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城市沙龍◆觀點‖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

城市沙龍◆觀點‖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

圖/文:大地倚江。

在城市研究中,現代城市和其他類型的城市壹樣,應該是壹個邊界清晰的概念。事實上,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具有明顯不同於其他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然而在現實中,這壹切都是模糊混亂的,尤其是在很多相關的敘述中,城市沒有壹天進入壹個新的階段。然而,通過觀察和分析,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動態的現代城市生活的獨特性。現代城市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混合體,其生活方式呈現出全球多元文化交融的鮮明特征;這種混合實際上是壹種全新的城市文化建構,其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是基於同壹事物在這種建構中不同的相互依存的方面。當然,其他城市景觀也符合這些特征。

在很多方面,後現代城市規劃的本質其實是對中世紀城市和現代城市的回歸。當然不壹定是簡單的重復或模仿,但它們在結構和形式上是壹致的。比如,它拒絕了城市功能分區,試圖創造壹個綜合的多功能環境,這符合中世紀城市適應自然條件的做法,也與1960年代美國城市學者簡·雅各布斯提出的城市多樣性思想頗為相似,可以說後現代城市規劃是完全模糊的,或者說是超越了時間和文化界限的概念。城市的概念紛繁復雜。因此,要描述現代城市,首先要明確壹些關於城市的重要概念,包括當今城市理論中的現代城市和後現代城市的概念,甚至城市與壹般城市的區別。

在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的背景下,城市和整個社會壹起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對城市認識的提高,以及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和人與人之間依賴的日益增強,理性的城市理念和力量,即重視利用科技和資本,強調規劃和對環境的道德審視,主導著轉型期的城市發展。現代城市由此誕生。也就是說,現代城市是經過合理規劃,強調道德力量,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內部要素有機依賴,建立各種運行規則和組織,滿足各種社會需求或今天城市發展的新階段。

在現實發展中,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壹個革命性的事件,是社會變革的產物。正如大衛·哈維所說:“除非引起變化的因素早已潛伏在社會秩序的現有條件中,否則社會秩序是無法改變的...如果現代性是壹個有意義的詞,它必須表現出創造性破壞的關鍵時刻。”19世紀中葉巴黎的現代性轉型就是這樣壹個生動的“關鍵時刻”。在轉型過程中,世界上所有的現代城市都以不同的形式經歷了這壹深刻的變革時刻,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城市物質結構、市民生活等諸多領域。

到目前為止,後現代城市只是壹種規劃觀點。後現代主義不是壹個系統的理論。後現代城市作為壹種規劃觀點或思想,具有大眾性、可及性、異質性、碎片性、混合性和隨機性,體現了後現代文化的不確定性、無序性、表現性和反諷性等特質。因此在規劃上具有反叛理性、價值觀多元化、重視歷史文脈的特點。超越空間是“大得多的折衷主義”,它反對計劃性,強調靈活性,體現了強調情感而非邏輯的人文主義。可以說確實是大雜燴。

現在對人居環境和人們日常使用的籠統描述,城市和大都市的概念往往是模糊的。但是,在嚴謹的敘事中,城市和大都市的概念必須清晰。比如,如果經常討論“新城市主義”作為壹種城市理論,是否意味著它不同於80年代初出現的解決郊區無序蔓延帶來的城市問題的“新城市主義”設計運動?該運動以舊城區的重建取代郊區的開發,鼓勵步行,努力塑造具有城市生活氛圍的緊湊社區。壹般來說,城市是指所有人口密度較高的大型永久性人類聚居地,城市包含“首都”的元素,是指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首都、省會或“大城市”。在當代,也應該有國際化的含義。當然,無論是“城市”還是“大都市”,都是基於社會學的定義:“規模大、人口密的異質個體的永久定居地”。

現代城市是這壹社會學定義在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以來的城市發展背景中的應用,是指與這壹歷史進程相對應的特定內容的現代性。很明顯,它包含了現代城市的各種元素,包括合理的空間、科學的規劃等等,比如我們目前看到的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或者說我們目前視野中的“現代國際城市”。

城市生活千差萬別,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城市各有特色。本文通過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大量閱讀和觀察,試圖總結出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壹些重要特征。這些特征是歷史的和不可避免的。

