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坎市鎮的民俗

坎市鎮的民俗

龍巖位於福建西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臺灣省同胞的主要祖居地之壹,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現有人口289萬,80%是客家人。龍巖曾是“顧婷府”,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建築和客家民俗的積澱,是客家人的重要起點。今年7月,龍巖市下轄的永定客家土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再次讓龍巖名揚海外。

海峽兩岸的客家人同根同源,文化認同相同,這使得臺灣省客家人回到閩西祖居地總有壹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近年來,臺灣省的客家族群紛紛跨越海峽,來到閩西尋根、尋祖、觀光、投資。

日前,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福建省臺灣事務辦公室和龍巖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客家文化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研討會”在素有“客家之鄉”美譽的龍巖市舉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福建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客家名人等近200人出席會議。

本次研討會* * *收到論文60余篇,內容涵蓋客家文化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精神價值;客家文化與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閩臺客家文化的起源、傳承與發展:客家文化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臺灣省有400多萬客家人,是人口第二大族群。他們的祖先有的來自福建,大部分來自廣東。而廣東客家基本上是從閩西遷過來的。所以,臺灣省客家話的根在廣東,在福建,歸根到底在閩西。這是本次會議上許多發言者和論文提交者表達的觀點。

龍巖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張有洲教授在《弘揚客家文化精神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壹文中指出,客家文化大概形成於宋代,中原漢族移民是客家文化的創作主體。因此,客家文化的基本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以儒家倫理和老莊哲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以及追求未來和思鄉的謹慎行為風格。客家人所到之處,都能傳承中華民族的禮儀、道德、知識、倫理,發揚艱苦創業、冒險愛國、愛家的精神,為當地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做出貢獻,甚至有了成就也不忘報效祖國、回報家鄉。

臺灣省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在其論文《全球化時代的客家文化與兩岸和諧發展研究》中指出,客家文化是臺灣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兩岸交流可以豐富21世紀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文化強調勤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這些客家文化的深層內涵可以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壹與和諧發展。在新的世紀裏,世界上壹億多客家人應該進壹步弘揚客家文化,凝聚文化意識,為中國的統壹做出貢獻。

海協會副會長、《兩岸關系》雜誌社社長張銘清在閉幕式上表示,沒有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就沒有21世紀的中國世紀。弘揚客家文化,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客家人的共同追求和歷史使命。

客家人是漢族的壹個特色族群,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族群之壹。分布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省、海南、福建等地,分布在120多個縣。先民生活在黃河流域,西晉後期(4世紀初)和唐後期(9世紀後期)因戰亂大量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輾轉江西、福建、廣東等地。自稱“客家人”或“來人”,以區別於當地人。客家方言是漢語方言之壹,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音韻。民歌有獨特的風格。客家人在居住的地區保持著他們自己的習俗和傳統。婦女充滿活力,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的束縛,勇於進取。到了近代,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許多客家人被迫分散到更廣闊的地區,有些搬到臺灣省和香港,或住在南洋。

關於客家起源的理論很多,主要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兒說。客家中原論認為客家人的主體是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論認為“客家* * *是由南遷的漢人和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產生的同壹主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這壹地區的少數中原人”。從宋代開始,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了相對成熟穩定的客家家族。從此,客家人以梅州為根據地,大量移居國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是嘉應、贛州、汀州。

有學者認為客家精神壹詞不準確,提出了使用人的本性、性格、民風、特色、風尚、道德、品質、氣質等詞語的意見。但客家精神是客家歷史造就的。客家歷史就是客家先民和客家人的漂泊、奮鬥、創業的歷史。為了生存和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漸擺脫了“中原異地”、“父母不在遠方”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了“四海為家”的新觀念。也就是說長期顛沛流離,為了在逆境中生存和發展,必須與自然和社會作鬥爭,努力工作。勝利者就是這些敢於拼搏、敢於冒險的強者。他們最終到達彼岸,獲得新的生命和發展。客家先民在中原故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宗族和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離開中原,長期流亡生活後,我體會到了宗族和家族共同努力的重要性,進壹步鞏固和強化了宗族和家族的觀念。因此,尊祖、敬穆宗的思想觀念非常突出,緬懷先父遺骨、相聚,然後修家譜、修祠堂,非常突出。客家人在經歷了長期的流亡生活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母辛苦,出國知母恩”,“在家待壹千天好,出門半天難”,從而更加關心自己的家鄉,深刻地體會到家、鄉、國命運的融合,榮辱與共的關系,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這壹點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現形式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惠及意識和行為的方方面面,但最突出、最本質的可以概括為“勤勞勇敢、開拓進取、慎終追遠、愛國愛鄉”。農歷正月十壹是福建省永定縣坎市鎮人民壹年中最快樂的時候。這壹天,全鎮人山人海,燈火如海,歡呼炮聲四起。成千上萬的觀眾將聚集在盧氏宗祠觀看獨特的客家傳統婚禮習俗——“結婚”。

