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眾多,其中有刺繡、剪紙、皮影戲等,這些民間藝術有些已經失傳,所以我們需要繼承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下面來介紹壹下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1

  1、刺繡:

 中國傳統刺繡歷史悠久,隨著絲綢的產生和發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繡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裝飾手段。

  2、民間印染:

 中國傳統的民間印染有紮染、蠟染、藍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著色、顯花的工藝,以植物蓼蘭中分解提煉出的靛青為染料,民間也稱為藍染和藍印。彩印花布則是壹種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藝。

  3、中國織錦

 中國織錦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生產出“何菱形紋錦”、“填花燕紋錦”、“對龍對鳳紋錦”等多色提花錦。到漢代,已能用復雜精密的提花機織出圖案優美的錦。唐宋以後,以各色絲線和金銀線制作的織錦緞及妝花緞,色彩鮮艷瑰麗,人們喻為錦上添花。

  4、塑作藝術

 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制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工方法造型,由於采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

  5、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2

  壹、琴棋書畫

 在古代,彈琴(多指彈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國象棋和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壹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1、琴瑟

 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發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註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

 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臺前,面對賓客。瑟在臺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開彈前,先有鼓點聲,以示引導。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2、弈棋

  (壹)圍棋

 據文獻記載,堯舜(2205公元前-2110公元前)發明圍棋。圍棋古稱“弈”,意即“妳投壹子,我投壹子”。而名稱“圍棋”的含義是“壹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圍棋反映的是中原龍山文化時代開發魯西豫東地區的歷史。圍棋是對魯西豫東地區初期歷史的模擬,是中原文化中的歷史記憶,是用娛樂形式重溫當年的智力、實力的激烈較量過程。

 古文獻稱堯舜發明圍棋的目的是要安撫他們各自的嫡長子丹朱和商均,因為實行禪讓制度的緣故,他們不能登上帝位、親演國家歷史,故用圍棋來模擬演化國家歷史,以滿足他們心中的欲望。若以堯舜居住的地點作為圍棋誕生的地點,那麽這個地點就是今山西省臨汾市。

  (二)象棋

 博。六博棋是中國古代棋戲的壹種。這種棋由兩人玩,雙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壹枚相當於王的棋子叫“梟”,另有5枚相當於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六博棋亦稱博戲或陸博,出現在春秋戰國以前,《楚辭·招魂》中記載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賽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

 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盤)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因為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壹人,***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兩隊人馬競賽,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六博棋是象征當時戰鬥的壹種遊戲。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置對方於死地。

 六博棋是中國象棋的前身。

 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3

  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壹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壹,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壹。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壹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用以裝飾環境,含有祝福吉祥喜慶之意,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壹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是壹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壹。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壹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

 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墻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壹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操縱影人,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瓷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壹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

 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制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征。

  儺戲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壹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儺戲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名稱不壹,如儺堂戲、端公戲、師道戲、僮子戲、地戲、關索戲等。

 儺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儺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為壹未、二凈、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

  • 上一篇:古詩詞中有哪些意象詞?
  • 下一篇:如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