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地理上,中國歷史上第三次

地理上,中國歷史上第三次

如何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待中國歷史上的大壹統王朝?(中國歷史上的大壹統王朝有個學名,叫控亂周期。

所謂地緣政治,我們的祖先也有壹個簡單的總結,遠攻近守。

當然,地緣政治更復雜。壹句遠交近攻不能完全涵蓋,但確實能涵蓋地緣政治的壹半本質。

但是,混沌控制的周期與地緣政治關系不大。

中國歷史上的混亂循環主要是儒家思想占據中國統治理論造成的。

因為儒家強調和追求德治,反對法治,儒家出身的官員習慣於踐踏法律,民眾對權力的敬畏更甚於法律。結果就是規則被踐踏,法律得不到尊重的時候,所謂的道德更是空中樓閣。這導致了王朝的滅亡,規則越來越被權力踐踏,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權力,用權力踐踏規則。

最終的結果是分裂、動蕩、割據和軍閥混戰。因為以中世紀各國的組織層級來看,他們對偏遠地方的控制主要依靠法律和權威,而當實力可以輕易踐踏法律和權威的時候,國家自然就會分裂獨立。

隨著分裂和軍閥混戰,會出現被儒家政治制度打壓的英雄。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所以更註重規則和法律,並與他們壹起建立了壹個新的組織(新朝廷)。由於新朝廷重視條條框框,政令最遠可達四方,即再次進入大壹統,即所謂分久必合。

但自西漢、元帝以來,占據道德制高點的儒家思想完全占據了中國的學術霸主地位,於是又是壹個循環。隨著開國皇帝的去世,新皇帝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成長起來,再次接受了儒家重視道德、輕視條條框框的價值觀,於是中央朝廷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日漸下降。當衰落到壹定程度,再次被軍閥瓜分、分化、爭鬥。

當然,這只是壹部分原因。還有很多其他原因,這只是主要原因。

比如儒家還有壹個缺陷:不擅長也不重視知識的傳承。換句話說,他們只重視儒家學術的知識傳承,而不重視儒家學術之外的知識傳承甚至破壞它。

這裏有壹個簡單的例子。壹個政權最重要的是組織和動員。在明初的靖南之戰中,文健動員了超過兩百萬的軍隊向北進軍以征服朱迪,沒有任何記錄表明朱迪負擔不起。相反,如果朱迪沒有突襲南京,他認為文健可以再動員200萬人。

明朝末年,在事關明朝生死的松山戰役中,洪承疇把自己安排得很好,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壹步步逼退滿清,與滿清消耗國力。其實當時皇太極是很頭疼的,因為清朝的國力肯定是無法和擁有世界三分之二白銀流入量的明朝抗衡的。

然而崇禎皇帝不忍。擁有世界三分之二白銀流入量和兩億人口的明朝,在距離首都不到1000裏的地方,根本無法承受17萬大軍的長期戰鬥。他幾次逼迫洪承疇當機立斷。

洪承疇別無選擇,只好將守糧道的部隊調至前線,以加大對滿清的攻勢。結果皇太極抓住漏洞,輕易斷了糧道,明朝17全能戰的精銳全軍覆沒。

明初人口不足壹億,白銀匱乏。然後可以調動200多萬兵力在距離首都1500多裏的地區作戰,沒有任何財政壓力。

明末人口超過2億,貴金屬豐富。654.38+0.7萬大軍在距離首都不到654.38+0.000裏的地區作戰僅幾個月,財政不堪重負。

這說明明朝傳承了近300年,在組織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都在退步。

也就是儒家沒能繼承這些至關重要的知識。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我覺得中國歷史上只有三個(1)周:分封制。秦漢:郡縣制與檢察制。促進民族和民主精神的覺醒。(8分)

(2)“第壹槍”:結束清朝統治,推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第壹步”:頒布臨時憲法,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第壹次”:頒布法令改稱號,廢除崇拜(剪辮子、換衣服、禁止纏足、倡導女權)等等。(6分)

(3)突破短期的“革命史框架”,進行長期的研究。(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1)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漢代檢察制度和征收制度的實施,打破了西周以來的“清實錄”制度。梁啟超認為辛亥革命的意義可以從“第壹件事叫民族精神的自覺,第二件事叫民主精神的自覺”這壹材料來分析。(2)根據材料和知識可以分析,第壹槍是指反抗清朝統治的第壹槍,推翻了清朝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的建立是指第壹步;由此帶來的社會習俗的變化,指的是“第壹次”。(3)根據第三份材料,可以看出作者主張從前後各個時間段來分析研究歷史,進行長期的研究。

點評: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推翻了清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 * *和平國家,傳播了民主* * *和平的理念,頒布了合同法。但是,已經建立的新體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辛亥革命背景等相關知識點也需要掌握。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出兵朝鮮。楊迪皇帝第壹次征服高句麗是什麽時候?第二次是抗美援朝。

隋朝某* * *四次征討,第二次派出113萬作戰部隊。如果算上後勤,差不多有300-500W人。

這壹時期,京杭大運河建成,用於交通運輸。數百萬人死於修建運河。對高句麗,楊迪皇帝野心太大,他必須自己決定壹切,這導致了戰鬥機的延遲。再加上將軍們氣勢洶洶,陷入敵人的空城計和詐敗,隋朝30W陸軍和20W水師的先遣部隊全軍覆沒。計算這次襲擊的傷亡人數。戰鬥估計損失了60W左右。

在第三次戰役中,楊迪再次派兵進攻高句麗,因為叛亂失敗了。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楊迪對2B地區的不斷征服,隋朝不會滅亡得這麽快。。當時隋朝還有幾百萬軍隊。。。看看京杭大運河就知道了。