-1-全球化趨勢的多元聚合

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和妻子從他生活了20年的倫敦來到巴黎。他說他已經受夠了海峽對岸的雨、霧和潮濕。到達巴黎後,龐德在蒙帕納斯的聖母街安頓下來,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裏開始了他新的文學之旅。他還邀請同樣來自美國的海明威到他的工作室喝茶。其實在此之前,巴黎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夢想。18年末和19年初,許多美國人湧入這座城市,形成了融入巴黎生活的第壹波浪潮。其中有科學家、政治家、金融家、雕塑家、畫家、小說家、詩人、記者、雜誌編輯、出版商、書商等。,以及最大數量的為賺錢而工作的普通公民。

就像壹百多年來,世界各地的人不斷湧入巴黎、倫敦、紐約等現代化城市,甚至在這些城市形成了不同種族的社區(如紐約布魯克林、布朗克斯、皇後區早期的愛爾蘭人、猶太人、意大利人社區,以及現在的俄羅斯人、南美人、南亞人多種族社區),中國人也走遍了各大洲,在當地形成了著名的唐人街,或者不叫唐人街的唐人街。現代城市的發展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人們,而他們中有相當壹部分甚至更多的人並不居住在自己的民族地區,而是分散在城市的各個區。這些居住在居民區或城市各處的移民,與早期市民和其他族群壹起,構成了現代城市人類學的新景觀。這是必然的趨勢。在當今日益縮小和更加開放的世界中,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悉尼、墨爾本、舊金山、溫哥華、東京、香港、新加坡,甚至班加羅爾和上海都呈現出同樣的趨勢。

這種情況必將繼續影響和改變現代城市生活。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其中妳中有我,我中有妳。這種混合狀態最終形成了作為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文化混合的特征。

美國著名城市學家沃斯從社會學角度定義城市,他的關鍵詞是“異質性”。城市是異質個體永久定居的地方。這個定義無疑是非常準確的。當然,沃斯還有規模和人口密度的定義,但異質性顯然是判斷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區別的核心依據。這裏所謂的異質和深入了解,是指城市環境中不同類型的人及其復雜結構的變化和差異。這就決定了城市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不同程度的包容性——承認個人或組織之間的差異。然而,“異質性”只是適用於所有城市的壹般特征。作為壹個基本特征,它存在於所有我們判斷為城市的地方,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也無論是古代城市還是新興城市。但在現實中,“異質性”不足以概括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本質,也不足以闡明現代城市與普通城市的區別。全球化趨勢的多元文化融合正是現代城市在本質上可以判斷的表現特征。現代城市的“異質”不僅指“異質的個體”,還指世界各地不同群體的“異質文化”,通過* * * *的誕生和聚合,成為壹種“新的品質”。

作為現代城市生活的壹個特征,全球多元文化交融是壹種常態,隨處可見。很多年前,我偶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唐人街看到壹個華人社區組織的輕松長跑活動。參與者包括中國人、歐洲人和美國人、其他亞洲人和各種膚色的人。非常熱鬧。長跑運動員從聖洛朗街壹路狂奔,穿過紅墻綠瓦的中式牌樓。壹路上圍觀和歡呼的人很多。街道兩旁是各種商店,掛著中、英、法三種文字的招牌。在中國,人們敲鑼打鼓舞獅。舞獅者以華人為主,包括各族民眾,身穿短袖紅色t恤,看起來就像壹場盛大的國際派對。這種多元文化景觀在這裏真的很常見。文化交融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外到內,自然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場景。

美國大舊金山是另壹個混合的地方,規模更大。它擁有700多萬人口,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的移民,使用近100種語言,被稱為壹個小小的“聯合國”。在總人口中,非拉丁裔白人約占42%,亞裔約占33.3%,拉丁裔約占15%,非洲裔約占6%,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含港澳臺)、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的近50萬華僑華人。這裏的人們* * *享受彼此的文化* * *建立* * *壹樣的生活。節日是最生動直觀的見證:每年年初,人們都會迎接中國的春節,燃放鞭炮煙花,貼春聯,舉行唐人街小姐選舉和舞龍燈會遊行;在三月以酒和旗幟的遊行慶祝聖百達節;四月,人們用精致美麗的象征美好祝願的雞蛋來慶祝復活節,分享季節變化的喜悅。同月,以音樂、茶道、太谷表演、櫻花小姐選舉等慶祝櫻花節。5月,辛克馬的朋友們紀念1862年墨西哥戰勝法國人,慶祝活動的高潮是在市民中心為節日女王加冕。7月有美國獨立日,9月有舊金山博覽會,65438+10月有萬聖節,165438+10月有感恩節,65438+2月有聖誕節...這真的是全球生命的混合體,整個生命是全球生命的和諧與縮影。

