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城市品牌傳播來說,最重要的時代特征是傳播環境,或者說是媒介生態的變化。
在過去的十年裏,由於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範圍內的媒體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喪失。第壹,報紙的平面媒體既失去了讀者,也失去了廣告;其次是廣播媒體的衰落和復蘇;現在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媒體都在擔心紅旗能撐多久。相比之下,網絡傳播平臺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從Web1.0時代的海量信息轟炸,到Web2.0時代互動傳播的盛行,再到社交網絡媒體關系圈的建立,網絡傳播平臺不斷深入地“嵌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如果我們不對當下的媒體傳播環境有壹個準確的認識,通過曾經唾手可得的傳統媒體傳播渠道來推廣城市品牌,無論以何種形式,都會沮喪地發現,曾經贏得良好傳播效果的手段正在從大眾關註的中心轉移到邊緣,那些曾經不起眼的網絡傳播平臺正在越來越有效地觸達各類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群。因此,當以社交媒體為核心的網絡傳播平臺成為新傳播生態鏈中的重要壹環時,任何忽視其存在的傳播都是短視的。
城市品牌和形象推廣也是如此。今天堅持傳統媒體肯定不行。現在很多城市的宣傳、旅遊部門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可以發布相關信息,與網友、粉絲實時互動,可以有效提高傳播效果和受眾的情感依賴度。
當然,把握時代特征不等於跟風,也不適合在壹些傳播效果不確定的傳播形式中進行大規模的形象推廣和品牌推廣。究其原因,任何壹種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形成並被大眾認可的。由於傳播方式不穩定,公眾認知度低,公眾對新興媒體或傳播平臺的信任度往往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整合營銷的理念有助於解決這壹問題。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型傳播渠道的融合,使傳播手段和接觸到的人群形成互補,最終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2.交流的時機。
所謂傳播機會,就是某壹信息的發布時間對應受眾對該信息的饑渴程度,在合適的時機,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饑渴,從而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傳播學研究表明,受眾從來都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相反,他們往往通過選擇性暴露、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等心理過程對信息進行過濾和重組。積極的壹面是,當受眾處於接受某種信息的興奮狀態時,更容易對相關信息留下深刻印象,保持更長的記憶。這也是很多城市爭相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或國際展會的壹個重要原因:因為當人們對某壹類賽事或展會充滿興趣,並保持著強烈的信息需求時,關於這壹賽事舉辦地的相關信息就在不經意間被保留了下來。
如前所述,鞏義市相關部門官方微博在微博熱議“杜甫很忙”事件時,及時發起了去杜甫故裏看看的邀請,讓那些處於亢奮狀態的網友不經意間接觸到了有關杜甫故裏的信息,深入人心。可惜的是,在這樣壹個合適的時間點發起的這樣壹個活動,沒有經過精心策劃,也沒有可行的活動與之配合,削弱了這個傳播活動本來可以達到的效果。
3.傳輸時間點的選擇
如果我們無法選擇時代的因素,我們可以找到甚至創造傳播的時機,而傳播的時機完全取決於傳播者的選擇。
合適的傳播時間點是在現有傳播環境下能夠達到最佳傳播效果且有利時機已經形成的時間節點。因為,在不同的傳播環境中,信息對受眾的心理意義是不同的。當壹個月只能訪問壹份報紙時,只要壹個月內發布的信息能夠構成有效信息,就可以保留在受眾最近信息庫中。但是現在壹個小時前發布的信息,如果沒有後續的更新措施,可能已經淹沒在汪洋的信息海洋中了。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城市品牌和形象傳播必須選擇最佳時機,實現最精準的傳播。
跟隨趨勢:優勢、劣勢和趨勢
如果說從時間出發是對傳播者時間控制能力的考驗,那麽順勢而動就是對傳播者空間機動能力的衡量。對於任何壹個城市來說,想要準確有效地向目標受眾傳播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就必須把自己放在壹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中,通過與同類城市的比較,找到自己能夠沖擊受眾內心的核心力量。
1.發現優勢
在城市品牌形象的傳播過程中,優勢的發現不是從閉門造車的家裏,而是從不同城市之間的比較中。這個發現不是為了自我吹噓而憑空發明的,而應該是普通大眾都能感知到的優點。比如氣候溫和宜人,自然景觀獨特優美,創業配套環境到位。但是,不可能這麽大,因為大眾的記憶空間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成為他們記憶中的第壹,所有同質化的傳播內容都可能被拋棄。
所以,尋找優勢的過程不能只盯著自己的城市,還要和有競爭資源的城市進行比較,從而找到差異化的優勢。在這方面,古人可以從口頭的比較中學習“華山歸不望嶽,黃山歸不望山”,在比較中尋找獨特性,可以突出地方的個性化優勢,在觀眾的頭腦中植入壹定的特色記憶。在現代媒體環境下,信息過剩對傳播者的獨特訴求和個性化表達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這是每個城市的品牌傳播者都必須清醒認識到的。
避免不利因素
任何壹個城市在與其競爭城市比較時,都會發現自己的劣勢。這些劣勢有的是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比如交通不便,西部地區相對閉塞;有的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如傳統重工業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有些是因為改造不到位形成的,比如中部壹些城市的空氣或者水汙染。這些弊端有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改善,有的則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在品牌和形象傳播中選擇適當的方式來避免。避免的方法可以是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從弊中找利等等。
當然,趨利避害不是避害。作為城市管理的壹部分,城市品牌價值的創造和提升不是粉飾太平,而是在品牌提升過程中城市整體品質的提升,將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對於那些因為管理原因造成的城市負面形象,要勇於改正,通過真誠的道歉,贏得公眾的理解,換取公眾失去的信心。
比如今年春節期間,部分遊客“曝光”了自己在海南三亞被宰的經歷,海南國際旅遊島聲譽受損,因此被戲稱為“國際綁架島”。隨後,三亞市相關部門未能有效回應,引起網友強烈反應。2月初,三亞市委市政府召開媒體見面會。海南省副省長、三亞市委書記姜斯憲就龍年春節黃金周期間遊客反映的海鮮排檔、出租車、個別景區“騙客”現象向大家道歉。姜斯憲表示,將以此次事件為契機,虛心接受批評,努力向國內外優秀旅遊目的地學習,做好市場監管,真正把三亞打造成高品質的度假家園。事實上,如果負面信息壹開始就出現,有關部門能夠誠懇地接受批評,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對城市形象的損害就會小得多。
追隨潮流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年孫中山先生對大變革時代世界局勢的判斷,在今天討論城市品牌形象傳播的語境中依然適用。
對於城市管理者來說,品牌傳播要順應趨勢,就是要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源的流動範圍前所未有,流動速度前所未有,流動方向前所未有。在這樣壹個廣闊、快速、多元化的資源流動環境中,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變化趨勢需要認真研究,認真把握。同時,人們的社會心理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所處的時代,既有規定世界發展方向的大趨勢,也有滲透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微觀趨勢。
壹個城市的品牌傳播不僅要順應世界變化的大趨勢,還要發現和利用大眾生活中變化的微觀趨勢。壹個生動的例子是,壹些江南小鎮在高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順應人們對鄉村慢節奏生活的向往,刻意營造小橋流水的小鎮意境,最終成就風情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