1950、10、19日夜,中國人民誌願軍從安東(今丹東)、河口(今寬甸縣店鎮河口)、集安(今集安)等地秘密渡過中朝邊境的鴨綠江,於65438年10月25日發起突然襲擊。

盟軍沒有想到中國會在沒有向聯合國宣戰的情況下出兵,前方盟軍也沒有收到中國軍隊已經過鴨綠江的任何情報。盟軍猝不及防,退守青川河以南。首戰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告終,中國號稱殲滅聯合國軍3.5萬人。

雖然首戰慘敗,但麥克阿瑟仍堅持認為中國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建議對中國東北進行大規模轟炸。但杜魯門顯然意識到二戰後馬上打中國很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他認為戰爭應該局限在朝鮮半島。中國參戰使杜魯門再次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統壹可以“以後再談”,顯然放棄了此前全力統壹朝鮮的策略。

165438+10月24日,麥克阿瑟在清川河以北向中朝軍隊發起進攻,並宣稱美國士兵要“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誌願軍首先向敵人示好,引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並於6月25日165438+發起第二次戰役,利用誌願軍第38軍和第42軍從左翼向美軍第8軍縱深進攻。美韓軍隊被迫全線突破,南撤至三八線,並於65438年2月5日放棄平壤。1950 65438+2月31中朝兩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向三八線以南50裏推進,首爾被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占領。

此時,美國發現自己深陷朝鮮半島的泥潭,被迫在陌生的戰場上打壹場前途未蔔的戰爭。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爭取喘息時間加強在朝鮮的軍事實力,我們不得不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在開城與朝鮮進行停戰談判。然而,美國並不願意放棄其侵略野心。在談判過程中,壹方面提出不合理要求,制造借口拖延和破壞談判;另壹方面不斷向我施加軍事壓力,調動其陸軍全部1/3、空軍全部1/5和海軍近壹半兵力,使用除原子彈以外的當時所有現代化武器,企圖以空中絞殺、海岸攻擊等多種軍事手段迫使朝鮮在談判中屈服。

1951年65438+21年10月25日至4月25日,誌願軍發起第四次戰役,消滅7.8萬人。4月22日至6月10,誌願軍取得第五次戰役勝利,* * *殲滅82000余人。但此役提前發動,準備倉促,戰役目標過大,打擊過深,誌願軍損失巨大,死傷失蹤8.5萬余人,勝利不盡如人意。此後,雙方轉向戰略對抗。

1953年7月,雙方簽訂停火協議。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於7月27日22時1953在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裏處的三八線附近建立非軍事區。52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分為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

從地理、文化和領域來看,很難找到像中國大陸這樣的十幾個陸上鄰居和半打海上鄰居。

有的在陸地上與中國有領土爭端,有的在海上。有些爭端是因為歷史原因,有些是因為大國利益。

* * *是壹個特殊的歷史產物,比任何爭議都更拖中國國力的後腿。但是,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種爭論也有利於中國大陸的凝聚力。如果如此嚴重的爭端不能使大陸產生凝聚力,努力發展國力和軍事實力,那麽這種威脅的最終消失必然導致中國凝聚力和野心的徹底瓦解,其結果不難想象。

中國在世界上有壹個獨特的情況:四個鄰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擁有核武器,而另壹個最大的核大國美國也將核武器瞄準了中國。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六個國家被核武器捆綁在壹起。

* * *也壹直牽制著中國人民的心。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除了潛在的核危機,還有復雜的多邊關系。

中國雖然謹慎,但由於其在2000年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的強大,包括許多東南亞國家、印度和外蒙古在內的許多鄰國都對中國充滿了警惕。其他鄰國,比如朝鮮、阿富汗、巴基斯坦、緬甸,暫時不要太抱怨,因為他們目前需要中國。

還有壹些人口和國力都很小,影響力有限的國家,是由周邊的地方勢力主導的,比如老撾、不丹、尼泊爾。還有壹些中亞國家和其他目前屬於“中亞上海五國”的國家。

在與中國相連的14個國家中,* *人口約14億。中國未來可能發生海上沖突的鄰國有近3億人口。

加上中國自己的人口,這些錯綜復雜的地區有30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壹半。地緣政治聲稱壹個國家的政治受其地理位置的支配。

它的關鍵含義是,如果壹個國家有更多的鄰國,它就更有可能與這些鄰國發生利益糾紛。如果地緣政治是正確的,中國未來沒有成為第壹超級大國的可能性,因為它的鄰國會壹直拖它後腿。

這些與周邊國家的利益沖突,必然使中國在制定政治經濟政策時小心翼翼地博弈,必然消耗中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也就是說,美國只有兩個鄰國,享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就像壹個喜歡挑戰的拳擊手,它總能找到壹些敵人來開心,產生凝聚力。從精通地緣政治的美國政客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壹種治國方略。

美國在成功之後也可以放松放松,但是這樣的不急不躁很快就會讓美國成為南美的懶國。另壹方面,中國不需要找任何敵人。取而代之的是地理優勢。它必須隨時迎接各種挑戰,不管它願不願意,消耗國力。

因此,在任何條件下,它都不可能像美國那樣輕而易舉地向世界各地派兵。精通地緣政治的美國決策者不會看不到這壹點。

不過沒關系。中國本來就沒有這個想法。它會像美國壹樣,派士兵到世界各地去做人類的主人。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很溫和,中國不可能有這種“野心”。

  • 上一篇:國際經濟學中的差積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宣傳口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