱打棒的,裝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壹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系白大帶,雙手持六十公分長的木棒,為開路先鋒,威風凜凜。
小嬰哥壹身孩童打扮,身穿紅衣,頭戴孩發,手持馬鞭。
樵夫—身穿黑打衣,頭戴草帽圈,肩挑扁擔,壹副“拼命三郎石秀”的打扮。
老座子為京劇裏的青衣打扮,手拿團扇,身穿青黑色衣服。
白桿—身穿壹身白戰衣,手持藤條,藤條上吊著綢布做的蝴蝶。
傻公子—裏穿粉色抱衣,外罩壹件綠色大敞,頭戴棒槌巾,手拿扇子,壹副紈絝子弟胸無點墨、追蜂惹蝶的樣子,並透著幾分傻氣。
青桿—身穿藍戰衣,手持藤條,藤條上吊著壹條綢布做的魚。
漁翁壹身黃道袍,腰系腰包,頭戴草帽圈,下巴飄著白色髯口,漁翁要表現出老態龍鐘的樣子,講究活靈活現,模仿撒網、收網、逮魚、摸魚的場景。
劉二噶子典型的地痞鄉紳,是壹個浪蕩公子形象,頭戴禮貌,身穿藍袍、紅坎肩,手拿二尺長的煙袋,肩上挎著個酒瓶子。
劉二姐壹身花旦打扮,大包頭、大辮子,頭上插滿五顏六色的花,中間正鳳,壹手拿手絹,壹手拿扇子,和劉二嘎盡顯挑逗躲避。
傻媽壹身彩旦衣,手拿大蒲扇,壹副無拘無束的樣子。
傻小兒頭紮朝天小辮子,上身對襟小襖,下身兜兜褲,壹手拿著馬鞭,壹手提著小籃子,跟在傻媽身後撒嬌、搞怪,語言滑稽幽默
在高蹺花會裏的人物可多了,他們大多都由“臨時演員”扮演的。
書家粗略統計了壹下,高蹺花會裏的人物有:
媒婆、公子、魚、耕、樵、小二哥、讀、張飛、道姑、羅漢、醜婆、何仙姑、和尚、關公、紅娘、張生、濟公活佛、各位神仙道士、呂洞、姜子牙、青蛇、許仙、白蛇等等。
中國文化習俗之壹的高蹺花會,流行於明清時期,又稱為“秧歌”兒。
其高蹺花會裏的人物造型,大多來自《水滸全傳》裏的男女英雄好漢。
例如:醜扇王英、俊鼓楊雄、魚翁阮小二、俊扇扈三娘、右捧張清、武松好漢、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娘、好漢張青等等。
服裝道具也是五花八門,有:黑褲、花棉襖、黑褂子、白色長帶、木制佛珠、黑色絨球帽子、假長發等等。
另外,河北的高蹺花會之“十二樂角色”,也相當出名。
謝謝,並祝大家元宵快樂!
請大家欣賞書家書法作品--大家都有福!
米糧屯“同樂高腳會”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曾受過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 歷史 。最早是由家住米糧屯、在北京打工的馬四爺帶領本村幾個人創辦的。
米糧屯高蹺蹺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衛勤雜人員數人,***計45人。全程表演分大場引入、頭蹺指揮,分跑大場、個人現計亮絕活(上大跳、旱地拔蔥)等高難動作;後面接著清場逗俏,小戲表演,最後以麒麟送子收場。
米糧屯高蹺作為豐臺區享有盛名的花會,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動作特點。其獨腿高為1.6米,動作險,技巧多,難度大。有“夜叉探海”、“蘇秦背劍”、“蹲襠”、“彈跳”、“懷中抱月”、“鷂子翻身”、“蠍子擺尾”、“挾麥個”、“端盤子”等絕活。
米糧屯高蹺會在北京各地區的高蹺會中獨樹壹幟,受到同行和廣大群眾的普遍尊崇,具有較深厚的 歷史 底蘊和群眾基礎。它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風格特點,在表演技法、人物設置、音樂伴奏、會禮會規和高蹺的制作工藝上保持了傳統風貌。其表演自然風趣,技巧較高,是流傳在民間的的優秀傳統文化表演藝術。同時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具有特殊功效。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恢復活動以來,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但是現在米糧屯高蹺正面臨逐步衰落、退化甚至失傳的危險。搶救、挖掘、整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漁,樵,耕,讀,媒婆,傻子,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關公,張飛,呂洞,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醜,唐僧,醜婆,姜子牙,白蛇,青蛇,許仙,羅漢等。
清代高蹺,俗稱秧歌。《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醜、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醜鼓時遷,俊鼓楊雄,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娘,醜扇王英,俊扇扈三娘
都是傳統戲劇人物,以西遊師徒為主。過年喜氣,當然是大眾最喜聞樂見的。肯定都是正面的多,負面的幾乎沒有。有爭議的也少,如曹操等。財神,觀音等也會有的
漁翁,媒婆,大頭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