-2-融合和距離

現代城市的多元文化交融,不是世界各國文化的簡單機械相加,也不是世界各地不同生活方式的簡單機械拼湊,更不是另壹種文化的文化吞並或取消。本質上,這是壹種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互動中建構和形成全新的、獨特的現代城市文化。

說明這種融合的壹個最重要的參照物就是跨種族、跨文化的家庭。家庭作為城市的基本單位,是生活方式的基礎和重要方面,也是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融合的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看,歐美各大城市似乎很早就開始了國際文化融合,這裏的城市生活似乎壹直都是相通的。在這些城市,跨種族、跨文化的家庭非常普遍。在壹個家庭中,父親是英國人或法國人,母親是愛爾蘭人或意大利人,這是很常見的。在這個基礎上,生活方式也是混合的,有壹個融合的過程。但早期所謂的歐美城市融合,其實只是歐洲文化內部的區域文化融合。帶著地理大發現漂洋過海的人,無論是早期的美洲新大陸,還是後期的南半球澳大利亞,大多是同屬歐洲文化(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的歐洲人的“海外親戚”。每壹個來自新大陸的移民都能在遙遠的歐洲找到自己的家鄉,所以當18年末09年初大批美國社會精英跨越大西洋來到歐洲的時候,其實是壹次文化尋根之旅。同樣,無數歐洲人也能在新大陸找到自己的遠親。事實上,只有在全球化或國際化加速的背景下,在種族歧視基本消除的條件下,現代城市真正的全球或國際文化融合才開始。在當今世界各地的現代城市中,我們可以看到跨種族和跨文化家庭的迅速增加。據報道,數據分析顯示,自21世紀初以來,美國多族裔血統的人口大幅增加,跨文化、跨種族的婚姻越來越普遍,人們對文化和種族差異越來越寬容和歡迎。感恩節快到了。舊金山的壹個泰國和中國家庭正忙著招待親戚和朋友。他們做油炸火雞和其他美味的食物。不同民族的客人也自帶廚藝。壹場盛大的家庭聚會就這樣奇怪而有趣地開始了。目前美國新婚夫婦中跨種族婚姻的比例已經超過15%,歐洲很多城市甚至比例更高。在世界各大城市,這類家庭的數量正在迅速增加。與中國大陸大陸的其他城市相比,廣州有點獨特。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廣州人在歐美、東南亞、澳洲都有親戚,跨民族、跨文化的家庭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中國各省之間的遷移並不多。但這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地域上看,中國城市人口的省際遷移與歐洲城市人口的國際遷移類似。相關報道顯示,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國人的“異地戀”甚至跨國婚姻已經非常普遍,中國人的“結婚半徑”大大擴大。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現代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進程。

跨民族、跨文化的家庭只是現代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壹個方面。在這個重要條件和基礎上,整合是全方位的。這包括家庭生活、休閑、消費、日常工作和社會交往等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精神生活領域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充分吸收各民族和文化元素的有機融合,會帶來所有這些方面的更新,同時,融合會促進城市時空概念中全球或國際意識的呈現。

然而,與親和力的融入相對應的是城市日常生活中個體之間的距離感。這是現代城市生活的自由性和個體的異質性決定的。融合和距離感是同壹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在多元壹體的生活方式中,個體之間保持必要的距離,是壹種文化的尊重和對自由的尊重。

在這方面,我們經常聽到壹些對城市,尤其是現代城市的批評,指的是人們的冷漠,疏遠,孤獨和缺乏關愛。這當然道出了城市中某種觀察的現實。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判斷通常包含了傳統鄉村社會及其觀念對現代城市和都市人的誤解或曲解。傳統鄉村社會的生活範圍基本上是壹個狹窄的“家庭圈”,其中壹個成員的事情往往是整個“社會”的事情,這與城市——現代城市中個體之間的異質性以及人際交往的匿名性和不人道性有著本質的區別。龐大的城市和人口規模,精細的社會分工,註定了現代城市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陌生狀態。城市是無數陌生人的聚集和交流。這和都市人的情緒狀態無關。人與人之間具體的情感距離,不取決於城市,而取決於個人。相反,城市是人際交往最便捷的地方,城市最大程度上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這是壹個基本前提。在這個前提的基礎上,多元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了基於包容和尊重的都市人之間的自由距離,以及由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進步演變而來的距離感,這真的是壹個高度文明城市的重要標誌。在這個標誌下,現代都市人更加寬容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尊重別人的隱私,尊重別人的自由,習慣於接受不同的事物並與之普通,不特別喜歡過問別人的事情。距離感的意義還在於揭示自我,使人通過某種外在的疏離感和失落感進行反思,進而發現內心深處隱藏的自我,洞察人與社會的關系。

