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埃及的民族是在外敵不斷入侵導致的民族同化和融合過程中形成的。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後,將其納入阿拉伯帝國版圖。大批阿拉伯人陸續湧入埃及,其中包括11世紀被強行遷移的6萬赫拉爾人和蘇萊曼人。這些阿拉伯人在與當地原住民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吸收了壹些土著元素,形成了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新的民族結構。今天的埃及人是古埃及人和阿拉伯人融合的結果,他們和其他少數民族混雜在壹起。
①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占全國人口的87%以上,生活在美麗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谷、蘇伊士運河兩岸和沙漠綠洲,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玉米、大麥、甘蔗、水稻、長絨棉等農作物。埃及的阿拉伯人屬於地中海類型的歐羅巴人種,講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它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國的絕大多數。
⑵科普特人
埃及實際上是非洲壹個民族成分相對單壹的國家,科普特人是其除阿拉伯人以外最重要的少數民族。“科普特人”壹詞是希臘語“埃及人”的音變,也是阿拉伯人進入埃及後對當地原有居民的稱呼。他們是真正的古埃及人的後裔,至今仍保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語言,人口約占全國的11.8%。科普特人主要分布在埃及中部的埃斯尤特省、梅格納省、基納省和蘇哈基省,少部分居住在開羅和亞歷山大市,主要從事傳統手工業、商業和農業,大部分人則移居城市當雇員。科普特人的祖先大約在250年前接受了基督教,形成了人神合壹的科普特教派。科普特人在延續古埃及血統的同時,在歷法、建築、雕塑、繪畫、手工編織等方面都在壹定程度上保持了古埃及原有的文化特征和風格。為了保持傳統的民族特色,科普特人的社會關系相對緊密封閉,拒絕與外國人通婚,形成了埃及社會中的壹個特殊群體。
⑶努比亞人
居住在埃及南部的努比亞人是埃及南部的少數民族之壹,約有2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5%。努比亞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屬於蘇丹的黑人,所以長相很接近非洲黑人。他們說自己的母語努比亞語。尼羅河流域土著人的後裔。其祖先為古埃及文明的創造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在公元前六、四世紀建立了高度文明的梅羅王國。八至十壹世紀有古漢字,後來被阿拉伯文字取代。如今絕大多數努比亞人居住在蘇丹,留在埃及的大多集中在南部的庫姆溫布地區。受阿拉伯文化影響,大多講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但其傳統社會仍保留著與非洲土著相似的文化習俗,如壹夫多妻制、男性割禮、女性隱居等。留在農村的努比亞人從事農牧業,進入城市的則以手工業和商業為生。
(4)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是埃及沙漠的居民之壹,人口約1萬人,占全國的0.25%。他們是阿拉伯赫拉爾部落的後裔,其祖先最初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中央高原。他們在11世紀遷到北非後,大部分分散在馬格裏布,少數留在埃及。埃及的貝都因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1)馬紮爾人,分布在西奈半島;
(2)巴哈教徒,分布在巴哈綠洲和富拉弗拉堡;
(3)薩迪人,分布在西北部的卡塔盆地和錫特拉綠洲。
這些過著遊牧或半遊牧生活的貝都因人,與生活在西亞北非的遊牧民族壹起,統稱為“貝都因人”(音譯),意為“沙漠遊牧民族”,以區別定居的阿拉伯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阿拉伯半島居民的社會形態、道德習俗和生活方式,住在帳篷裏,善於騎馬,勇敢大方,是當今阿拉伯人中最能幹的。
體現傳統阿拉伯遊牧民族特征的壹支。他們延續著祖先的部落組織和內部婚姻制度,講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大部分屬於瓦哈比派。沙漠中的貝都因人過著遊牧生活,飼養馬匹、駱駝和綿羊;另壹方面,綠洲中的貝都因人主要經營農場,種植椰棗和谷物。
(5)貝哈斯
貝哈斯(又譯“貝紮人”)是埃及東南部的另壹個少數民族,約654.38+00000人,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沙漠地區,屬於埃塞俄比亞庫希特人的分支,主要是比沙林部落。同民族居民大多分布在蘇丹北部和埃塞俄比亞西北部,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非民族之壹。Bejas有自己的Beza Bishalin方言。語言沒有文字,屬於閃米特語系的庫西提語系,但大部分會說阿拉伯語。他們至今過著遊牧生活,住在簡陋的帳篷裏,居無定所。它的社會結構是家長式的,遷徙日期通常由族長決定。他們三五成群地遷徙,主要飼養駱駝和羊,部分地區種植少量高粱、小米和椰棗。
(6)柏柏爾人
柏柏爾人,約五千人,屬於歐羅巴地中海類型。他們主要生活在埃及西北部的西瓦綠洲,因此也被稱為西瓦人。他們的母語柏柏爾語只是口頭語言,沒有文字,但大部分會說阿拉伯語。這個民族的傳統社會實行壹夫多妻制,男女都行割禮。日常生活以種植椰棗、橄欖和谷物為主。
(七)其他移民群體
除了上述有非洲血統的少數民族,還有壹些外來群體移民居住在埃及北部的大城市,主要是亞美尼亞人(約5萬人)、希臘人(約4萬人)、意大利人(約2萬人)。今天的外來群體移民,主要是中世紀以後,特別是16世紀奧斯曼征服埃及以後陸續遷入的,其中亞美尼亞人多為居住在國內的軍人。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歷山大、開羅等大城市,保留著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他們在自己的社會中說自己的民族語言,而在公共場合使用阿拉伯語和英語。這些群體移民在城市的生活相對穩定,經濟有保障。他們大多從事商業和服務業,如開咖啡館、旅館和商店,其他人則靠家庭手工業和技術工作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