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關於虎的成語:“三人成虎”“燕頷虎頸”“虎口逃生”“兩虎相鬥”“如虎添翼”“虎咽狼吞”“虎落平川”“虎背熊腰”“狐假虎威”“放虎歸山”“騎虎難下”“虎視眈眈”“談虎色變”“暴虎馮河”......
老虎起源於中國。早在200萬年前,被稱為“中華祖虎”的現代虎祖先,就生活在中華大地上,與古代先民為爭奪生存空間有過無數次“親密”接觸,因此當中華民族有了文化的時候,虎文化也隨之出現。
中國的虎文化,總體上屬於吉祥文化的範疇。由於老虎高居食物鏈的頂端,自古以來,人們就對虎充滿敬畏崇拜之情,把虎視為最有威懾力的吉祥物之壹。加上虎的形象不僅威猛無比,而且色彩斑斕,額頭正中還有“王”紋樣,在視覺上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被古人譽為“百獸之王”。
2022年是壬寅虎年,上壹個虎年是在2010年。但是妳記得2010年是什麽虎年嗎?——庚寅虎年!之所以兩個虎年不壹樣,是因為我國古代歷法以幹支紀年,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但還得與“十天幹”相配,天幹與地支***可配60次,然後重回“甲子”,因此才有“甲子壹輪回,滄桑六十載”的說法。
在民間,老虎被尊崇為祥瑞獸,因為有著“虎虎生威”“龍騰虎躍”等吉祥寓意,“虎”又與“福”“富”等字諧音,被人們寄托了福運、富貴的美好寓意。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同的文化觀念。
巖畫,最早創作於石器時代,是介於繪畫和雕刻之間的藝術,距今最早的巖畫有4萬年之久。
中國境內分布的巖畫內容豐富,其中虎巖畫以內蒙古陰山巖畫為代表,創作時間可追溯到史前文明時期的壹萬多年以前,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國北方獵牧人的日常生活。
“五虎圖”是陰山巖畫中壹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刻繪於虎溝的巖石上。整幅圖畫有動有靜,表達了中國北方先民對自然的崇拜,也向人們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圖騰,令人嘆服。
據考察,1987年,在中國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發掘出的以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最早的虎形象。
這壹考古發現證明,龍和虎在上古時期都是人們所崇拜的神物,許多氏族部落以其作為圖騰。
經常出現在各種器物上的良渚先民族徽——“神人獸面圖”,其特征是壹個戴羽冠的“神人”騎在壹個猛獸上面,極具代表性。
在中國古代玉器中,帶有虎紋的玉器有著重要的地位。同其他動物型玉器相比,虎紋出現得更為頻繁,虎紋玉器的發展也更具延續性。
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並傳世的虎形玉器,其虎紋有圓雕、浮雕和平面線刻,多作為佩飾之用。
《說文》中這樣解釋玉琥:“發兵瑞玉,為虎文”,玉琥是王侯調兵遣將的信物。
青銅虎制作精美,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
其虎身遍飾花紋,以卷雲紋、雲雷紋、變形鱗紋、雷紋等為裝飾,造型奇特,外表威武勇猛,內中則藏匿詭譎仙逸的神氣。
青銅虎地域特色強烈,將老虎的神性以及人們對老虎的崇尚之情表現到了極致。
瓷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夏季納涼用的寢具,北宋詩人張耒有詩:“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
宋代,瓷枕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其器形較前代有所增大,且裝飾技法也突飛猛進,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更是不斷豐富。
虎形瓷枕,融合瓷枕的消暑納涼的功效以及老虎圖紋的裝飾效果於壹體,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
以老虎為形象的虎頭帽,是我國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壹種童帽樣式。
它與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禮典》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系其爪亦能避邪。”
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前,因為醫療條件等原因,嬰兒的成活率很低,人們便寄希望於壹種強大的神秘力量庇佑,所以我國大江南北普遍流行著這樣的風俗,出生的孩子要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著虎衣、抱虎枕。
我們在選擇掛畫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壹些大氣磅礴的掛畫,比如老虎圖,分為上山虎和下山虎,上山虎是虎紋在後背,取其步步高升的意思,壹般采用擡頭望月的姿勢,或是回首張望的姿態,象征著赫赫王威。上山虎壹般懸掛於家居客廳中。
下山虎則多采用餓虎撲食的姿勢,突出老虎的威猛兇悍,懸掛在家宅,多用於鎮宅避邪,護宅平安。
除了這些以外,“虎”還被我們廣泛的應用於口語或者文學創作之中。比如歇後語和成語,再比如有關虎的民間故事和小說、戲曲作品等。
諸位簡友若有興趣,我們還可以去欣賞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詩歌《虎》,還有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名字的音譯詞如果轉換成英語,詩人的名字就已經虎虎生風,虎虎生威。