如果說現代城市中個體之間的距離感是壹種缺陷,那麽正是這種缺陷讓都市人獲得了尊嚴、自由和愉悅。隨著城市生活的文明和進步,個體生活空間的功能區分越來越清晰。私人空間,外人不容易進入。各種公共空間是人際交往的常見場所。壹些由城市文化衍生出來的特定場所,如酒吧、茶室、俱樂部、咖啡館等,隨著城市生活的演變,發展得越來越復雜。這些東西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自然產物,也是對城市中距離感的某種替代補償。

倫敦是世界上公認的綜合性現代化城市,許多分析家稱其為最宜居現代化大都市的典範。現代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但現代城市之間有顯著的相似性,倫敦呈現了這些相似性的典型景觀。

最重要的是多樣性。這種多樣性首先表現為壹種精神景觀,隱藏在個體的深處,滲透在人與人之間。倫敦在居民結構的國際化程度、少數民族地區的數量、宗教和語言的種類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前面提到的蒙特利爾和舊金山等城市。基礎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城市生活各個領域的多樣性以及城市對不同事物的包容、認同、接納和融合的精神。怪異而嚴肅的英式幽默有助於強化這種精神。倫敦人基本上想當然地認為城市是豐富多彩的,這壹點毋庸置疑。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有形的景觀。它們是城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實體,同時也是現代城市精神的象征。矗立在威斯敏斯特市東部、泰晤士河北岸的倫敦金融城,聚集了來自英國和世界各地的數百家金融機構,包括全球最大的黃金市場、國際保險市場和眾多商業機構。世界各地的人都被吸引到這裏,於是國際多民族格局帶來的豐富有趣的生活場景在這裏不斷上演。這是倫敦生活的基礎。商業貿易和移民是這個城市成功的關鍵,也是城市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倫敦生活方式形成的具體原因。當然,還有壹些與城市日常生活更直接相關的東西,比如騎士橋和邦德街,這是時尚的消費區,還有牛津街和佩迪科特巷,這些地方繁忙嘈雜,充滿商機。同樣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還有大英博物館、倫敦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和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巨大的高速商業中心、集中且包羅萬象的全球生活場景、日常生活街區、便捷的公共設施、無處不在的博物館...所有的現代城市,不管它們在歷史、個性和外觀上有什麽不同,總能看到本質上相同的風景。其中,博物館是最有意義的標誌之壹。事實上,大多數現代城市都有與其歷史傳統和地位相稱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並不是突然想到需要就刻意“建造”的東西。歷史悠久的大英博物館壹直是倫敦不可或缺的象征。巴黎的盧浮宮為貝聿銘增添了壹座巨大的玻璃金字塔,但讓巴黎感到驕傲的仍然是盧浮宮,壹座著名的歷史博物館。這些巨大的物質載體包含了人類生活的無盡收藏,堪稱現代城市的化身。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城市可以簡單地用“多元”兩個字來概括,城市的景觀也是如此。它就像壹個放大的博物館,以直觀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世界歷史的全部積累和人類生活的最新成就。正如城市學者所說,現代城市本身就是壹個世界博物館。

(寫在劉樺湖上)

※對作者相關敘述的延伸閱讀

①作者在本平臺搭建的“城市與建築”專題中收錄的作者部分圖文,主要有《我是壹個城市學家》、《城市是我們的自然》、《城市誤區》、《大衛·哈維的奧斯曼男爵——讀《巴黎城》隨想》、《街景與建築:長灘與惠福路之間》等。可以點擊這個話題詳細閱讀。

(2)《後街:作者寫的日記裏的城市》,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1版,2015年9月)。本書除了幾個章節外,其余部分都是根據作者2012以來的日記和隨筆改寫整理而成。

20170927

  • 上一篇:香港的六大優勢產業是什麽?
  • 下一篇:慶祝元宵節的手抄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