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用什麽理論可以解釋城市的產業分布特點?

用什麽理論可以解釋城市的產業分布特點?

因為美、日、英等發達國家比較成熟,所以以它們為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群的產業結構和區域分工的特點。

壹是城市加工業在中心城區占有壹席之地,而壹般制造業從中心城區向外擴散。

在城市群形成初期,即工業化初期,大機械的生產已經要求工業空間規模的擴大,發展迅速的具有良好條件(包括區位條件、工業基礎、資源條件等)的中心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極化效應帶動各種區域經濟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集中。這壹過程表現為制造業在中心城市加速發展,許多中心城市成為國家或區域制造業中心。

隨著中心城市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連接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交通設施的完善,制造業尤其是技術成熟、社會平均利潤率低、適合規模化生產的壹般制造業外遷。很多時候是制造業先從中心城區轉移到郊區等周邊地區。隨著城市整體發展,制造業進壹步向周邊城市或其他地區(包括海外)轉移,中心城市制造業產值和就業比例下降。在這個過程中,以產品設計含量高、技術密集、非標準化生產為特征的城市加工業,以其滿足高素質從業人員需求、高增值率、適應中心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等特點,成為中心城市制造業的主體。

許多大都市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反映了這壹過程。以美國為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中心城市的制造業比重壹直在下降。1960年,美國制造業的67%集中在中心城市,但1980年下降到25.8%,1992年下降到13.9%,12.1%,1997年下降到12.1%。但是,包括郊區在內的中心城區周邊的制造業比重在增加。從65438到0972,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費城、波士頓、舊金山、匹茲堡郊區制造業占比53.4%到78.2%。

另壹方面,制造業在中心城市的比重在下降,符合大都市功能的城市產業,如設計制造、印刷包裝、珠寶首飾、食品加工、鐘表加工、電子工業等,都在中心城市發展。以紐約市為例。紐約是紐約大都會區和紐約-新澤西-長島聯合大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在19年末成為美國最大的制造業中心。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紐約的產業轉移和重組步伐加快。從65438年到0950年,紐約制造業工人人數占整個非農業就業人口的30%,而在2000年,這壹比例下降到6.5%。少量制造業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服裝行業、印刷行業、小物品等城市行業。從65438到0997,這三個行業的就業人數占紐約制造業總就業人數的58.6%,其中服裝業占38.2%。在1981-2001中,紐約的服裝紡織業、皮革制品業、印刷出版業和紡織業的就業區位商分別從2.44、1.51、1.77和1.66上升到3.65438。

以東京為例。東京是日本首都圈的中心城市,其制造業在1961年達到頂峰,之後不斷下滑,在1977年跌至25.1%,在1998年跌至17%。1994年,東京市中心五個市區的制造業從業人數只有近110000人,其中出版印刷業從業人數占87.1%;這5個區占東京都33個區制造業總就業人數的16.5%,而出版印刷業的就業人數占33個區的56.9%。2000年,包括出版、印刷、服裝和皮革業在內的時尚和信息相關產業的銷售收入約占東京工業銷售收入的1/3。

二是服務業成為中心城市主導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較快。

制造業外遷的同時,城市群中心功能調整轉型,金融、管理、專業服務、信息傳播等服務業機構和從業人員大幅增加,服務業成為中心城區主導產業。以東京、紐約、倫敦為例。與1977相比,東京、紐約和倫敦的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上升了8.2、16.6和15.5個百分點。

從目前成熟的城市群來看,隨著人口和住房郊區化的出現,在交通設施完善和大型購物場所發展需求的帶動下,零售商業和相關批發業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或外圍地區轉移,而以產品設計、廣告、營銷、法律、金融、保險、會計、公共關系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性服務業向城市中心區聚集。中心城市從制造業中心轉變為生產性服務和信息中心,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中心城市和整個城市群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以倫敦為例。與1999+0981相比,倫敦批發和零售業的就業比重下降了5.2個百分點。但金融、保險等行業的就業比重增加了16.3個百分點。

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全國鬧市區的零售業就壹直在走下坡路。比如亞特蘭大,1963年零售業務占大都市地區的66%,1997年下降了38個百分點,而城市周邊地區的零售業務增長到72%。從1982到1992,美國80個大都市郊區的零售額比例增長了77%。在零售業的帶動下,批發業從中心城區向外圍地區擴散。比如美國1972-1982期間,巴爾的摩批發業的就業人數下降了25%,芝加哥下降了29%,費城下降了28%。相應的,中心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紐約為例,2002年與1980相比,批發零售業就業比重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上升了14個百分點。2003年,紐約雇傭人數最多的四個部門中,金融保險和專業、科技服務位列其中(另外兩個是政府部門、醫療保健和社會救助),其雇傭人數占總雇傭人數的17%。

此外,不同等級、不同規模城市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分工協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促進了中心城市服務業的發展。這些企業將生產加工職能分散在周邊城市,而中心管理職能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市,明顯強化了中心城市的管理職能。

第三,不同城市形成產業特色和功能分工,* * *共同構成集聚優勢。

城市群的形成過程也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城市產業特征的形成過程。各城市根據自身基礎和特點承擔不同的功能分區,從而使城市群具備區域綜合功能和產業合作優勢。

以日本東京都市圈為例。東京都市區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群馬、櫪木、茨城等縣(即首都圈)。這個城市密集區是日本經濟的核心,是制造業、商業、房地產、交通通訊、金融保險、高科技產業和文化產業的中心,其制造業和服務業占全國產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東京都市圈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是其內部城市在產業和功能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集聚優勢而獲得的。

中心城市東京依托發達的城市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政治、行政、金融、信息和科學、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擁有海港和空港優勢的神奈川和千葉成為了東京都市圈的工業和物流集群。這兩個地區的石油工業銷售額占東京首都圈的91.4%,占全國的33.2%。化學工業銷售額占東京圈的50.5%,占全國的17.1%;機電產品銷售額占東京圈的35.4%,占日本(65,438+0998)的65,438+02.8%。橫濱港和成田機場使這兩個地區的國際交流、國際物流和臨港產業不僅在東京圈,而且在日本都占有重要地位。

位於東部的Doma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機構和高校優勢,承擔研發職能。同時,商業和商務功能也在加強。埼玉,位於東北,是東京中心區部分政府職能的轉移地,承擔著政府機構、居住、生活、商業的功能。位於北部的茨城南部地區成為以築波科學城為主體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聚集地。築波科學城擁有60多個科研、教育、企業機構、政府和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占日本全國科研機構數量的壹半。這壹地區在提升東京都市圈的科技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際上,城市群的形成是基於城市間分工合作的高度經濟壹體化的結果。城市群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以及由此產生的分工合作和優勢互補,是城市群整體效應和綜合競爭力的基本條件。

  • 上一篇:國學經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大家幫忙,寫壹篇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築的演講,題目是中國建築為什麽世界聞名。盡快,必須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