結婚是客家人表示孝順,表示吉祥,維護親友感情的壹種民俗活動,這在很多客家習俗中確實很少見。這種習俗歷史悠久,大約有500年了。

相傳魯的第五代祖先林婆,死於百年前,在農歷正月十壹下葬。棺材擡到現在的“婚禮”地點,突然下起了雷雨。雨過天晴,擡棺人回來才發現棺材不見了。大家都認為這是天賜祖母的好“風水”,於是在這裏修建了林夫人墓。林夫人百歲去世,兒孫滿堂。為了得到幸運,兒孫們會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壹,在林夫人的墳前舉行“結婚儀式”,祈求興旺、幸福、安康。

正月十壹,所有前壹年結婚的新婚男女都要參加祭祖活動。中午,客人們吃飽喝足後,趕到坎市東北的祠堂看“結婚典禮”。我看到線上人山人海,肩並肩,香煙裊裊,槍火熊熊。在兩個神龕中間的“林婆臺”墓前(沒有墓頭,俗話說“天葬之地”),有坐宮燈、燭臺、雕果盒、盆景、水仙花等。在寬大的華蓋下由六張八仙桌組裝而成的祭壇上,還擺滿了祭祀用的器具、熟食、糕點和蜜餞(想必在祭壇的正面周圍,也有壹只豬和壹只羊。

下午2點,“婚禮”在號角和管弦樂隊齊奏的聲音中開始。主祭是去年的“新婚頭”(第壹次結婚的後代),陪葬品排成壹排,都是新郎官。過去,牧師的婚禮負責人必須穿禮服和夾克,以示嚴肅,但現在流行西裝。禮儀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的。當炮聲再次響起時,他們正在向先輩們的英雄們鞠躬致敬。突然,壹個正在敲鑼開道的人從左廟裏快步走出來。在他身後,兩名身披長袍、頭戴鬥笠的壯漢撐著壹張“血紙”,右手高舉壹個用紙做的、上面寫著“早生貴子”字樣的紅色滾筒(俗稱“面杵”),立刻引起座無虛席的人群騷動起來,推推搡搡,左右擠壓。醉鬼在林夫人墳前磕頭拜了壹個小圈子,繞過祭壇,來到跪在祭壇前的主祭親郎官身邊。他舉起“臉杵”從左肩到右肩上下扔,嘴裏嘟囔著“早(左)生個寶貝孩子”“再”然後他從上到下滾“打”在背上,背誦“雙胞胎”(twins)旁邊看熱鬧的年輕人都哄堂大笑,貪玩的會大聲附和:“今年打妳,明年生孩子!”之後,“醉鬼”揮舞著“面杵”,對陪同祭祀的新郎的每壹張官方照片進行“擊打”。壹些新郎很尷尬。當他們看到醉漢過來時,他們突然起身,鉆進了旁邊的人群。誰知道,我逃不掉,也不需要被壹個醉鬼追。我已經被別人“抓”回去“補課”了。這讓大家更搞笑了。笑著笑著,整個現場就像壹鍋粥,熱氣騰騰的熱度升到了120度。-每年都有50多個新郎。《漏網之魚》雖然好壹點,但足以讓《醉翁之意不在酒》打得喘不過氣來。

在用“醉翁之意”敲打新郎官的同時,五六個文員把十幾筐鞭炮搬到了林婆太弟的墳前,幾串鞭炮串聯起來,震耳欲聾的聲音達到了高潮。就這樣,大約兩個小時的“折騰”後,“結婚”的活動告壹段落。黑壓壓的人群心滿意足,似乎精神上吃了壹頓大餐,於是慢慢散去。

“結婚”這壹民俗活動,只要姓陸,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在這壹天,許多人會從北部的高陂和湖港,南部的浮石和龍潭,東部的培風和農田,西部的唐寶和河西參觀坎市。這裏非常熱鬧,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祥和的氣氛,成為當地人民團結謀發展的重要載體。

  • 上一篇:喜馬拉雅山上的壹把利劍——尼泊爾彎刀
  • 下一篇:天津市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辦法(98年修正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